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裡希四世簡介,與教皇展開激烈的敘任權鬥爭
海因裡希四世(德語:Heinrich IV,1050年11月11日—1106年8月7日)或譯亨利四世,法蘭克尼亞王朝的第三位羅馬人民的國王(1056年10月5日—1105年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084年—1106年8月7日在位)。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他也是德意志的巴伐利亞公爵(稱海因裡希八世,1055年起)。亨利四世在他的統治末期(1103年)曾首次頒布「上帝和平」,禁止諸侯私戰。他不是這個王朝最強大的君主,但卻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位。他與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之間圍繞主教敘任權展開的激烈的敘任權鬥爭,一直是歷史學家們最感興趣的話題。
人物生平
亨利四世是羅馬帝國皇帝海因裡希三世的長子,母為普瓦圖的阿格尼絲。他的父親海因裡希三世為了確保他能繼承王位,召集諸侯提前選舉還是個幼兒的亨利四世為自己的繼承人。
1054年7月17日,年僅四歲的亨利四世在帝國首都亞琛由科隆大主教赫爾曼二世加冕為國王。
1055年,他又在父親的授意下當選為巴伐利亞公爵。當海因裡希三世於1056年意外地去世時,亨利四世年僅六歲。他的寡母普瓦圖的阿格尼絲為他攝政。
1062年,科隆大主教安諾二世劫持了年幼的亨利四世,脅迫阿格尼絲太后交出政權。安諾成為帝國的攝政後,竊取了王室領地的公爵們勢力強大起來。安諾並在1065年強迫亨利四世與薩伏伊伯爵奧托一世之女伯莎(都靈的)結婚。
亨利四世在1069年公開提出要與伯莎離婚,未獲教皇允准。這一切都使亨利四世更加仇視安諾。
1070年,與亨利四世關係緊密的不來梅大主教阿德爾伯特取代了安諾的位置。
亨利四世致力於在帝國境內加強皇帝的權力。然而,實際情況是,德意志諸侯們勢力強大且不願服從任何一位君主,教會則在羅馬教廷發起的克呂尼改革中變得越來越有獨立性。
1073年,教皇亞歷山大二世去世,年屆五旬的希爾德布蘭德,成為眾望所歸的教皇候選人,並在樞機主教的一致擁護下成為新任教皇格裡高利七世。
剛一登基,便頒布了著名的《教皇訓令》(Dictatus papae),該訓令的宗旨是教皇永無謬誤,其中「他可以罷免皇帝」一條使得世俗與宗教權力的界限被打破,亨利四世與教會的衝突表面化。
亨利四世鞏固國王在薩克森權力的措施(修建城堡,派遣王室衛隊駐紮)引起1073年—1075年的薩克森叛亂,他不能冒險同時與這兩者對抗,在鎮壓叛亂時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並承諾支持教會的改革。
1075年六月,亨利四世在戰場上擊潰了薩克森人的反抗。1075年底,格裡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不要干預米蘭總主教職位的確定和授職,否則將受到逐出教會的懲罰。亨利四世堅持要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所有主教的敘任權,並拒絕讓得到教皇支持的米蘭總主教就職,為此與教皇格裡高利七世發生激烈衝突。
格裡高利七世,長期以來是教會改革的中心人物,決心使教皇的權力凌駕於世俗統治者之上。這就爆發了一場形式為授職權之爭的皇帝和教皇之間的公開衝突。
1076年1月24日,亨利四世召集26位德意志和北意大利的主教在沃爾姆斯(Worms)舉行宗教會議,宣稱格裡高利七世是一個偽僧侶,宣佈廢黜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但是,響應亨利四世的主教很少,普通民眾更對國王的行為深感不安。
作為報複式的回應,格裡高利七世於1076年2月22日對亨利四世處以絕罰:開除、廢黜和放逐亨利四世。被絕罰者不在一年之內獲得教皇的寬恕,他的臣民都要對他解除效忠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