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失敗並非落後:更落後的祖魯人打贏了

鴉片戰爭失敗並非落後:更落後的祖魯人打贏了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鴉片戰爭失敗並非落後:更落後的祖魯人打贏了

  說起鴉片戰爭,很多人都能給出一個宿命論式解釋:先進戰勝落後。

  不過,宿命偶爾也有例外。

  1839年,比英國的軍艦抵達廣州還早1年,一支總人數達21000人的英國軍隊跨過了印度與阿富汗的邊境線,擊敗阿富汗軍隊後,扶植了一位親英的新國王,主力撤回印度。

  留下來的英國駐軍仍有8000人之多,卻依然無法在阿富汗人此伏彼起的反抗中安枕, 1842年1月1日,喀布爾的英軍指揮官威廉埃爾芬斯通與起義軍達成協議,率領4500名軍人、12000名平民(絕大部分為軍人家屬),退出了被團團圍困的阿富汗首都。

  幾天後,撤退大軍在連綿山地中,遭到了部落武裝的持續襲擊,16000多人的隊伍全軍覆沒,只有一個名叫威廉布賴登的醫生逃進了還在英國人手中的賈拉拉巴德(阿富汗東部城市)。

  當英國駐軍問他撤退的部隊情況時,他的回答是:「I am the army」(我就是軍隊)。

  僅僅1年之後,在浙江定海,擁有5艘戰艦、10艘雙桅炮船,3000名陸軍(白人兵約2300人,印度兵約650人)的英國遠征軍打出了侵華的第一炮。他們的對手,是清軍綠營的21艘戰船、20多門岸炮,以及940名水兵、600名陸軍。

  此戰,清軍戰死13人、傷14人,另有定海知縣姚懷祥、典史史全福自殺。

  英軍無傷亡。

  電影《鴉片戰爭》中自殺殉國的定海知縣姚懷祥,在劇中面對英軍,答道:」我這輩子沒見過這麼大的船,這麼狠的炮,但是我一定會抵抗,我大清官兵有死無降。」

  1540名正規軍,岸炮、艦炮總數超過190門,清軍的表現堪稱奇葩,戰果是「零」不說,傷亡率僅有1.75%即告崩潰,也實在太不像個樣子了。

  當然,這麼列數字有點不直觀,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100個人站成一排和人打群架,倒下2個人,其他人立刻撒丫子跑散了。

  這樣的人,還是國家的正規軍……

  這個結果固然難看,考慮到戰爭剛開始,英軍的兵力、火力均有壓倒性優勢,清軍打輸倒是可以開解一二。

  再來看清軍10倍於英軍的時刻,一場少有的進攻戰,1842年的浙東之戰。

  此戰中,清軍的目標是收復被2000名英軍佔領的寧波、鎮海和舟山,統兵的八旗大員奕經對外號稱自己有精兵「十二三萬」,其實可用的則只有跋涉數千里來增援的四川、陝甘綠營1.2萬人,以及臨時僱傭的2萬名「壯勇」。

  「當英軍開火時,其他沒有經驗的中國部隊被推向四川兵的後面,致使數千人擁擠在西門,死傷枕籍,那裡的幾條大街上血流成河,英國人把一排排驚慌失措的清軍步兵掃射倒地。這是自從圍攻巴達霍斯以來他們所見到的最恐怖的大屠殺……」

  這是《劍橋中國晚清史》中對浙東之戰最血腥一幕的描述,正規軍的戰爭變成了一場屠殺。在這場僅僅持續5天的戰役中,清軍兵勇戰死540多人,傷200多人,英軍則僅死4人,傷數人。

  好吧,整個鴉片戰爭的12場戰役中,可以確認的英軍陣亡數是71人,另有400餘人受傷,這個數字,還趕不上因為痢疾、瘧疾、霍亂和船隻失事死亡者的零頭。是不是讓人望之苦笑?

  想想看,擁有80萬常備軍的大清王朝,在戰爭中的表現,連阿富汗的部落民都不如,儘管有「落後就要挨打」這個萬能魔咒做托辭,卻無法解釋為什麼在長達2年的戰爭進程中,除了吹出來的「三元裡」,連一個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勝利都沒有?

  這個牛,首先吹上廟堂的是時任廣西巡撫梁章鉅,他在給道光的奏折中稱:

  「初十日有鄉民數萬人,圍困義律等眾,功在須臾」,依他的描述,民眾抗英義舉差點大功告成,但因余保純「得義律私信,出城彈壓」而告失敗。

  看看,人民戰爭、漢奸誤國,一應俱全,彷彿只要發動鄉民拿著鋤頭就能收復香港,事實上呢?

  鄉民揭帖中宣稱被「碎屍萬段」的英軍指揮官爾伯麥正在去印度的路上,另一個霞畢乾脆查無此人,讓「英夷膽飛魂落」的殺戮,也不過是死5-7人,傷23-42人而已。

  1964年拍攝的英國電影《祖魯戰爭》,別名《戰血染征袍》一樣是冷兵器的人民戰爭,1879年1月22日的伊散德爾瓦納戰役,一支擁有1700多名白人士兵,2866名土著士兵的英國軍隊,在南非遭到了祖魯人的襲擊,這些擁有後膛步槍、野戰炮的殖民軍,被大部分仍拿著牛皮盾牌、木柄標槍的部落民包圍,戰死官兵達1329人。

  這次歐洲白人三個半世紀以來最大的失敗,甚至被拍成了電影,可見,非洲黑兄弟的血性,才真是讓「英夷膽飛魂落」,一百年難忘呢。

  說到底,在戰爭層面,清王朝這樣的古代國家,不可能戰勝近代化的英國,但在戰場上,在軍人的熱血起決定性作用的某個時刻,中國當然有勝利的機會,然而,中國軍人的血性去哪兒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