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哥王朝是怎麼興起的?極盛時期是什麼樣的?
吳哥王朝(約802一1431年)的奠基人為從爪哇回來的前王子周耶跋摩二世(約802一850年)。他曾經幾次遷都,最後定都於今吳哥東北約三十里之考倫山上。後來國都雖有變遷,但都在吳哥附近,直到1431年。習慣上稱這段時期為吳哥王朝。吳哥時期尤其十二、十三世紀,是柬埔寨歷史上的繁榮時期。柬埔寨人民吸取印度藝術的精華,發揮本民族的才智,創造了有獨特風格的柬埔寨的建築和雕刻藝術,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吳哥文化。
從九世紀後半期起到十一世紀,是吳哥文化的早期。因陀羅跋摩二世(877一889年)時,開始建造宏偉的巴肯石寺,這種風格的建築在後來的吳哥文化中可以見到。耶谷跋摩一世(889一900年)在位時,在巴亨山旁修建吳哥城,並遷都於此。「吳哥」源於梵語,意為「城市」。吳哥方圓二十六公里,可惜現在只殘留一些牆基和神廟台階的殘跡。耶谷踐摩一世時期,還在吳舒地區興建寺院和水利工程,包括從遏粒河通向首都的人工運河和能蓄水四千萬立方公尺保證首都用水的水庫(今東巴菜湖)。當時,,典埔寨國力強盛。據947年一碑文記載,其疆域和扶南強
盛時勸相差無幾。1010年,出身於馬來亞王族的蘇耶跋摩一世(l002一1050年),在柬埔寨東南登陸後,經過數年戰爭終於奪取王位,並擴展勢力到謂公河下游的羅解(今泰國華宮裡)和老撾的琅勃拉邦東邊。他強令被征服地區的王公宣誓效忠,按期進貢珠寶,否則要「被打入三十二層地獄,直到太陽和月亮熄滅之時」。蘇耶跋摩一世繼續修建十世紀末已動工的「聖宮」:在一個金字塔形的高台上築有鍍金的寶塔一座,四周繞以迴廊。這在吳哥文化史上是件大事,是後來吳哥寺建築的雛型。這類建築包含著一個古代高棉的傳說,從前有一位印度王子乘船來到柬埔寨,並同蛇王那伽的女兒結了婚,建立一個王朝。那伽是個九頭蛇精,住在塔裡。印度王子大概是傳說中的混填。吳哥王朝的國王們自認是蛇王的後代,所以每晚必須有一定時間住在金塔裡,而金塔和九頭蛇像便成為吳哥藝術最常用的裝飾。
十二至十三世紀是吳哥王朝的極盛時期。蘇耶跋摩二世 (1113一1150年)是古代柬埔寨最有力量的國王,「有戰像二十萬」,版圖「東際海,西接蒲甘,南抵加羅希(今馬來半島東岸),並於1116、1120、1129年和中國有使節來往。柬埔寨與李朝越南爭奪占婆,1145年柬軍一度佔領占婆首都佛誓城。舉世聞名的吳哥寺也是這時期興建的。吳哥寺亦稱小吳哥,以別於後來興建的吳哥通即大吳哥。吳哥寺是用巨石砌成的神廟,規模宏偉,結構莊嚴。外牆寬八百公尺,長一千零二十五公尺,環寺水潦面積為二百公頃。大門是三座石壇組成的整體建築,長二百三十五公
尺,經過一條三百五十公尺長的石砌大道方達內牆。供奉連濕奴的神壇為中心建築,安置於第三道牆內。神壇底座為二百一十五乘一百八十七公尺,上有石塔五座,中央一座最高,離地六十五公尺。神壇分三層,最高的塔在最上層,其餘四座塔分佈於第二層的四角。各層均繞以圓柱迴廊,壁上到處是婆羅門教神話故事和蘇耶跋摩二世出征的浮雕,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吳哥寺那整齊肅穆的佈局,雄偉宏大的氣魄,以及栩栩如生的浮雕,處處顯示出古代柬埔寨人民的聰明才智。傳說吳哥寺不是凡人所建,而是夭神印特拉的創造。可見吳哥寺這座豐富的藝術寶庫達到巧奪天工的非凡成就。
闍耶跋摩七世(1181一1201年?)時,吳哥王朝的柬埔寨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它的疆域包括現今泰國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北方與我國的南詔接壤,東抵占婆和沼公河三角洲。據碑文記載,爪哇國王、占婆王和越南的李高宗均來進獻「聖水」。為控制遼闊的征服地區,修建許多連結各地的大道,道旁設騷站。據碑文記載,全國有一百二十一處騷站和一百零二處「醫院」,每處有醫生二人,助理醫生十四人,所用藥物有鹽、糖、胡椒、肉桂、芥子、豆栽等,均向國庫領取。閣耶跋摩七世信奉大乘佛教,興建許多佛寺。大乘佛教標榜要運載更多的人出苦海,故名大乘,而稱以前的佛教為小乘。大乘佛教還認為眾生在成佛的道路上可由菩薩指引,閣耶跋摩七世正好把自己說成菩薩。1186年,為祈禱母后「超脫輪迴,飛昇佛國」,他修建達布隆寺。碑文記載,該寺有三千一百四十個農莊,有七萬九千三百六十五人為其服役,舉行宗教典禮時有舞女六百一十五人,有數不清的寶石、珍珠等。可見,這時期的佛寺已成為剝削勞動人民的大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