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馬島戰爭啟示:封鎖是達成作戰目的首選方式

英阿馬島戰爭啟示:封鎖是達成作戰目的首選方式

戰役戰史

英阿馬島戰爭啟示:封鎖是達成作戰目的首選方式

中新網7月15日電 最新一期《學習時報》刊登王雪平的署名文章《在密封中讓對手窒息—— 英軍馬島封鎖戰的啟示》指出,1982年4月,英國在收復馬島作戰行動中,採取「先封後登」的作戰方針,從空中與海上對馬島守軍實施立體封鎖,通過徹底切斷馬島與外界的聯繫,摧毀其戰鬥意志,削弱其戰鬥力,確保了後續登島作戰的順利實施。文章稱,封鎖成為達成作戰目的首選方式,必須採用多種方法手段,與打擊有機結合。

文章回顧了英國收復馬島的作戰經過。1982年4月25日,英軍先頭部隊首先收復了南喬治亞島,奪取了前進基地。4月28日,英特混艦隊進入馬島水域並展開,宣佈對馬島周圍200海里以內實行海空封鎖,30日完成了立體封鎖部署,在馬島海域組成了3道封鎖線。5月1日,英軍連續出動「火神」式轟炸機空襲馬島阿軍機場、雷達站和防空導彈陣地。5月2日,英特混艦隊「征服者」號潛艇對在禁區游弋的阿海軍「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突然發起攻擊,僅40分鐘13600噸的巨艦被魚雷擊中沉入海底。

隨後,英軍封鎖重點由爭奪制海權轉向爭奪制空權。5月9日,英「海鷂」式飛機擊落阿來襲飛機3架。5月12日,英導彈護衛艦擊落阿軍「天鷹」式攻擊機4架。5月19日,英「海鷂」式飛機再次擊落阿戰機2架。5月14日晚,英一艘驅逐艦駛入福克蘭海峽,對佩布爾島實施炮擊。繼之,英軍連續派出特種作戰分隊,採取機降和偷渡的方式秘密登島,炸毀了馬島機場「普卡拉」式攻擊機 11架以及雷達站、軍火庫等一系列重要目標,從海上和空中徹底切斷了阿本土與馬島的聯繫,削弱了馬島守軍的作戰實力,為爾後登島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文章重點分析英軍馬島封鎖戰的幾點啟示:

「封」——成為達成作戰目的的首選方式。「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軍事鬥爭的最高藝術,既適宜過去作戰,也適宜現代作戰;既適宜陸地作戰,也適宜海上作戰。信息時代,島嶼爭奪的複雜性、特殊性,更需要把「不戰達成政治、軍事目的」作為首要作戰方針全力貫徹。實施島嶼封鎖戰,關鍵是能夠徹底切斷島上守軍與外界的聯繫,使其孤立無援。1982年,英軍對馬島的封鎖作戰,組成了外、中、內三層封鎖圈,各封鎖圈採取空中火力與海上火力相結合、遠戰火力與近戰火力相結合、火力與障礙相結合等多種封鎖方式,通過對馬島徹底圍困,為部隊後續攻島創造了良好態勢。

「封」——必須採取多種方法手段。信息時代的島嶼封鎖戰情況更加複雜,實現對島嶼之敵的有效封鎖,必須採取多種封鎖手段。一是平面封鎖與立體封鎖相結合。飛行化兵器、水下兵器以及遠程精確制導武器的快速發展,僅採取平面封鎖的方式難以將對手封得住、封得死。建立水面與水下、低空與中空、硬與軟、中遠近的多維立體大封鎖圈,是實現對守敵有效封鎖的基本要求。二是海上封鎖與空中封鎖相結合。海上是敵支援和保障的重要補給線,也是登島部隊展開、攻擊的重要空間,奪取了制海權,不僅切斷了敵海上補給線,而且也減少了登島部隊來自海上的威脅。同時,還必須實施空中封鎖,通過與海上封鎖有機結合,奪取戰場主動權。馬島封鎖戰中,英軍在建立海上封鎖圈的同時,以各種戰機建立空中封鎖圈,牢牢鎖定了制海與制空權。三是對外封鎖與對內封鎖相結合。島嶼,尤其是較大的島嶼,由於對手設防時間較長,島內作戰及保障設施完備齊全,具有較強的獨立作戰和自我保障能力。因此,在實施封鎖作戰中,僅切斷其與外部的聯繫還不夠,還必須組織遠程精確力量和特種作戰力量對據守島嶼之敵實施精確破擊,以癱瘓其作戰體系,瓦解其抵抗意識,削弱其攻擊力。

「封」——需要與「打」有機結合。現代海空封鎖戰中,敵必定從空中、水面、水下,甚至島外實施反封鎖。這要求實施海空封鎖的一方,在對敵實施封鎖的同時,必須加強自身防護,將封與打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作戰目的的達成。一是加強預警。先敵發現是確保封鎖部隊自身安全的先決條件。必須以各種高新偵察預警裝備器材,組成遠、中、近程與高、中、低空相結合的立體預警偵察感知網,實現盡早、盡遠發現來襲目標,確保及時採取對策。二是火力截擊。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敵火力打擊距離遠、打擊精確高的特點,要求必須建立多層立體防護網,以實現遠距離發現目標,中遠距離截擊目標,近距離火力摧毀目標。英軍馬島封鎖中,建立外層控制70公里,第二層控制40公里,第三層控制10公里,第四層控制3公里的多層防護體系,作戰中實現了擊沉擊傷阿艦船9艘,擊落阿飛機14架的戰績。三是先敵攻打。「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封鎖戰中,先敵動手更是達成作戰目的不可或短的有效手段。可充分發揮強大的電磁攻擊力,對敵實現信息先癱、全癱、快癱;充分發揮空中兵器的打擊威力,對敵實施高強度、高密度的攻擊;充分發揮遠戰兵器的威力,對敵實施非接觸、點穴式打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戰役戰史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