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為何在節節勝利的情況下輸掉了布匿戰爭?
眾所周知,北非絕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沙漠,所以迦太基真正能夠住人的地方,其實就是迦太基城及其附近地區,也就是今天的突尼斯地區。北非的土地對迦太基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剽悍的努米比亞騎兵了...
這場戰爭就是迦太基控制下的北非與伊比利亞,與羅馬及其在意大利的拉丁、希臘城邦盟友所控制的意大利之間的較量。
在進入正題之前,有必要就戰局作出幾點補充:
1.最關鍵的是,迦太基控地雖然幅員廣袤,然而絕對是沒有什麼卵用。首先,眾所周知,北非絕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沙漠,所以迦太基真正能夠住人的地方,其實就是迦太基城及其附近地區,也就是今天的突尼斯地區。北非的土地對迦太基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剽悍的努米比亞騎兵了(然而最後努米比亞倒戈跟了羅馬,這是後話)。
2.在第一次布匿戰爭戰敗後,哈米爾哈·巴卡(漢尼拔他爹)痛定思痛,決定北上伊比利亞(今西班牙),拓展戰略腹地。在十數年內,堪堪算是把伊比利亞養成了熟地。然而巴卡真正能控制的地方只有沿海一線,內陸高原地區的野蠻人諸部落純屬是被打到了進入羈縻狀態而已。布匿戰爭一開始後,內陸地區的部落們就被羅馬人的外交手段(胡蘿蔔加大棒)打成了內亂。
3.那麼羅馬這邊呢?情況比迦太基好,但也好不到哪裡去。憑借第一次布匿戰爭的聲威,羅馬把勢力擴張到了全意大利以及西西里,與勢力範圍內的所有拉丁和希臘城邦建立了同(fu)盟(yong)關係。然而,同盟城邦裡不服羅馬的大有城在(特別是希臘城邦)。
那麼,漢尼拔(迦太基)到底敗在了哪裡?
第一,迦太基敗在了一個恆古的歷史命題上:海洋國家跟農業國家的優劣。純粹商業立國的迦太基與離海岸線還有幾十公里的農業國羅馬,在國民性上完全不同。打從第一次布匿戰爭起,迦太基就從來沒有戰爭的覺悟。這造成了兩個結果:
一個是迦太基由始至終都在想著談判(到了後面就是想著投降),迦太基想著的就是打出一個彼此都滿意的結果,然後我繼續做我的生意,你繼續耕你的田。這有點類似於宋對遼用金錢買和平的方式。問題在於,這種政策對於一個純粹就是想幹翻你的國家,其實是沒什麼用的。
另一個就是迦太基的軍隊大部分都是僱傭軍。迦太基的大老爺們不願意留自己的血,於是很天才地想到反正自己有錢,那還不如自己僱傭軍隊,結果這種軍隊面對以羅馬公民組成的正規軍,被干翻是很正常的(漢尼拔是唯一的例外,他用一支僱傭軍干翻了羅馬人)。
第二,迦太基內部,陷入了北非本部與伊比利亞之間的內鬥。如前文所述,伊比利亞是漢尼拔家族單獨北上開發的戰略腹地,雖然名義上服從迦太基,但實際上漢尼拔他爹跟漢尼拔從來都不怎麼鳥迦太基城的那群貴族。所以作為回報,在布匿戰爭開始後,迦太基就一直在扯皮。漢尼拔在意大利的一切行動,北非沒有給予任何實質支持。有一句話是非常恰當的:這是一場漢尼拔與羅馬之間的戰爭。
不但如此,即使北非不率軍支援漢尼拔,但假如迦太基能在漢尼拔打得羅馬草木皆兵的同時,派出海軍積極與羅馬海軍爭奪制海權。那麼迦太基與羅馬孰勝孰敗,絕對是未知之數。在最好的情況下,如果迦太基能擊敗羅馬海軍,徹底奪取地中海制海權,那麼羅馬就等同是輸了。然而,事實是,在漢尼拔孤軍深入意大利的十六年間,迦太基毫無與羅馬爭奪制海權的意願。
這造成的最惡劣的結果,就是敘拉古和馬其頓這兩支,本來信心滿滿成為「反羅馬聯盟」一員的成員,最終也都因為羅馬海軍的強勢,而退出了戰爭(前者在公元前211年被羅馬攻破,後者在公元前205年與羅馬締結和平條約)。
所以嘛,與其說迦太基城的貴族害怕羅馬人戰勝,我倒覺得他們更害怕漢尼拔挾戰勝之威,回去北非奪權呢。
第三,還有一個戰術上的決策,極大地改變了戰爭態勢。在戰爭進行到中期時,漢尼拔決定從伊比利亞的大本營調撥5萬新兵,也就是大本營一半的兵力,前往支援漢尼拔。問題在於,當時率羅馬軍在伊比利亞戰鬥的,正是羅馬名將大西庇阿。在漢尼拔調軍前,大西庇阿已經在伊比利亞僵持了三年,沒想到在5萬新兵調走後,戰略平衡被一下子打破。迦太基的伊比利亞大本營瞬間崩盤了。
而漢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魯巴所率領的5萬援軍,在與漢尼拔會師之前,被羅馬軍搶先截住,被全殲。
我曾多次設想,如果率領3萬大軍的漢尼拔,能夠與援軍會師,合軍8萬之眾,那到底發生什麼樣的變數。然而歷史從來沒有如果,在哈斯德魯巴戰死的一刻,漢尼拔就已經喪失了他最後的機會。至於迦太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機會。
所以,漢尼拔本來打的就是一場逆天之戰。他身率數萬軍隊,孤軍深入敵人的大本營,憑著幾乎等於沒有的支援和打少見少的兵,在意大利孤軍戰鬥了十六年,最後全身而退。
他唯一的希望,就在於能夠憑借自己的軍隊,以及羅馬的同盟們對羅馬的不滿,強行肢解羅馬的同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必須不停地打勝仗。他也確實辦到了,他連續打了十六年的勝仗。雖然這到最後,還是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