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祖反正什麼時候發生的?仁祖反正爆發的背景
仁祖反正(朝鮮語:인조반정),又稱癸亥靖社、癸亥反正,是指天啟三年(1623年,朝鮮光海君十五年,仁祖元年,按干支紀年為癸亥年)朝鮮王朝發生的一次武裝政變。由於當時的朝鮮國王李琿(光海君)重用大北派勢力,幽禁嫡母仁穆大妃,處死兄弟臨海君、永昌大君等多名王族,政局混亂腐敗,導致以西人黨為首的在野勢力的強烈不滿。再加上光海君在明朝和後金之間執行中立政策,也為政變提供了借口和名分。西人金旒、李貴等人擁戴李琿的侄子綾陽君李倧,在1623年4月11日(陰曆三月十二日)夜起兵於漢城西郊,從彰義門攻入漢城。由於負責漢城衛戍的訓練大將李興立已被收買,按兵不動,故政變隊伍得以順利攻入昌德宮並縱火,光海君逃走後被抓回,流放江華島,其寵臣陸續落網、處死。政變後李倧奉仁穆大妃之命繼承王位,是為仁祖,故此次政變被後世稱為"仁祖反正"。
仁祖反正使西人取代北人,掌握了朝鮮王朝的政權。不過,其合法性起初不為當時的朝鮮宗主國--明朝所認可,定性其為"篡逆",而後明朝出於"聯鮮制奴"的戰略考慮,在天啟四年(1624年,仁祖二年)同意冊封仁祖。但由於中國對其"篡逆"的定性並未改變,所以朝鮮的"辨誣"餘波直到清代中葉才結束。
政治背景
朝鮮光海君李琿繼承王位後,由於"非嫡非長"的尷尬地位,導致他對維持王位極為敏感。他倚仗朝中以李爾瞻為首的大北派勢力,在國內剪除對王位的一切威脅,屢興大獄,先後除掉的王族有胞兄臨海君、養侄晉陵君、幼弟永昌大君、侄兒綾昌君等,同時還將嫡母仁穆大妃幽禁於慶運宮(西宮,今德壽宮)。與之相伴的則是大北派獨佔政權,西人、南人等勢力被逐出朝廷。而且光海君大興土木,營建宮闕,設分戶曹和調度使,到各道搜刮民脂民膏,宮廷裡的寵妃金介屎與外朝的李爾瞻狼狽為奸,賣官鬻爵,兼併土地,造成朝政腐敗,烏煙瘴氣。當時有一篇給光海君宰相的上書中寫道:"主上獵色而荒於政,金純輩聚飲而割民肌,宮禁不嚴,幸門大開,金尚宮、任昭容之稱遠播京外,邊倅守令各有定價,搢紳進退以金為媒,四境嗷嗷,舉懷曷喪之心,而土木工匠不絕於九重之內,宗社危亡,非朝即夕。西人切齒,南人含怨,小北非笑。" 這段話抨擊了光海君好色怠政、大興土木,調度使金純等剝削百姓,金介屎等後宮干政,官場賄賂公行、百姓怨聲載道等種種社會亂象,不僅是光海君時代政治紊亂的寫照,並且最後暗示了對光海君最不滿的朋黨就是西人黨,可知仁祖反正在西人的主導下發生,並非偶然。
光海君的另一大弱點則是在外交政策方面。他任內女真族建立後金,侵佔明朝遼東,光海君在這一過程中不但不積極協助"上國"明朝,反而向後金暗送秋波,力圖維持朝鮮在明金戰爭中的中立地位。他只在薩爾滸之戰時勉強派姜弘立率軍1萬去支援,據說還暗中通款後金,洩露軍機,導致戰敗。此後明朝派人向朝鮮徵兵,光海君都會找各種借口加以敷衍,另一方面他不斷強調與後金保持往來的重要性。光海君的外交政策遭到包括大北派在內的大部分朝臣和士林的普遍反對,使他的處境更加孤立,也給了西人發動政變推翻他的絕佳口實和名分。
直接起因
具體地來分析政變發動者的直接動機的話,從表面來看是他們憤慨於光海君統治下"倫紀已絕,宗社將亡,慨然有撥亂反正之志"。 但是比起這種冠冕堂皇的言辭,他們發動政變更多是出於個人層面對光海君的恐懼和不滿,以及私下懷有的野心。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光海君七年)發生申景禧之獄,定遠君第三子綾昌君李佺受牽連而被流放並死去,包括綾陽君李倧在內的定遠君一家不得不在驚恐中度日。申景禧的堂兄弟申景禛是李倧的表舅,處境也是同病相憐。另外兩名政變主導者金旒和李貴都屬於西人黨,他們也在光海君統治下極度缺乏安全感。金旒在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光海君九年)被牽連進三清洞結義事件,當時幽禁仁穆大妃的慶運宮貼了一張匿名書,上面說金旒、洪瑞鳳、金尚憲、張維、趙希逸等在金旒家所在的三清洞結義,要推翻光海君,金旒等被下獄,險遭處死,所幸小北勢力的外戚樸承宗、柳希奮搭救及匿名書作者許筠被揭發而無事,但金旒從此對光海君心懷不滿。李貴則與大北派領袖鄭仁弘有隙,在光海君時遭到打壓,曾因崔祈之獄而被流放五年之久,到天啟元年(1621年,光海君十三年)才獲赦免。李倧、申景禛、金旒、李貴等人因為共同的處境和野心而走到了一起,發動了"仁祖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