英國為什麼能在拿破侖戰爭中反敗為勝?英國反敗為勝的原因詳解

英國為什麼能在拿破侖戰爭中反敗為勝?英國反敗為勝的原因詳解

英國歷史故事

英國為什麼能在拿破侖戰爭中反敗為勝?英國反敗為勝的原因詳解

眾所周知拿破侖戰爭是英國遭遇過的最為凶險的一次戰爭,它確立了英國的世界地位,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英國能在拿破侖戰爭中反敗為勝的原因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在拿破侖戰爭後一百年裡再無對手敢於用武力挑戰大英帝國,世界歷史由此進入了所謂由英國維持的和平秩序,史稱「不列顛治世」。

實際上這場戰爭的全稱應該叫做「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侖戰爭」,英國的主要對手有且只有一個,那就是法國。起初,英國採取了典型的「英國式戰爭方式」,在歐洲大陸組織起盟友同法國死磕,自己則集中優勢力量進攻法國海外殖民地。這種戰爭策略早已被英國人運用的爐火純青,在英西戰爭、第三次英荷戰爭以及七年戰爭中,英國均憑此獲得了最終的勝利。英西戰爭中,英國選擇與尼德蘭和法國結盟,通過資助尼德蘭革命打擊西班牙;第三次英荷戰爭,雖然荷蘭海軍比英國艦隊更為英勇,卻因陸路不敵法軍而向英國投降;七年戰爭期間,英國雖然瘋狂補血普魯士,卻將自己的軍事主力運用到海上封鎖和搶奪殖民地方面去了。然而這一次,情況卻有所不同。

拿破侖戰爭期間,英國依然照搬了七年戰爭時的經驗,但這一次他們的盟友要更加強大。當時英國聯合了沙俄、普魯士和奧地利等當時歐陸主要強國共同圍攻法國。英國領導人更是曾主持過七年戰爭的統帥老威廉·皮特的兒子,即小威廉·皮特。這個人才華橫溢、政治素養極高,以24歲的年齡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為年輕的首相。看上去,英國所面臨的形勢要比七年戰爭好的多,勝利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事實上這一次英國的戰略卻並沒能發揮作用,「英國式戰爭方式」失靈了。

最開始英國確實攻佔了不少法國殖民地,在海上也接連取得幾次勝利,但並沒有對法國造成影響。陸地上,法軍取得了對英國盟友一連串的勝利,這導致戰爭的第一階段整整打了十年。期間英國接連組織了兩次反法同盟,卻都遭到了慘敗,許多英國盟友不得不選擇求和。當戰爭進行到第二階段之後,英國又組織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提供的錢財和物資遠遠超過先前兩次,卻依然收效甚微,甚至法國在這一階段達到了勝利的巔峰。作為英國最重要的盟友,普魯士險遭滅國。當時整個歐陸都處於法國的控制之下,以至於拿破侖甚至生出了想要渡海進攻英國本土的想法,所幸納爾遜將軍指揮的英國艦隊在特拉法加海戰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這才倖免於難。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英國在拿破侖戰爭前期慘敗,曾經屢試不爽的「英國式戰爭方式」為了這一次會失靈了呢?其實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英國,而是英國對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歷了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法軍猶如脫胎換骨一般,早已不再是從前的法軍。當時的歐洲軍隊基本都是職業軍隊,靠打仗領取工資,與古羅馬時代的馬略軍制改革和唐朝中期軍事變革類似,屬於募兵制。所以一旦國家財政不支,戰爭就打不下去了。在包括七年戰爭在內的此前歷次戰爭中,歐洲一個國家能夠一次性湊齊十幾萬軍隊都算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然而法國在大革命爆發之後在軍事制度層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法國大革命掃蕩了舊秩序,在軍事上開始實行徵兵制度,要求每一位法國公民都有義務參軍,這樣一來兵源就源源不斷,甚至就連認同法國革命的外國人都可以加入法軍。眾人不論出身,只要能夠在戰場上立功就可以當上將軍。「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侖的這句經典名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在軍事天才拿破侖的統帥下,法國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通過一次深層次的制度革命,法國的潛能全部被逼出來了,一下子成為一個橫掃歐洲的超級強者。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繼續延續過去的策略就難以奏效了,這促使英國開始調整應對方法,只不過調整策略絕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一個契機。

契機很快就來臨了,當拿破侖開始入侵西班牙的時候,英國人敏銳的探尋到調整策略的機會和方向。原來自特拉法加海戰以後,拿破侖便開始放棄從海上入侵英國,轉而利用自己在歐洲大陸的優勢展開大陸封鎖。大陸封鎖政策的核心就是不允許歐洲大陸國家與英國人進行貿易,意圖從經濟上將英國拖垮。只是19世紀初的英國已經是一個世界帝國,並且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所以當時歐陸列國需要英國要遠超於英國需要歐洲大陸。在這種情況下,拿破侖的大陸封鎖政策肯定難以長期維持下去,很快西班牙人就開始大肆走私,而沙皇俄國更是乾脆退出了大陸封鎖計劃。後來拿破侖先後進攻西班牙和沙俄的行為被許多人認為是野心驅使,其實更重要的是法國想要堵住大陸封鎖體繫上的漏洞,最終迫使英國就範。

法國人的努力失敗了,當拿破侖軍隊開始入侵西班牙之後,遭到了當地人激烈的反抗,這讓英國看到了機會。英國人迅速派遣了一支三萬人的隊伍,協助西班牙共同抵抗法軍入侵,效果非常好。這支英軍由統帥威爾斯利率領,牽制住了拿破侖接近三十萬大軍,表現的十分出色。後來威爾斯利因此被英國加封為威靈頓公爵,並在滑鐵盧戰役中再度擊敗拿破侖。在西班牙的成功使得英國人總結出了一些新的經驗,並且從中汲取和補全了本國的戰爭策略。

首先是民族主義的影響力,曾經的歐洲大陸爭霸戰爭都是從王朝的角度看待問題,然而隨著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爭的進行,將啟蒙運動思想廣泛傳播到歐洲,促使許多人開始從民族的角度看到問題了。正因如此,在西班牙人眼裡,反抗法軍不再是一場簡單的王朝戰爭,而是一場偉大的民族戰爭,這種轉變所積蓄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其次英國人發現了派遣大規模軍隊的效果,能夠派遣充足軍隊前往歐洲大陸作戰,這在盟國眼裡的誠意是不一樣的,盟國會更加真心實意的協同作戰。因此在西班牙作戰之後的英國對從前的「英國式戰爭方式」進行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調整。

英國人決定不再只是出錢財和物資,讓盟國替自己死磕對手,同時也開始派遣大量的部隊進入歐洲大陸作戰。1815年滑鐵盧戰役中,與拿破侖死磕到最後的反法聯軍就是英國人。另一方面英國開始學會在戰爭中樹立道義的旗幟,利用歐洲當時瀰漫的民族主義思潮打出了民族的旗號,提出反法戰爭就是「民族性戰爭」。從此之後,在「英國式戰爭方式」的內涵裡有增加了一個新的特點,那就是開戰之前必須想方設法的佔領道義高地,即便這面旗幟可能會很虛偽。通過對戰爭策略的調整升級,以及英國自身實力作為保證,決定了拿破侖的敗局,英國人又一次成為戰爭的最大贏家。

綜上所述,原來很成功的「英國式戰爭方式」對付法國卻不靈了,英國後來的調整實際上是把新的變量、新的資源整合到自己的戰略構建中,讓它重新有效。所以「英國式戰爭方式」具體的表現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的內核,那就是不斷在戰爭的收益和成本之間找到一種戰爭的均衡點。一旦外部條件讓這個均衡點發生偏離,就像法國大革命那樣,就需要有根據新的變量來修正自己,重新找到一種新的均衡點。這種動態的、不斷尋找新的均衡點的做法正是務實主義在戰爭方面的具體體現。

綜上所述,自大英帝國崛起之日起,總結歸納出一套聯結盟友、從外圍尋找對手弱點的「英國式戰爭方式」,卻在面臨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法軍時失靈了。英國後來根據時代的變化總結新的變量和資源,並整合到自己的戰略結構中去,完成戰爭策略的調整。「英國式戰爭方式」的具體表現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其內核,即不斷在戰爭收益和投入成本之間尋找一個均衡點。這種動態變化、不斷尋找新的均衡點的做法是一種務實主義的體現,同時也是英國戰爭策略的內核。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英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