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戰爭是什麼時候爆發的?冬季戰爭的背景

冬季戰爭是什麼時候爆發的?冬季戰爭的背景

戰役戰史

冬季戰爭是什麼時候爆發的?冬季戰爭的背景

冬季戰爭(芬蘭語:talvisota,瑞典語:vinterkriget,俄語: )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過於威脅到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兇,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通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重回以往俄屬芬蘭的地位。

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炮擊事件」,以此為借口對芬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繫芬蘭加入其計劃,最終引爆了1941年6月底的「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出兵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芬蘭的獨立

自17世紀以來,芬蘭一直是瑞典王國的東部領土。直到1700年爆發了北方戰爭,瑞典被新興的俄羅斯帝國打敗,其強權地位被後者所取代。1809年,俄羅斯為保護其首都聖彼得堡的安全,對瑞典再度出兵,爆發了「芬蘭戰爭」。俄羅斯再度獲勝,取得了大片領土賠償,創建了「芬蘭大公國」,為瑞典至俄國間的緩衝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還給予芬蘭相當高的自主權,這也是未來後者成為獨立國家之濫觴。時至19世紀末,由於民族主義興起和泛斯拉夫主義的高漲,沙皇亞歷山大三世收回了芬蘭的自主權,對芬人實施「俄羅斯化」,從語言與政治上加以同化,提升帝國中央之實力。儘管該政策終因俄國內部的衝突而失效,但已嚴重破壞了俄芬兩方的關係,芬蘭的知識份子也深切體察到自己文化受到威脅,獨立意識大為增強。

1914年8月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帝國因十月革命而最終崩潰,芬蘭因而有了難得的獨立機會。1917年12月6日,就在帝國中央政府正因為在混亂中時,政府芬蘭參議院正式宣佈芬蘭獨立。當時新生的蘇俄布爾什維克政府正與德國商討停戰的可能性,前者領導人列寧與芬蘭代表協商,原則上同意了芬蘭獨立,但實際上計劃組織工人政府取代目前的政權,將芬蘭以加盟國的形式重新併入蘇聯,自芬蘭宣佈獨立後僅三周的時間,蘇維埃俄國就已組織了新的芬蘭政府。1918年1月27日,有著蘇俄方面支持的紅軍(即赤衛隊)和白軍(即白衛隊)正式爆發了內戰,亡命於國外的白軍領導人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將軍回國指揮內戰。另一方面,為孤立俄國,歐洲強權德意志帝國也在內戰激烈時強迫白軍與其接近,換取軍事上的援助。儘管曼納海姆有鑒於這將使本國受德國控制,但其他官員已自行前往談判,並擅自簽署相當不利的協定。短暫而血腥的內戰最終由白軍獲得勝利,於1918年5月控制了全國領土,殘餘的紅軍與共產黨人被監禁、殺害或逃到俄國避難。不過,此時的芬蘭已受到德國經濟與軍事上的滲透,甚至決定由德國親王瓦伊諾一世作為芬蘭國王,但德軍最終因在西線戰事失敗,於同年11月投降,致使其在波羅的海地區的一切成果都被迫放棄,芬蘭因而脫離了德國的控制。

1920年2月2日,芬蘭與蘇維埃俄國於愛莎尼亞的塔爾圖一地簽訂《塔爾圖條約》來劃分兩國邊界,由於此時的蘇俄還正與波蘭進行蘇波戰爭,芬蘭得以獲得非常有利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緊鄰俄國首都聖彼得堡(後改名為「列寧格勒」)僅32公里,北部與東部邊界也一直超出了大公國時期,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貝柴摩。在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時間裡,蘇芬兩國一直處於敵對而緊張的狀態,雙方也都未簽署正式的停戰協定。

二戰之前

蘇聯一直認為芬蘭為「革命之敵」、「邪惡和反動的法西斯集團」,特別是仇視身為白軍領導人的曼納海姆與維伊諾·唐納,並懷疑其外交政策,1918年時,後者曾與德國過於親近,一年後又還開放港口給英軍攻擊俄國船隻,蘇聯政府因此認為有朝一日,芬蘭會再度聯合以德國為首的列強們入侵本國(或至少同意列強通過其領土),且現有邊界又與列寧格勒過於接近,極具威脅性。

芬蘭方面,在立國初期政府多由前白軍領袖主導,經常發出仇俄宣傳、進行具有法西斯風氣的社會運動(如拉普阿運動),部份民族主義者也想取得更多的卡累利阿領土來構築其「大芬蘭」目標,多次入侵蘇俄邊界。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芬蘭處於政治極為不穩的狀態,直到了1930年代後期,以出口導向為主的芬蘭經濟逐漸成長,而其國內極端主義的政治運動也才逐漸消失。

在國際形勢相對平靜的1932年,蘇芬兩國調整了相互關係,簽訂了《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條約規定,雙方保證互不侵犯現有邊界,避免任何指向對方的侵略行動。條約還宣佈:雙方"將始終致力於以公正的精神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性質或任何根源的爭端"。這項條約一度緩和了兩國之間的矛盾。1934年又進一步確定此協定為十年有效。但是,為了與前蘇聯抗衡,西方始終保持其在芬蘭的存在,因此,蘇芬關係又受到大國政治博弈的牽動。

芬蘭與西方各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並接受了它們的軍事援助。1935~1938年,英國向芬蘭提供了價值2.11億芬蘭馬克的武器裝備;德國為芬蘭空軍援建了廣泛的機場網; 英、德兩國的軍事教官一直幫助芬蘭培訓軍官;在西方專家的支援下,芬蘭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了以曼納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堅固防線。

芬蘭親近西方的動向經常引起蘇聯的警惕。早在1939年春,當蘇聯主動與芬蘭舉行秘密談判時,就開始試探實現自己對芬蘭問題的各種企圖的可能性。

在談判中,蘇聯代表直截了當地提出在第三國可能東犯並且經過芬蘭入侵蘇聯的情況下,蘇聯利用芬蘭領土迎擊來犯之敵的要求,並且還表示蘇聯希望獲得在芬蘭灣的某些島嶼上設防的權利。但芬蘭在大國衝突中執行不介入的政策,宣稱它決不站在一個大國一邊反對另一個大國。所以,歷次秘密談判都因芬蘭拒絕蘇聯的要求而未取得任何成果。

二戰爆發後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中包括一項秘密條款,在兩國之間的東歐國家中劃分勢力範圍,其中將芬蘭劃歸蘇聯。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迅速摧毀了波蘭軍隊。蘇聯在華沙被德軍攻陷後,宣佈廢除《裡加和約》並在東面出兵,僅幾個星期,德國獲得了波蘭,而蘇聯獲得了了寇松線以東。之後在德國繼續和英法作戰的同時,蘇聯著手開始建立東方戰線,準備恢復過去被割讓和已經獨立的舊疆域。

蘇聯於1939年10月5日緊急邀請芬蘭政府代表赴蘇談判。談判於1939年10月11日至11月12日在莫斯科舉行。在這次談判中,蘇聯除建議蘇聯芬蘭雙方簽訂互助條約,共同保衛芬蘭灣外,還進一步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即要求芬蘭把卡累利阿地峽的額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里,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把漢科半島以每年800萬芬蘭馬克的代價租借給蘇聯,為期30年。為了補償芬蘭的領土損失,蘇聯表示願意把奧涅加湖西北兩倍於芬蘭所割讓地區的土地交給芬蘭。

然而,漢科半島卻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蘇聯此舉的動機令芬蘭感到懷疑。當時的芬蘭政府拒絕了蘇聯的提議,蘇聯紅軍隊製造了"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蘭政府拒絕。蘇聯以此為借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納海姆防線。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戰役戰史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