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六世宗教改革的內容是什麼?造成了什麼影響?

愛德華六世宗教改革的內容是什麼?造成了什麼影響?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愛德華六世宗教改革的內容是什麼?造成了什麼影響?

愛德華六世(英文名EdwardVI,1537年10月12日-1553年7月6日),名叫愛德華·都鐸,是都鐸王朝第三任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國王。他是亨利八世和第三個妻子珍·西摩的兒子。也是英格蘭首位信奉新教的統治者。

相較於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愛德華六世時期的宗教改革一直被忽視。愛德華六世繼位時年紀尚小,期間的內政,包括宗教改革,先後由兩個人主持,一個是薩默塞特公爵愛德華·西摩,另一個是諾森伯蘭公爵約翰·達德利。這兩個時期的宗教改革對英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薩默塞特時期的宗教改革措施

英國宗教改革是由亨利八世發起的,他創立了英國國教安立甘宗,成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領,確立了王權至尊。在亨利八世統治的後期,他一方面處死否認王權至尊的虔誠天主教徒,另一方面也同樣處死否認傳統天主教化體說的激進新教徒,力圖在激進的新教改革派與保守的天主教勢力中間維持一種平衡,走一條中間道路。這從他1545年12月對議會所作的著名演說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既譴責舊宗教的不寬容,也譴責激進帶來的動盪與不安,並為它們之間的相互仇恨而擔憂。亨利八世最大的願望是看到英國生活在和平之中,能夠避免宗教戰爭,但激進與保守勢力之間的對立是如此尖銳,如水火不相容,這使得身體狀況已明顯不行的亨利八世也不得不做出某種選擇。1546年12月,這位「非常病弱並且處於危險中」的國王召集大臣安排後事。他確定了愛德華、瑪麗到伊麗莎白這樣的繼位順序,並且任命了一個十六人的攝政委員會,由它統治直到愛德華年滿十八歲親政。1547年1月,五十七歲的亨利撒手而去,把王位留給了自己不滿十歲的兒子,這就是愛德華六世。由於愛德華年齡尚小,所以大權落到愛德華舅舅赫特福德手中,他被封為薩默塞特公爵,並成為英國的護國主。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薩默塞特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開始在英國推行自己的宗教與社會改革方案。

1547年11月,愛德華六世的第一屆議會開幕,原先的議會成員大約有三分之一仍在選。這屆議會最重要的措施是通過了一項關於廢除亨利八世叛逆與異端法的法令,這項法令取消了愛德華三世時期叛逆法的所有增加內容,但規定誰若是企圖改變亨利八世遺囑中所規定的王位繼承順序則為叛逆罪;同時,它雖然不再把布道時口頭否定國王對教會的最高權威定為叛逆,但那些以文字或行動否決國王最高權威的人依然要受處罰,它還進一步規定對叛逆罪的告發必須在事件發生後的三個月之內,同時必須有兩個見證人,除非被告自願認罪。這項法令的通過使得英國朝著宗教寬容的方向前進了一步,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英國這樣一個有著激烈教派之爭的國度,取消了叛逆法,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一個維持社會安定的武器。除此之外,這屆會議還通過了另外兩個有關教會的議案。一項議案規定了主教選舉的形式,教會必須選舉由國王提名的候選人,如果在12天之內不予選舉則會受到罰款乃至終身監禁的懲罰。另一項議案是附屬教堂法案,它規定把亨利八世時期未被充公的附屬教堂和教會學院收歸國有。其實,這項法案早在1545年就已醞釀,後來只是由於亨利之死而暫時擱置,薩墨塞特掌權後又重新受到關注。從宗教的角度看,由於附屬教堂的主要功能是進行侵禮以及為死者做彌撒,這些舊禮儀自然激起了新教徒的敵意,但事實上最關鍵的原因還在於政府希望進一步把教會財產佔為己有。該法案的措辭十分含糊,同時也有一些地方諸如牛津和劍橋的附屬教堂未受到衝擊。

1547年議會的召開及其所頒布的法令應該看作一個新的統治在英國的開端,它廢除了亨利八世時期一些不受人歡迎的措施,以此來換取人們對新政體的一種支持。這屆議會雖然使得新教在英國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但當時英國的宗教狀況卻極為混亂,有的地方採用天主教的宗教儀式,有的地方採用新教儀式,此後由於國外宗教人士紛紛進入英國,使得這兒成了一個各種學說與流派薈萃之地,當時路德派和加爾文派尚未產生重大影響,英國在宗教上主要受蘇黎世影響,茨溫利的學說在這兒很是流行。為了改變混亂的宗教狀況,減少宗教戰爭的危險,有必要統一全國的宗教儀式。1548年1月,克蘭默發了一個調查表給主教們,徵求他們對彌撒本質的看法,結果各派意見紛呈,最後討論的結果是由官方在1548年3月頒布的《布道集》規定下一個復活節開始使用。在這本書的拉丁彌撒中被加入了為聖餐作準備的英語祈禱詞,它實際上鋪平了通向英語祈禱書之路。《布道集》自然遭到了保守力量的反對,他們認為這違背了亨利時期的宗教精神。加德納由於公開對抗而於6月被關進了倫敦塔,並一直在那兒度過了以後愛德華統治的歲月。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英國民眾對現在的激進宗教措施並不熱情,它遠不如以前的反教會主義那樣深入人心,支持政府的主要是一些貴族與紳士,他們因為瓜分了教會的財產而不得不與政府休戚與共,一起對付保守力量以及教皇制在英國可能的復辟。

1549年可以看作英國在教義方面進行變革的開端。這年1月,議會通過了愛德華時期的第一部《劃一法》,責成各種神職人員在祈禱時向教民宣讀統一的公禱書。該《劃一法》是英國宗教改革劃一法中最為溫和的一個。俗界人士如果僅僅拒絕參加禮拜並不受懲罰,只有那些干擾公共宗教儀式以及唆使教士採取其他禮拜儀式的教士,第一次將被剝奪其一個教職一年的薪俸,並判處六個月監禁,第二次則剝奪所有教職薪俸並判處一年監禁,第三次則判處終身監禁,但同時也規定大學或個人的禮拜可以採用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或其他語言。該法令總的來說,除了規定使用公禱書外,並沒有樹立一個統一的教義標準。

與此同時,議會還通過了《愛德華六世第一祈禱書》,這本書大部分是克蘭默編寫的。克蘭默本人具有較為激進的新教思想,他的本意是希望英國能夠在茨溫利的方向更進一步,反對化體說和耶穌在聖餐中真實降臨的說法,否定對聖餅的抬高與崇拜。然而,他遭到了議會中保守力量的反對,同時由於當時英國已與法國及蘇格蘭處於敵對狀態,這樣它不能再激怒哈布斯堡的皇帝,以免遭到天主教勢力的聯合圍剿。在這種形勢下,克蘭默本人通曉天主教與新教的宗教儀式,而且具有很高的英語素養,在新的祈禱書中他容納了原先天主教的彌撒書,每日祈禱書,主教儀典書的內容,並從其他教派中吸取有益的內容,最終在英國首次統一了禮拜儀式。新的儀式總的來說對教士和俗人都有益,相對簡潔,比如把原先的八項每日儀式縮減為只有早課和晚禱兩種,但它當時也同樣保留了許多過去的禮拜儀式,如為死者祈禱,喪葬聖餐禮、施洗時塗油和驅邪等。雖然作了妥協,第一祈禱書的通過還是經歷了激烈的鬥爭,在宣讀時有八名教界人士和三名俗界人士反對,但十二名主教和其他俗界人士都贊成,於是最終還是通過了。第一祈禱書在英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它容納了英國教會各種不同的因素,因而成了英國國教中後起的各教派聯結的紐帶,並且對以後使用英語的其他國家的教派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時間的考驗證明了它是英語國家新教徒的共同財富。然而第一祈禱書在當時並沒贏得應有的支持,支持天主教的人認為它在新教方向上走得太遠,而許多新教徒則認為它保留了過多的羅馬傳統。

二、諾森伯蘭時期的宗教改革措施

薩默塞特雖然在新教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其統治很快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宗教上反對力量的存在僅僅是一個方面,更為嚴重的危機出現在經濟方面。由於農業歉收,導致物價飛漲,人民生活在貧困之中。而與此同時,由於羊毛紡織業的發展,圈地運動越演越烈,這進一步加深了原有的危機。1549年英國爆發了諾福克郡的凱特起義,這使政府大為恐慌。薩默塞特由於同情和猶豫而沒採取什麼措施,但其他貴族還是設法鎮齤壓了這次起義,凱特和50餘名領導人被逮捕處死,沃裡克伯爵更是通過鎮齤壓凱特起義增加了自己的實力和聲望。動亂顯示了薩默塞特在統治上的無能,更由於他損害了貴族與紳士的利益,遭到了其他權貴的一致反對。1549年10月他被一股傾向於天主教的力量拘捕,但是到了1550年2月,沃裡克挫敗了保守力量使薩默塞特復出,但他不再使用護國主這個頭銜。在以後的歲月裡,隨著沃裡克實力的增長,薩默塞特成了他通往權力之路的障礙,於是他經過密謀,在1551年發起進攻。他先是使自己被封為諾森伯蘭公爵,然後煽動年幼的國王反對他的舅舅。10月薩默塞特被以叛逆罪逮捕,1552年2月他走向了絞刑架。薩默塞特其人具有新教傾向,他「真正痛恨迫害與恐怖」,他的統治「顯示了寬容與對正義的熱愛,而這與大多數他同時代人的虛偽與偏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英國史上,薩默塞特由於他所主張的宗教寬容政策,也由於他對下層民眾疾苦的關心,被認為是一個超前於其時代的人。但他觸犯了統治階層的利益,故其悲劇命運也早已注定。然而,薩默塞特雖然被處死,在其統治其間,英國的新教事業還是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胡珀等著名新教活動家都曾服務於他,並且這一時期英國出版了大量的新教書籍。據統計,在薩默塞特任護國主期間,英國出版的394種新書中不少於159種是出自新教改革者之手。

諾森伯蘭在自己的權力之路上,同樣面臨著對宗教的選擇。他若是將英國宗教恢復到亨利晚年的狀況,勢必將導致天主教代表人物加德納等人的復出,而他並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那種局勢,再加上愛德華雖然年幼,但顯然已是一個激進的新教徒,因而他經過考慮依然選擇沿新教的方向前進。他小心地把天主教勢力趕出樞密院,到1550年2月,有五名天主教勢力代表人物被逮捕。在1550年及其以後,四名天主教主教被剝奪了主教教區,還有另外兩個主教教區也因故空缺出來,而許多新教勢力的代表佔據了這些位置。裡德利成了倫敦主教,胡珀成了格羅切斯特主教,新教勢力在英國越來越強。但在新教化的過程中,新教陣營內部也產生了分裂與鬥爭,以克蘭默,裡德利為首的溫和國教派和以胡珀為首的激進勢力展開了鬥爭。1550年胡珀在任格羅切斯特主教時拒絕穿體現聖餐祭司觀念的亞倫式法衣,也拒絕宣讀帶有「上帝和所有的聖徒幫助我」字句的就職宣誓書,最後被克蘭默投入監獄,然而雙方在當時的矛盾還不是很激烈,它們畢竟還面對著一個共同的敵人天主教。1551年3月,這場鬥爭以胡珀的屈服而告終。

差不多與此同時,新教徒對天主教勢力再次發動進攻。1549年第一祈禱書公佈以後,一直遭到激進新教徒的指責,而現在似乎是改變它的時候了。1552年英國通過了一部新的《劃一法》,它比前一部《劃一法》更為嚴厲,希望增大壓力以使人們接受宗教改革的法令。它規定在星期日和節假日不去參加公共禮拜的人將被開除出教,而那些參加規定禮拜儀式以外的禮拜的人第一次將被處以六個月的監禁,第二次一年,第三次則將受到終身監禁的處罰。同時議會對第一祈禱書作了修訂,修訂後的版本為《愛德華六世第二祈禱書》,它包括1549年第一祈禱書和1530年彌撒規則書的內容,但做了較大變動,它主要是由克蘭默與裡德利所擬,並得到了布瑟和彼得·馬特的幫助。相對於第一祈禱書,第二祈禱書取得了一種**性的進展,雖然它的祈禱儀式還依然保持著克蘭默一貫詩一般的華美,但這本祈禱書試圖確立的僅僅是那些源於《聖經》的崇拜儀式。第二祈禱書中一些措辭有了改變,比如原先的祭壇被改為聖餐桌,同時教士的法衣被規定為只能是寬大的白色法衣,原先具有天主教色彩的驅邪儀式和塗油儀式全部被取消,它沿著新教方向大大邁進了一步。

當時教會法規狀況也極為糟糕,由於否定了教皇的權威,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原有教會法規的基礎。亨利八世曾任命一個委員會對此進行改革,但卻以失敗告終,而今這種狀況無疑將影響英國宗教改革的進程。1552年5月各地主教聚會坎特伯雷,討論克蘭默編纂的《主教書》和愛德華六世時代的《布道集》中的一些觀點,寫成了四十五條款,遞交樞密院,11月在樞密院獲得通過,但建議作了一些修改。克蘭默修改後最終擬成《四十二條信綱》,概括性地全面闡發了英國教會的信仰原則,從教義上肯定了國教的地位。從教義上看,《四十二條信綱》主要是處在羅馬與再浸禮派中間,而不是處在羅馬和加爾文宗或路德宗之間,它既反對中世紀落後迷信的教條,也反對極端的再浸禮派的觀點,其中一些條款十分接近或直接借用於《奧格斯堡信綱》。1553年6月12日國王正式簽署了《四十二條信綱》,雖然以後不到一個月愛德華的統治即告結束,但它卻為以後的《三十九條信綱》打下了基礎。

三、愛德華六世宗教改革影響透

愛德華六世的宗教改革產生了兩方面重要的影響,首先他使英國的宗教改革帶上了明顯的新教色彩。這主要體現在這一時期頒布的《愛德華六世第一祈禱書》、《愛德華六世第二祈禱書》和《四十二條信綱》中,它們開始逐步承認路德的因信稱義說,認為人們只要虔誠地依照《聖經》信仰基督,就可以被上帝所接受和承認,靈魂因此得救,成為「義人」,同時也承認加爾文的「預定論」和「揀選說」,認為上帝在創世前已選出那些脫離懲罰與詛咒的人,使基督領導他們獲得永久的解脫。正是由於這些特徵,不少學者認為,這一時期英國國教安立甘宗才正式確立,當然這種提法是側重於一個教派所擁有的理論體繫上。筆者認為,要想完整地理解愛德華時期的宗教狀況,應該注意到愛德華統治前期與後期的差別,前期他更多地繼承了亨利八世的一些宗教政策,還沒有完全脫離那種持中於新教與主教之間的痕跡,後期則更多地傾向於激進的新教一端,當然,這中間並無一個明顯的分界線。也正是由於這種雙重性,愛德華時期一方面從宗教理論上進一步完善了亨利八世開端的英國宗教改革,形成了一個英國的新教教派安立甘宗;另一方面,它的激進也孕育了英國最早的清教徒,清教的星星之火預示了以後的紛爭與動盪,因而無論對國教還是對清教來,愛德華時期的宗教改革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愛德華六世宗教改革所產生的另一重要影響是英國日常宗教生活的變化。亨利八世改革期間,從民眾的宗教生活來考察,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大變化,而愛德華時期一系列法令以及兩個祈禱書的頒布,則改變了這種狀況,這主要體現在禮拜儀式的革新上。它體現了三個新的趨勢:首先是簡潔化,中世紀的禮拜儀式異常繁瑣,各種儀式規則數不勝數,以至於「許多時候找到要宣讀的規則所需要的時間比找到後宣讀的時間還長」,愛德華時期則對各種繁瑣重複的部分進行了簡化。其次是公眾化,它改變了中世紀禮拜時那種教士高高在上主持,民眾僅僅在一邊充當觀眾的狀況,使得禮拜儀式日益走向公眾,公眾能夠參加到禮拜儀式中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又導致了第三個新趨勢即英語化,禮拜方式逐漸開始用人們能夠理解的本國語言進行,這樣民眾才能做到真正的參與。這些新變化較亨利八世時期無疑是一個進步。

愛德華時期推行新教改革後,教士們的反應因人而異,因地而異。新體制一個最受歡迎的措施就是對教士獨身規定的廢除。成百上千的教士結了婚,雖然這一點並不能就證明他們傾向於新教信仰,但至少也不表明他們還維繫著舊傳統,因為傳統的天主教看法認為結婚的教士不是好教士。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跡象表明官方的運動得到了服從,各地的聖壇逐步讓位於聖餐桌,雖然舊的聖壇往往被小心的保存好,以防萬一,各地的教士也開始採用新的祈禱書,雖然官方的命令的祈禱書必須毀滅並不能得到實施,那些與法令相違的給死人進行祈禱的小教堂也迅速地消失了。從社會民眾來看,改革在全國各地所激起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那些與歐洲大陸有著密切聯繫的地區,諸如倫敦與東南地區,絕大部分人支持改革,而在英國北部與西部,大多數人則仍保留著舊的宗教傳統,他們也並非是忠於羅馬,而是這種舊的宗教傳統其時依然對維持社會穩定和維繫心理平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看到,由於愛德華時期的宗教改革逐步走向激進,確實給社會帶來了動盪,從當時的歷史記載來看,可以說大多數人漠視或敵視激進的宗教改革,尤其是對教會財產的進一步掠奪,愛德華把亨利時代免予充公的禮拜堂和其他宗教團體產業予以沒收,同時在禁止偶像崇拜的借口下,許多教區的教堂也遭到嚴重破壞,而這些被掠奪的財產大多數流入到當時的當權者手中,這不僅嚴重損害了新教在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形象,在一些地區甚至激發起騷亂。在許多保守的教會人士看來,社會的動亂與教會的危機是緊密相連的。由於宗教改革者過於強調平等和「人類的兄弟關係」,貧富之間各安其份就不再可能,這勢必動搖現存社會的穩定性。要想擺脫這種社會危機,就只有回復到過去的狀況,包括重新恢復教皇的權威,雖然這會損害一些英國的民族利益,但比起教會獨立而帶來的動亂後果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因而,正是愛德華時期的實踐使得許多亨利派重新轉變為教皇派,他們成了日後瑪麗恢復天主教的主要依靠。對於廣大民眾來說,很難肯定宗教改革為他們帶來了什麼利益,恰恰相反,整個熟悉的宗教生活似乎徹底地變了樣,祈禱的語言不同了,祈禱的儀式改變了,神壇被推翻,聖像被拿走,往日的神聖如今成了笑柄。面對這種狀況,我們不禁想起一位史學家所提出的疑問:「傳統的制度化為烏有、人民備受痛苦,道德淪喪和社會混亂導致了我們國家的分裂,面對這一切,善於思考的英國人一定會在腦子裡劃一個問號,他們從宗教改革中得到了什麼?」

愛德華六世宗教改革其主要舉措雖然是由薩默塞特與諾森伯蘭先後實施,但愛德華六世本人的作用也不應忽視,這位被稱為「上帝之子」的王子出生後,亨利八世為他設計了良好的教育計劃,當時的劍橋學者理查德·考克斯正式負責愛德華的教育,而劍橋的希臘語教授約翰·切克則被任命為指導老師。這兩人都是具有伊拉斯謨傳統的人文主義者,他們的教育對日後愛德華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此外,亨利晚年所娶的最後一個妻子凱瑟林·珀爾也是一個新教的擁護者,在她的身邊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教傾向的學者,這樣在宮廷內部形成了一個具有新教氛圍的圈子,這對於在這兒長大的愛德華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亨利八世去世時,愛德華還不到十歲,這時圍繞在他身邊的都是一批具有新教傾向的大臣,在這種環境下,愛德華也逐漸形成了激進的新思想,作為一名堅定的新教徒,愛德華本人堅持禁止瑪麗進行她個人的宗教儀式。當然,由於其時愛德華年齡尚小,我們不能把這一時期的改革全部歸因於他。但是,作為一名處在國王位置的狂熱的新教徒,他對改革的進程無疑起著影響,諾森伯蘭時期英國向著新教方向急進也無疑與他有著密切的關聯,只是由於他的早逝,使得他的許多計劃未來得及實施。作為一名君主,愛德華六世自然不好與他的同父異母姐姐伊麗莎白一世相提並論,但作為一名真正激進的新教徒,他所具有的宗教情緒卻在英國歷史上打下了一塊抹不去的烙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