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簡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無男嗣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是歐洲兩大聯盟為爭奪奧屬領地,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權問題而引起的,它於1740—1748年以中歐為主要戰場展開。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奧皇查理六世於1740年10月20日死後無嗣,其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承襲父位。
查理六世死後,普魯士、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薩克森、皮埃蒙特、撒丁王國、那不勒斯王國拒絕承認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而奧地利、英國、俄羅斯帝國、波希米亞王國、匈牙利、荷蘭、西裡西亞從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發,則全力支持瑪利亞·特蕾西亞的繼承權。由此而爆發了長達8年之久的由兩次西裡西亞戰爭所構成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
戰爭背景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是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無男嗣,歐洲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並在奧地利獲取利益而引發的戰爭。
1740年10月20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逝世,並無男性後嗣,而根據查理六世於1713年所頒布的《國事遺詔》,其長女瑪麗婭·特蕾西婭有權承襲其奧地利君主國所屬之各個領地。瑪利亞·特蕾莎登位當天就表示,雖然她只是個女子,但卻有一顆王者的心,她有信心在各位大臣的幫助下保持奧地利君主國的完整。
歷史影響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發生在18世紀中葉,具有典型的中世紀後期戰爭的一般特點。
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
第一,具有明顯的消耗戰戰略特色。
消耗戰是18世紀戰爭在戰略思想上的主要特點之一,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則是這一戰略的典型代表。這一戰略思想,從戰爭目的上看,不是以殲滅敵有生力量,而是以奪占要塞或省份為戰爭的最終目的。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作戰雙方只局限於將敵擊潰、擊退,並不重視是否將敵殲滅。從作戰指導思想上看,交戰雙方盡量避免流血的決定性會戰,而是以高超的計謀戰和對敵後勤補給的破壞,斷敵糧草供應,迫敵不戰自退。在長達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僅進行兩次大規模交戰。
第二,線式戰術已開始由鼎盛走向衰退。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發現舊的線式戰術運轉不靈,難以機動,難以發揮快速性的弊病。尤其在莫爾維茨會戰中,普軍因轉換戰鬥隊形而喪失良機,使普魯士國王以檢討的目光來看待線式戰術,並作了「斜式戰鬥隊形」的嘗試。「斜式戰鬥隊形」是對線式戰鬥隊形的一種加強和提高,使普魯士在以後的「七年戰爭」中大受裨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發生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交替時期,它既有中世紀後期戰爭的一般特點,又孕育著新時代戰爭的萌芽,體現了進步的作戰思想和方法與落後的作戰思想和方法的較量。
此次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在作戰思想和作戰方法上,都在舊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突破,為以後的「七年戰爭」,特別是為拿破侖憑借先進的生產力所創造的新的戰略戰術,提供了借鑒。普軍在戰爭中,還體現了一種防禦中的進攻作戰思想,這一作戰思想被後來許多軍事統帥和軍事思想家加以利用和發展,並由德國軍事思想家施利芬將其推向高峰。
此外,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方面,普軍也作了成功的嘗試。這些包含新時代萌芽的進步的作戰思想和作戰方法,也正是普魯士軍隊戰勝奧地利軍隊、達到戰爭目的——奪占西裡西亞的主要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