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有多偉大?為何說他對女人沒興趣
腓特烈二世的性向受到歷史學家爭論,有人認為他是同性戀。腓特烈對女人沒興趣,這件事廣為人知。他的父親安排他與布倫許維克—渥芬布陀—貝維恩家族的伊莉莎白・克莉斯汀(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Wolfenbuttel-Bevern),但這段婚姻沒有愛情:腓特烈曾說他的妻子是「女性之中尖酸的一類」,實際上不准她在宮庭裡出現。他在無憂宮(Schlos Sanssouci)的圈子全部是男性,當中有不少年輕美男子。但沒有具體證據可以證實腓特烈的婚外情: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他年輕時染上性病,在治療時失去性能力。
腓特烈愛犬成癡,據說他最先稱他的一隻格雷伊獵犬為「人類最好的朋友」;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一本1789年的傳記,此時他已經過世。腓特烈想要被葬在無憂宮,伴著他的狗兒長眠,但他的繼承人把他葬在波茨坦,旁邊是他厭惡的父親。德國統一後,腓特烈總算如願,1991年遷葬到狗的身邊。
軍事神話:腓特烈二世會親自領軍上戰場,除了英勇外,也被認為是軍事專家,甚至軍事天才。他最大的勝利是1757年的魯騰會戰,擊敗了人數多一倍的敵軍。拿破侖日後認為此役是「行動、戰略和決心的傑作」。
據美國國家地理:腓特烈二世早年被父親虐待,即王位後才展現他的才華,不但將歐洲最偉大的思想家吸引到他的宮廷,也讓普魯士成為軍事強權。
歷史上不斷有小國突然躍上舞台,迅速變成強權。普魯士就是這樣的國家,原本是一個躲在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陰影之下的公國,在18世紀初開始擴張,領土涵蓋中歐和北歐大部。在腓特烈二世的帶領下,普魯士的盛世如日中天。
腓特烈二世的父親是普魯士第二位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統治期間1713-1740年);腓特烈?威廉將柏林建為新的首都,雖然國家的人口不多,但他仍然建立起訓練精良的龐大軍隊。他擴張了普魯士的領土,讓國家變得富有、強大。
腓特烈?威廉一世有鋼鐵般的紀律,對軍事的執著幾乎到了狂熱的地步,但他的兒子卻幾乎完全相反。年輕的腓特烈是一位才華洋溢的音樂家,愛好哲學、詩詞和法國;日後成為國王時,他的宮廷就深受法國的語言和文化影響。腓特烈.威廉認為這些不是男子該做的事,因此讓他的兒子飽受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 1730年時,腓特烈試圖逃到英國,但被父親攔截了。腓特烈除了被關進監牢外,一起逃亡的主要同伴(也有可能是情人)卡特(Hans Hermann von Katte)也被斬首,而且腓特烈還被迫觀看這位軍官被處決。
軍人學者
腓特烈.威廉一世在1740年駕崩;腓特烈即位後,出乎意料地獲得重大的軍事勝利,讓普魯士占穩歐洲強權的寶座。腓特烈二世(日後被尊稱為腓特烈大帝)將他學到的法式哲學理想融入普魯士的軍威,成為歐洲開明專制的模範。
但他和許多偉大領袖一樣充滿矛盾。他的法文著作數量豐富,其中一部駁斥了馬基維利在16世紀提出的刻薄掌權策略;但是腓特烈本人也有馬基維利式的特質,即使他熱愛法文詩和美術,他仍然會不留情地用軍隊鞏固普魯士。
他在1740年震驚歐洲,突擊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西利西亞(Silesia)地區,引發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這場戰爭持續了八年,也展現了腓特烈傑出的外交和軍事手腕。 1748年的亞琛和約(Treaty of Aachen,亦稱Treaty of Aix-la-Chapelle)結束了這場戰爭,普魯士正式取得富庶的西利西亞地區;這是腓特烈的一場重大勝利。
哲學家的皇宮
1740年代末期,腓特烈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興建華麗的夏宮,取法文名Sanssouci(無憂),表達他對法國的愛慕。腓特烈希望無憂宮像是柏林的凡爾賽宮,成為文藝和啟蒙思想的中心。
歐洲各地的學者前往無憂宮,包括被腓特烈請來執掌柏林科學院的數學家莫佩爾蒂(Pierre-Louis Maupertuis)。莫佩爾蒂除了才智過人外,浮誇的假髮和高音的說話聲調讓大家印象深刻;他在1730年代證明地球的兩極比較扁平,一如牛頓所預期。
法國哲學家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也搬到無憂宮;他在名著《人是機器》(L'Homme-machine)中,認為人的行為動機要以物質論(有人會說是無神論)來理解。無憂宮裡有許多極富爭議但多采多姿的訪客,除了美特利外,還有法國作家亞爾尚侯爵(Jean-Baptiste de Boyer, Marquis d'Argens),相傳《黛蕾絲的性愛哲學》(Therese philosophe)是他的作品;這部暢銷的小說於1748年出版,除了情色的內容外,也探討女性性意識和宗教在社會中的力量。
但腓特烈宮廷裡的稀世珍寶,當然是伏爾泰(Voltaire,本名Fran?ois-Marie Arouet)。腓特烈在興建無憂宮時,伏爾泰已是歐洲最知名的學者;他高聲批評威權、提倡宗教自由與理性思想,愛慕與憎恨者皆眾。他在1750年到達普魯士時,愛人沙特萊侯爵夫人(Gabrielle emilie Le Tonnelier de Breteuil, Marquise du Chatelet)剛剛過世不久。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世厭惡啟蒙思想家,據說他說:「普魯士宮廷裡多了一個瘋子,我這裡少了一個。」
他的宮廷
腓特烈經常與各國來的訪客用餐和徹夜長談。他在無憂宮塑造的氣息,反映他愛男厭女的傾向;伏爾泰曾說:「女人和神父從來不能進宮。簡言之,腓特烈的生活沒有宗教、沒有大臣、沒有宮廷。 」他還寫道,腓特烈公開展現他對年輕軍宮的喜愛:「國王穿好軍服後,會召來兩三位愛將,可能是他部隊裡的軍官、侍從、匈牙利步兵(hajduk) ,或年輕的軍校生。他們會共享咖啡,如果他把手帕丟向某人,那個人會再跟他獨處一刻鐘。」
伏爾泰在無憂宮的工作,像是擔任腓特烈的文學顧問和編輯。他會修潤腓特烈的詩,提出修改的建議;但腓特烈其實沒什麼詩文的天賦,伏爾泰原本說腓特烈是「北方的所羅門王」,日後兩人的關係卻因此漸漸惡化。伏爾泰有一天跟美特利說:「國王是不是永遠不會厭倦叫我洗他的髒衣服?」美特利立刻向腓特烈回報這件事;據說腓特烈回答:「我還需要他留一年。我們會把橘子搾乾,把皮丟掉。」伏爾泰最後得罪莫佩爾蒂,於1753年逃離普魯士;腓特烈大怒,將伏爾泰軟禁在法蘭克福一段時間後,伏爾泰才安全到達日內瓦。
戰而不挫
失去他最珍視的哲學家後,腓特烈再轉向武力。七年戰爭(1756-1763)的導火線是俄國、奧地利和法國同盟,意圖制衡不斷擴張的英國和普魯士。腓特烈起初獲勝,於1757年在羅斯巴赫(Rossbach)擊潰法國與奧地利聯軍,同年又在魯騰(Leuthen)克服艱困的戰況擊敗奧地利。
但是,戰爭後來轉而對普魯士不利,俄國攻佔柏林後,腓特烈的軍隊破敗、財政窘迫,但腓特烈仍然回擊搶回失土,創造了普魯士軍隊頑強無畏的神話。
七年戰爭影響全球,甚至延燒到北美洲去,英國的殖民地與法國和原住民對戰。 1763年戰事結束時,英國崛起成為世界強權,普魯士在歐洲的地位也顯著提升。
腓特烈的領導有方,一直到最後仍堅信啟蒙思潮的理念。在〈論政府形式與君主職責〉(Essai sur les formes de gouvernement et sur les devoirs des souverains;1777以法文書寫)中,腓特烈認為君主「只是國家的首席僕人,因此行事必須有誠信、智慧、完全無偏好,讓他能向人民交待他的領導。」
從事證來看,腓特烈確實部分實踐了這樣的理想。他提倡宗教寬容和進步科學,但普魯士的地主階級極為保守,阻撓了激進的改革。腓特烈雖然憎惡他父親的軍事紀律教養,但他在1786年過世時,領地不大的普魯士卻有多達19萬5千名的大軍,成為歐洲各國稱羨的榜樣。
腓特烈的一生
1712
腓特烈在柏林出生,隸屬霍亨索倫(Hohenzollern)家族,父親是普魯士第二位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母親是漢諾威的索菲亞?多羅泰婭(英國國王喬治一世之女、喬治二世的妹妹)。
1740
腓特烈?威廉一世駕崩,腓特烈二世即普魯士王位,幾個月後便進軍西利西亞,戰爭長達八年。
1753
伏爾泰到達普魯士,但捲入宮廷內的學術鬥爭,日後得罪國王,於1753年逃走。
1756
七年戰爭開始;腓特烈與英國同盟,攻打奧地利、俄國和法國,普魯士成為強權。
1786
腓特烈在無憂宮過世,葬在波茨坦;1806年拿破侖到波茨坦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