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美國面臨最大一次經濟危機

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美國面臨最大一次經濟危機

歷史故事

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美國面臨最大一次經濟危機

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爆發於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羅斯福總統的「新政」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於研究現代資本主義(Capitalism) 經濟,不可迴避的要研究這段歷史。胡佛政府反危機的失敗及之後

1、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反對國家干預經濟。

2、加劇了經濟危機危害,使美國經濟跌入谷底。

3、人民不滿情緒高漲,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4、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第32任總統。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星期四」。在此之前的1929 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只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但是,1929年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由5000多億美元的頂巔跌入深淵,使5000多億美元的資產,一夜間,化為烏有,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淒涼景象所代替。86000 家企業破產,5500 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 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150萬猛升到1700 萬以上,佔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 年。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資本家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燬的現象屢見不鮮。

社會危機

一、面對經濟危機胡佛總統採取了一些不成功的應付經濟危機的措施,為後來羅斯福新政正確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經驗。

二、富蘭克林·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 任總統,為新政才華的施展提供的條件。也就是說,如果他沒有當選總統,美國歷史上也就不會產生新政了,最起碼沒有這個稱呼。

三、1929年—1933年3月,羅斯福任紐約州長,執行的政策,是他後來實行的「新政」政策的發軔,這也為新政產生了有利條件。

四、廣大人民群眾強烈要求變革,至於怎麼變,美國的統治階級反對走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道路,大多數人民群眾也沒有接受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思想準備。剩下的出路只有一條,這就是:在保存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的前提下,拋棄自由放任、全憑市場機制那只看不見的手自我調整的政策,大力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改變局部生產關係,那便是新政。

五、包括凱恩斯主義在內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潮、進步主義思潮和改革、一戰期間對經濟的全面干預以及20世紀20—30年代早期制度學派經濟學理論創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運動」,它們都「成了羅斯福新政的思想淵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