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戰爭的文化內涵:基督教的雛形在此逐漸形成
公元前63年,龐培和他的羅馬軍團征服當時的獨立國家以色列。公元前43年,羅馬帝國在猶太地建立了一個傀儡猶太王國,由歷史上著名的暴君希羅德統治(就是聖經所載的KingHerod),而真正的權柄握在羅馬帝國在敘利亞的總督手中。平心而論,羅馬帝國在猶太地的統治並不是非常殘暴。和一般人想像的正相反,猶太人在當時享受的是帝國的最惠國待遇。
這個最惠國待遇源於凱撒的一道上諭。龐培征服猶太地以後不久,就開始和凱撒爭奪首席執政官的位置。當時從猶太地向北到希臘都是龐培的勢力範圍。在這場內戰中,猶太貴族赫卡努斯(Hyrcanus)毅然決定棄暗投明,向凱撒效忠。要知道當時形勢錯綜複雜,龐培和西庇歐等人都有很強的實力,赫卡努斯這個決定需要相當銳利的政治眼光。
凱撒當然是龍顏大悅,勝利之後立刻頒布一道上諭,由羅馬元老院簽署生效,授予赫卡努斯及猶太人民最惠國待遇。根據這道上諭,赫卡努斯家族世襲猶太教大祭司的職位,給予猶太人充分的信仰自由,允許猶太人世世代代據有耶路撒泠,並特許猶太人修建圍繞耶路撒泠的城牆(這個優待非同小可,當時羅馬帝國是不允許被征服城市擁有城牆的。
耶路撒泠的城牆給以後前來鎮壓的羅馬軍團造成很大的麻煩)。上諭還包括不少稅收上的優惠條件。正是這個原因,羅馬帝國對猶太人的屢次反抗異常惱怒。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帝國正處於頂盛時期,開疆萬里,滅國無數。此時的帝國軍隊由29個軍團組成,共35萬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職業軍人。由於猶太地毗鄰羅馬帝國的死敵波斯,所以帝國在從敘利亞到埃及這條狹長的戰略要地駐有8個軍團。猶太人在8個羅馬軍團的包圍中,面臨的戰略態勢非常惡劣。
現代人讀這段歷史,一定會大惑不解,為什麼在這種惡劣的戰略態勢下,面對羅馬帝國這樣強大的對手,猶太人依然三番五次地起義,直到最後耶路撒泠被毀,整個民族被流放?羅馬帝國在尼祿治下,政治日趨腐敗,耶路撒泠的羅馬執政官日益橫徵暴斂,惹得民怨沸騰,這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一些深層次的宗教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視。羅馬征服的眾多民族中,猶太民族是一個異類。其他被征服民族如不列顛人,高盧人和日爾曼人,在文化上都遠遜於羅馬,所以對羅馬文化比較容易接收。猶太民族歷史悠久,宗教文化獨特,尤其早在摩西時代就擺脫了偶像崇拜,對羅馬人的眾神崇拜自然不屑一顧。正因為這種文化優越感,使猶太人對羅馬的統治一直有很強的牴觸情緒。
猶太人篤信上帝是唯一的主宰,因為摩西和上帝的約定(Covenants),猶太民族受上帝青睞。這種文化優越感發展成為極端的宗教民族主義。這個時期大批極端主義色彩的幫派組織應運而生,他們認為應該用暴力革命打碎羅馬帝國的枷鎖,實現上帝是唯一主宰的理想。他們堅信上帝站在他們一邊,會在關鍵時刻出手干涉(DivineIntervention),幫助他們推翻羅馬帝國的統治。猶太教聖經Torah裡有這樣一句預言:「一個從猶太地來的人將成為世界的統治者」。這個預言和猶太人長久流傳的救世主傳說相呼應,成為激進派的精神支柱。這個預言最後的確得以實現,但和猶太人期望的結果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