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費爾明節是什麼?西班牙奔牛節的歷史來源是怎樣的?
聖費爾明節(西班牙語:San Fermin),又名奔牛節。是屬於西班牙納瓦拉自治區首府潘普洛納市的一項傳統慶祝活動,因為歐內斯特·海明威的著作《太陽照常升起》描寫過其中的奔牛活動而聞名於世。聖費爾明節日在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期間舉行。在節日的幾天裡,每天都有6頭凶悍的公牛追逐著數百名壯漢,沿著「奔牛之路」穿城而過,直奔鬥牛場,場面極其驚心動魄。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節日起源
根據記載,在公元1591年時即有奔牛節慶存在。這個中世紀即持續舉行的傳統慶典,在現代還是備受矚目。除了驚險刺激的活動內容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受海明威的名著《太陽照常升起》(FIESTA,1928)所吸引。
聖費爾明節最初源於12世紀,聖費爾明(San Fermin)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Navarra)省會潘普洛納城(Pamplona)的保護神,市民在每年10月10日紀念城市創建者和保護者聖費爾明,這時的聖費爾明節只是個純粹的宗教節日。
後來,市民們決定在天氣更好的夏天慶祝聖費爾明節,而14世紀以後商人們在夏天將牛從城外趕至城內舉行鬥牛活動。兩項活動逐漸融合在了一起。
19肘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年發表),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將刺激的奔牛活動描繪得極為傳神,奔牛節因而聲名遠播,開始由一個地區性節日變為一個世界性節日。
17和18世紀中又增加了奔牛活動和雜耍表演,外地遊客也開始與潘普洛納市民一同慶祝。19世紀中出現了露天集市和大頭人的遊行隊伍。
奔牛節的起源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當時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16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衝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從1951年開始,聖費爾明節僅僅持續兩天,活動包括演講、音樂會、競賽和鬥牛。後來又加入了焰火和舞蹈表演。全世界的遊客都被吸引到潘普洛納參與慶祝。
節日規模
節日期間的潘普洛納市會吸人上萬人參加活動。在奔牛節開幕當天,會有六隻六百公斤的公牛和六隻閹公牛被放出牛棚,一路追參與者。在差不多一公里長的路程中,參與者無法臨時退出,因為跑道兩邊都築有三米多高的圍欄。所以,在街道上時不時有人被牛頂翻、受傷,險象繁生。
由於奔牛節的危險性,每年大約有200到300人,也就是3%的參與者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在奔牛節上,雖然安保措施每年都在加強,仍有人受傷。這就是追求刺激的代價。大多數人是在躲避奔襲而來的公牛時跌倒受傷,也有人因為被公牛踩踏或牛角頂刺而受傷。
山寨節日
由於奔牛活動在世界的知名度日益攀升,2014年7月12日,美國伊利諾斯州芝加哥西塞羅,也模仿正在西班牙潘普洛納進行的奔牛節舉辦了奔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