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六世——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通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Westminster Abbey,意譯為西敏寺),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始建於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托尼島。該島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後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伯多祿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裡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王后之兄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
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裡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係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後,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伊麗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歷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即便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愛德華六世,名叫愛德華·都鐸,在1537年10月12日出生於密德塞克斯郡漢普敦宮他母親的房間中,是英王亨利八世和第三任妻子珍·西摩的兒子,也是英格蘭王室終於盼到的男性繼承人。英格蘭舉國歡騰,教堂內吟唱起《讚美頌》,城裡點燃篝火,慶祝著愛德華的誕生。愛德華在1537年10月15日受洗,由姐姐瑪麗公主(瑪麗一世)擔任教母、姐姐伊麗莎白公主(伊麗莎白一世)將聖油塗抹在愛德華的身上,英王亨利八世封愛德華·都鐸為康沃爾公爵和切斯特伯爵。他9歲成為都鐸王朝第三任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國王,也是英格蘭首位信奉新教的統治者。
1547年1月28日,在愛德華只有九歲的時候,他繼承了父親的英格蘭和愛爾蘭國王以及英國教會的最高統治者,是為愛德華六世。愛德華即位時,由於年齡尚小,所以大權落到愛德華的舅舅愛德華·西摩手中,他被封為薩默塞特公爵,並成為英國的護國主。薩默塞特公爵希望愛德華六世和珍·格蕾結婚,還想勾引伊麗莎白公主,以求獲得權力。但最終,他在1549年以謀反罪的罪名被處死,這也就是所謂的西摩事件。
西摩事件後,取代薩默塞特公爵並獲得勢力的是沃裡克伯爵約翰·達德利,即後來的諾森伯蘭公爵。他讓兒子吉爾福德與珍·格蕾結婚,密謀讓珍·格蕾成為愛德華六世的繼承人。
珍·格蕾(又譯作簡·格雷)是薩福克公爵亨利·格蕾之女,是亨利七世的外曾孫女,因此具有繼承王位的權力。愛德華統治時期,英格蘭飽受經濟問題和社會動盪所擾,終在1549年爆發暴動和叛亂。在與蘇格蘭的戰役中,英格蘭起先取得優勢,但最後自當地和濱海布洛涅大舉撤軍。愛德華亦加強英國國教改革。亨利八世時期,英國國教會雖然脫離了天主教會,但他始終沒有宣佈廢除天主教教義或儀式。愛德華首度將新教定為英格蘭國教,廢除彌撒和神職人員的獨身制度,並在英格蘭實施義務兵役。這次改革是由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設計,他所編著的《公禱書》亦沿用至今。
1553年,愛德華得知自己的生命已到末期後,與議會擬定了「繼承案」,試圖阻止國家再度落入天主教勢力。愛德華任命他的表姐珍·格蕾(簡·格雷)為王位繼承人,將他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和伊麗莎白都排除在外。然而,此舉引發極大爭議。愛德華六世死於格林尼治時間1553年7月6日,1553年8月8日葬在亨利七世禮拜堂。珍·格蕾(簡·格雷)在愛德華逝後登基,不過九天便被瑪麗一世推翻,並被幽禁在倫敦塔。約翰·達德利則被處死。
愛德華六世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對近代英國的影響很大。愛德華鞏固了亨利八世所建立的英國聖公會,為英國宗教改革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愛德華六世宗教改革有其獨特的意義,它既是對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一種發展,更為以後伊麗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