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匡國:意大利籍傳教士,被譽為西方中國地理學之父
衛匡國,原名馬爾蒂尼(Martino Martini,1614年9月20日-1661年6月6日),天主教耶穌會意大利籍傳教士,漢學家。"衛匡國"是其漢名。出生於意大利特倫托。 1643年夏抵達澳門,1650年春到北京,曾覲見順治帝。當年又受耶穌會中國傳教團委派,赴羅馬教廷陳述耶穌會關於"中國禮儀之爭"的見解,並將當時明清戰爭的記錄帶往歐洲。後來1657年4月動身返回中國,同行還有南懷仁等16名耶穌會傳教士。1659年6月抵達杭州,1661年6月6日因霍亂於當地逝。
著有《中國新地圖志》、《中國上古歷史》、《韃靼戰紀》、《中國耶穌會教士紀略》、《漢語語法》、《逑友篇》。在歐洲掀起中國禮儀問題爭論的奠基者之一。
1614年,衛匡國(字濟泰)出生於意大利特倫托。衛匡國本名馬爾蒂諾·馬爾蒂尼(MartinoMartini)。
1631年,馬爾蒂尼加入耶穌會,1638年,他被派遣去中國傳教。同年12月,馬爾蒂尼從熱那亞啟程,由於旅途遭遇風暴,他不止一次被迫返回里斯本。
1640年到達印度果阿以後,又因為缺乏船隻,等待了一年多的時間才重新上路,先後換乘了三艘不同的船隻,最後於1642年越過重洋,來到澳門。這一次前往中國的旅行足足花了他四年時間。
1643年,29歲的馬爾蒂尼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杭州。已經開始系統學習中文的他給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姓"衛",名"匡國",為"匡救國家"之意,"國"指的就是中國,號"濟泰",取"幫助、協助、救助"之意,以袒露自己匡扶、保衛大明國的心意。衛匡國的號"濟泰",與利瑪竇的號"西泰"遙相呼應。 到達中國後,衛匡國主要在浙江杭州、蘭溪、分水、紹興、金華、寧波一帶活動,又在南京、北京、山西、福建、江西、廣東等地留下了足跡,至少遊歷了中國內地15省(兩京、13布政司)中的六七個省,所以對中國山川地理、人物掌故詳熟於胸。同時,他又廣交江南名士、達官貴人,致力學習漢文華語,閱讀中華典籍輿志,對中國歷史文化極富造詣。這些經歷和知識,為他日後的漢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650年下半年偕米尼克入閩,經福州、泉州、漳州、廈門,同時衛匡國被委任為中國耶穌會傳教團代理人,赴羅馬教廷為中國禮儀辯護。1651年3月5日離華。途經德、法、英、比、挪威諸國,並將自己對於中國的地理、文化的認識灌輸給歐洲。
1654年底,衛匡國在羅馬參加了關於中國的禮儀之爭,同多明我派辯論多時,最後以他的見解獲勝,羅馬教廷事後頒布敕令稱,中國教徒的敬天祭祖尊孔等禮儀只要無礙於天主教的傳播均可照舊講行。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的障礙得以排除,天主教也逐漸中國化。
1657年,衛匡國再次赴華,曾覲見清順治帝,返杭州傳教,此時浙江巡撫余國器對衛匡國多方協助,使其得以在杭州重新建了一所新教堂,1661年竣工,其宏偉壯麗為當時中國西式教堂之首。
1661年6月,衛匡國因霍亂感染在杭州病逝,安葬在老東嶽大方井天主教墓地,享年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