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二世是怎麼成功的?從“叛國者”之子到國王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查理二世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1649年1月30日,以奧利弗·克倫威爾為首的資產階級議會派徹底擊敗保王黨勢力,克倫威爾作為「模範新軍」的領袖,聯合英國議會,以「叛國罪」的名義將時任英國國王查理一世送上斷頭台。同年5月,經過一番激烈辯論,克倫威爾在威斯敏斯特宮宣佈英吉利共和國成立,政體為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制,新一屆政府由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執政。四年後,克倫威爾自封「護國主」,搖身一變成為英國事實上的獨裁者。
由於克倫威爾等革命派的過度施壓,信奉安立甘宗(英國國教)的封建殘存勢力輾轉聯繫上了在法國巴黎避難的查理一世長子——康沃爾公爵查理,這些舊貴族和保王派推舉其繼位為蘇格蘭國王,即「查理二世」,希望他能夠帶領保王派重奪大權。公元1651年1月1日,查理二世返回不列顛,在蘇格蘭舉行盛大的加冕儀式後,查理二世憑借貴族勢力的支持,以蘇格蘭軍隊最高統帥的名義,很快組建起一支兩萬人的精銳部隊,打著復仇旗號,向南方倫敦前進。
查理二世歸國復辟,英格蘭各地保王黨紛紛起兵響應,他們公然聲稱英國王室君權神授不可覆滅,自己將絕對服從查理二世,保王派妄圖與國王軍隊裡應外合,重回倫敦,推翻克倫威爾執掌的英吉利共和國政權。保王黨沒有想到的是,查理二世的「王師」剛進入英格蘭,還沒等克倫威爾手下的「新軍」出動,英格蘭義憤填膺的民兵就把查理二世團團圍困,這些不願再受封建君主統治的普通民眾,主動入伍配合「新軍」作戰,很快就將保王黨軍隊逼入伍斯特郡。經過三小時的激烈巷戰後,保王黨全軍覆沒,僅查理二世一人逃出生天。
得知消息的克倫威爾怒不可遏,為絕後患,他當即詔告全國民眾,懸賞捉拿在逃的查理二世,並下令政府拿出1000磅黃金重賞,一旦發現有人包庇,將會處以絞刑。在這一背景下,查理二世的戰敗逃亡之旅著實艱辛,他總共在英國各地流浪了四十多天,甚至還接連幾天在樹上過夜。若不是他自身足夠機靈,懂得利用各種伎倆逃過搜捕,恐怕他早就和父親一個下場。在一些保王黨人士的幫助下,查理二世到達布賴特,經由富商與當地上校介紹,他通過扮作水手的方式混上一艘運煤船,最終平安逃到法國諾曼底。
由於此前克倫威爾共和政權的懸賞令,法國、荷蘭兩國王室都拒絕接納查理二世,兩國毫不客氣地將其驅逐出境,查理二世無奈之下南下前往西班牙。獲得短暫資助後,他又開始在歐洲各國流亡,但歐洲各國君主對他並不怎麼感興趣,每次會見時都是寒噓問候幾句就打發了這位流浪國王,窮困潦倒的查理二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連住旅館的錢都拿不出,只能選擇借助他國貴族家中。因此他一收到保王黨的匯款和捐贈後,就立馬盡情花費享受,在此過程中,查理二世逐漸掌握精通了各類藝術,其日後獲得「快活王」綽號便源於此。
公元1658年9月3日,克倫威爾病逝,其子理查·克倫威爾繼任「護國主」, 根基尚淺且名望不足的理查無力鎮壓反叛貴族和老派軍官,新軍內部迅速分裂為兩派。英國再次陷入混亂陰霾之中,保王黨逐漸佔據上風後,國會公開聲明支持君主制,贊成王室復辟,保王黨將領喬治·蒙克開始積極奔走,迎請查理二世回國登基。雖然喬治·蒙克是個不折不扣的君主專制主義者,誓死效忠國王,但他在革命形勢高漲時曾成功混入資產階級陣營,還在克倫威爾執政時擔任第一次「英荷戰爭」艦隊司令。不過他「身在曹營心在漢」,即使頗受克倫威爾器重,也從未放棄過對國王的忠誠,他一直與流亡海外的查理二世保持秘密聯繫,早在克倫威爾病重期間,他就開始計劃王朝復辟。
公元1660年5月23日,荷蘭海牙碼頭,查理二世辭別前來歡送的荷蘭各貴族,在一片鼓樂聲中,查理二世春風得意地登上等待已久的英國軍艦,接受前來迎駕的約克公爵覲見禮後,查理二世命令艦隊起航前往倫敦。航行過程中,查理二世興奮不已,時常在甲板上來回踱步,顯得十分得意,在其身邊是一大群爭奪「從龍之功」、唯唯諾諾的官員。興奮過後,查理二世開始繪聲繪色地向他們講述自己的流亡生涯,講到最艱苦的歲月時,查理二世淚流滿面,幸好悲劇生活已經結束,他這次終於可以登上夢寐以求的王座了。眾人抵達肯特郡多佛港時,在此恭迎多時的蒙克將軍率先跪倒在地,帶領士兵向查理二世高呼「國王萬歲」,戰戰兢兢的多佛市長呈上一部《聖經》,祝賀國王擺脫苦難,查理二世欣然接受。極為諷刺的是,隨蒙克而來的三萬多名護駕士兵,他們很多人都是共和時期的新軍軍人,曾共同為反對封建專制進行殊死戰鬥,如今卻因主將背叛革命而被迫迎接查理二世。
公元1661年4月23日,查理二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正式加冕為不列顛國王(「不列顛」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斯圖亞特王朝正式復辟,查理二世登基後,重賞擁戴有功的朝臣,喬治·蒙克將軍晉陞為阿爾比馬爾公爵,跟隨自己長期流亡的保王黨人則紛紛出任政府要職。本來,睚眥必報的查理二世是準備對當年參與叛亂的所有人來一場徹底清算,好在內閣首席大臣海德積極斡旋,最終查理二世只處決叛亂首要分子——九名在查理一世死刑命令上簽字的「圓顱黨人」,克倫威爾則被掘墓鞭屍,頭顱流落民間三百餘年後才被母校牛津大學安葬。
與驕傲狹隘的父親查理一世相比,查理二世的性格更加隨和開放,重登王位後,查理兌現了先前與蒙克將軍達成的《佈雷達宣言》承諾,給予所有基督徒「良心上的自由」,允許他們自由信仰天主教、安立甘宗或是清教,並大力廢除克倫威爾時期"清教徒般的禁慾制度」。查理二世與武力解散議會進行獨裁統治的克倫威爾不同,他主動表示願同議會一起共同管理國家,為表誠心,他廢除了過去專屬於國王的常備軍,僅保留少量王宮禁衛軍,同時宣佈放棄追回革命時期被拍賣的王室土地,還同意了以後每年王室開支由議會進行撥款。對於英國廣大底層百姓而言,查理二世的所作所為既解禁了清教的道德禁慾制度,也帶回了他們盼望的美好生活,查理二世之後出台的一系列仁慈政策,使他獲得社會各階層的真心愛戴,吟詠詩人將他從流亡到復辟之間的傳奇故事,編成「英雄史詩」廣為傳頌,這些都是查理二世復辟成功的政治資本。
有意思的是,查理二世在流亡過程中雖成為了一名「享樂主義者」,登基後也時常做些尋芳獵艷、看戲賽馬的享樂縱慾之事,相傳查理二世情婦無數,本人至少和情婦有14個私生子,不過他也比較重情,雖然王后不育,情場風流的查理二世仍沒有選擇與其離異。雖然性格散漫,但查理二世對國政大事從不怠惰,他向來喜歡親力親為,考察所任官吏、視察各地民情,在知人善任的同時也願意放權,國王、首相和內閣大臣三者之間相處融洽。依靠自己彈性多變的執政方針,查理二世也成功處理了一系列重大事宜,無論是其登基不久爆發的「天主教陰謀案」、兩次「英荷戰爭」戰敗,還是對法關係驟變,他都能使自己與英國轉危為安,甚至全身而退。不過,查理二世他也有著自己的堅持,除去兩個審查條例外,他幾乎從未同意過任何議會提案,還特意赦免因受「叛逆罪」指控而身陷囹圄的心腹大臣塞繆爾·佩皮斯。
查理二世曾被後世史家視作英國國王中的「機警擅長權謀的政治家」與「英國史上十二位最偉大君主」之一,可見其個人魅力,查理二世身上還有許多標籤,如說謊能手、賽馬高手(現代許多賽馬規則都是他制定的)、精明的厚黑大師、無法分辨其真實性格的君主、無法蓋棺定論的神秘國王……無論是哪一個標籤,這位一生歷經大起大落卻能在晚年翻身大獲全勝,贏得英國上下一致愛戴的傳奇國王,都值得人們歎服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