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內戰的最後一幕:空地合擊讓這個國家滿目瘡痍
上世紀90年代,前南斯拉夫解體,國內各民族間爆發混戰,在波黑地區的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族各自組建武裝,相互搶奪地盤。出於地緣政治考慮,北約暗中扶植軍力相對較弱的穆族和克族武裝,與塞族勢力的矛盾日趨尖銳,最終在1995年爆發了規模空前的薩拉熱窩「空地決戰」。
戰役背景
1992年波黑戰爭爆發之初,塞爾維亞族武裝依靠裝備和人員數量優勢,佔據波黑70%的土地並包圍首都薩拉熱窩。隨後,美英等國推動聯合國在波黑建立禁飛區,北約又在薩拉熱窩周邊建立縱深30千米的隔離區,由聯合國派兵監督,對任何不接受這一規定的武裝力量,北約警告要對其實施「空中制裁」。在塞族武裝看來,這一規定剝奪了自己奪取薩拉熱窩的機會。
從1994年秋開始,困守薩拉熱窩的穆族軍隊頻繁出擊,試圖打破城外塞族軍隊的封鎖,一旦不敵塞軍反擊,他們就躲進禁飛區。面對「吃不掉,趕不走」的敵人,塞軍總司令姆拉迪奇授權前線指揮官,穆軍出城襲擾一次,佔據城外山脊的塞軍就向薩拉熱窩市區炮擊一次。結果,薩拉熱窩變成殺機四伏的「修羅場」,為了生計出門的平民往往淪為塞軍報復性射擊的犧牲品。
1995年8月28日,薩拉熱窩一處菜市場突然遭到迫擊炮轟擊,37名平民死亡。美國和北約指責塞軍就是兇手,並立即啟動「軍事制裁」,行動目的不僅要解除塞軍對薩拉熱窩的圍困,更要徹底改變波黑戰場態勢,強迫塞族接受西方的政治條件。當天中午,北約空軍指揮中心向意大利維琴察空軍基地集結約350架戰機(分別來自美、英、法、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
另一方面,塞軍此時在薩拉熱窩城外集結了約3萬部隊、310輛坦克、250多門火炮和數目不詳的防空導彈。對於北約可能的空襲打擊,塞軍也有所準備,他們對重武器進行了偽裝,並在山區設置大量假目標。更重要的是,塞軍招募了許多曾在原蘇軍防空部隊服役的志願者,負責操作高射炮和防空導彈。
戰役經過
雖然北約空軍迅速完成集結,但在具體作戰計劃方面仍有很多問題,例如各國參戰軍機必須與美國衛星建立戰術關聯,然後通過衛星與北約在各國的軍事基地以及亞得裡亞海上的航母建立戰術通聯網。作戰計劃的制定也必須慎之又慎,包括第一波空中打擊的對象、炸彈投放點的選擇、對地面防空火力的壓制、戰損評估、戰損搜救、空中加油以及戰術偵察等都必須極為精確。此外,由於北約快反部隊和聯合國部隊就在薩拉熱窩,為避免誤傷,北約空軍在每次對地攻擊前,都必須與維和部隊建立實時通訊機制。
「死亡之眼」登場
8月29日晨,北約南歐空軍司令,美國空軍中將麥克·萊恩飛抵維琴察,就任前線指揮官。同日,北約軍隊開始對塞軍進行首輪空襲,行動代號「死亡之眼」。根據計劃,美軍14架F-16戰鬥機在EA-6B電子戰飛機的掩護下,攜帶AGM-88反輻射導彈和激光制導炸彈飛向薩拉熱窩東部,目標是摧毀當地的塞軍地面防空網。在這一波空襲中,美軍戰機共摧毀塞軍15個戰術目標,包括防空導彈陣地、電子通信樞紐、雷達網及指揮機構。
30日凌晨2時,北約開始第二波空襲,空襲範圍延伸到薩拉熱窩北部的奈維斯拉賈,那裡有塞軍一個防空導彈營,配備俄制2K12「立方」防空導彈。美軍出動1架EF-111A「渡鴉」電子對抗機,負責壓制塞軍雷達,另外4架F-16組成攻擊編隊,每架飛機攜帶4枚激光制導炸彈。很快,EF-111A發現了塞軍雷達,而塞軍雷達系統也發現了美軍戰機。這場空地對決最終以美軍戰機完勝告終。塞軍2輛導彈發射車被完全擊毀,1輛嚴重受損。隨後,F-16和EF-111A又對塞軍兵營進行了轟炸。同日,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在美國空軍中校哈爾·霍恩博格率領下悄然抵達薩拉熱窩,負責為北約戰機指引轟炸目標。
「薩拉熱窩」五步曲
在「死亡之眼」行動持續48小時後,北約空軍基本肅清了薩拉熱窩周邊的塞軍防空設施,下一步直指薩拉熱窩周圍的塞軍地面部隊。根據計劃,北約對薩拉熱窩的空襲分為五個步驟,代號分別是「薩拉熱窩A」、「薩拉熱窩B」、「薩拉熱窩C」、「薩拉熱窩D」以及「薩拉熱窩E」,目標涉及塞軍武器庫、通信樞紐及維保基地,使用的武器以激光制導炸彈為主,每個步驟計劃用時20-30分鐘。
來自美英等國的戰地記者用攝像機記錄了空襲的全過程:在「薩拉熱窩A」行動中,北約空軍共對薩拉熱窩外圍山地上的目標實施10輪轟炸,其中美軍F/A-18「大黃蜂」戰鬥機在投放誘餌彈後不久,便使用激光制導炸彈擊毀塞軍彈藥庫。與此同時,呆在薩拉熱窩的聯合國部隊(主要來自北約國家)也動用得到定位雷達支持的炮兵向塞軍陣地實施上百輪火力覆蓋。
到破曉時分,「薩拉熱窩B」開始了,北約空軍共實施14次戰術打擊,目標同樣以塞軍軍火庫為主,同時開始評估「薩拉熱窩A」行動的打擊效果。5個小時後,「薩拉熱窩C」行動開啟。北約空軍出動12架戰機對塞軍指揮部及軍需補給倉庫進行轟炸,這些飛機主要是法國空軍的幻影2000,但其中一架被塞軍的肩扛式防空導彈擊落,飛行員跳傘後被俘。雖然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法國特種部隊的直升機實施過3次搜救行動,但2次被塞軍炮火逼退,1次因天氣原因取消。
次日上午,「薩拉熱窩D」啟動,目標是清除塞軍殘存的重武器。到中午時分,北約空軍實施「薩拉熱窩E」行動,由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和西班牙空軍的戰機進行戰場態勢搜集,為地面部隊展開行動做準備。事實上,就連當時的隨軍記者也非常清楚,經過5輪高強度轟炸,塞軍已經喪失繼續對抗的資本了。
9月1日清晨,薩拉熱窩周邊的塞軍重武器已被摧毀殆盡。眼見軍事打擊目標已經實現,北約向波黑塞族下達最後通牒,要求其在48小時內從薩拉熱窩周邊撤出。不過,塞族對此不予理睬。4日23時,北約重啟空中打擊,到5日深夜,北約先後對薩拉熱窩周邊的塞軍發動4輪大規模空襲,擊毀盧克維卡軍營和哈迪奇彈藥庫(巨大的爆炸和沖天火光表明這個彈藥庫絕非空置)。
戰役結果
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9月13日,聯合國特使理查德德·霍爾布魯克秘密訪問貝爾格萊德,向波黑塞族的最大支持者、南斯拉夫領導人米洛捨維奇展開外交攻勢,勸其敦促塞軍從薩拉熱窩周圍撤走。權衡利弊,米洛捨維奇同意向波黑塞族同胞「轉達明確而強硬的信號」。恰在此時,波黑穆族和克族軍隊在波黑西北部聯合發起大規模反攻,先後從塞族手中奪取圖茲拉、多博伊等地的控制權,塞軍的戰略大潰敗迫在眉睫。
事已至此,波黑塞族總統卡拉季奇和軍隊總司令姆拉迪奇意識到大勢已去,隨即同意在薩拉熱窩停火,撤走所有重武器,並全面開放機場和公路運輸。作為回應,北約承諾全面停止對塞軍的空襲行動,允許姆拉迪奇集中精力應對穆克聯軍的進攻。9月20日,聯合國官員確認,塞軍共有250輛坦克以及重武器撤出薩拉熱窩周邊。兩個月後,在美國的軍事恫嚇與經濟勸誘下,桀驁不遜的塞族終於與穆族、克族聯合組成波黑邦聯,三方各自擁有政府、議會、軍隊和警察部隊,薩拉熱窩成為新波黑國家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