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能堡戰役什麼時候發生的?坦能堡戰役爆發的歷史背景
1914年坦能堡會戰,又稱為坦嫩貝格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是在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發的。 在1914年8月17日,俄羅斯第一和第二集團軍侵入東普魯士,向首府哥尼斯堡進發。俄軍成功地進入德國,直到德國第八集團軍在8月20日反擊。德軍設計了一個陷阱,讓由南向上的俄國第二集團軍提前進入德國,但德軍從該集團軍兩翼實施鉗形攻勢並將其主力圍殲,俄第二集團軍司令員薩姆索諾夫兵敗自殺。在9月2日,俄軍放棄了整個任務。俄軍從坦能堡會戰後,沒有再向德國領土進攻。
雖然德軍在坦能堡會戰得勝,但德軍原先並沒有料到俄羅斯會在8月中開戰,因此德軍用了兩支部隊來抵抗俄軍,造成德軍的資源被分散,而影響在西線對英法聯軍的戰事。
1914年8月28日,埃裡希·魯登道夫將軍發出了追擊被打敗的俄國第2集團軍的命令。他在命令中將東普魯士的一個小鎮弗羅根瑙的名字用作該戰役行動的名稱,因為他的司令部當時就設在該鎮。但是,他的高級參謀馬克斯·霍夫曼上校認為,使用附近的坦嫩貝格鎮的名字可能更為合適。魯登道夫表示同意,他後來也對這個絕妙的想法大加讚揚。這樣,這場被證明是"此次戰爭中任何一方都從未遭受過如此慘敗"的戰役就以坦嫩貝格戰役聞名於世了。1410年,條頓騎士團在此幾乎被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全殲(格倫瓦爾德會戰),而500年後的今天,德意志人給了俄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又贏回了榮譽。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遭刺殺身亡。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沙皇俄國進行總動員。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法國是德國的宿敵,在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失去了她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省,為此,法國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著對德國的復仇。而俄國作為歐洲領土面積第一大國,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源和廣袤的領土。兩國的工業實力在世界範圍內也都相當可觀。德國就夾在兩個強國之間,而且不具備同時應戰並擊敗兩線對手的能力。
德軍總參謀部早在戰爭爆發前,就於1891年,由當時出任德軍參謀總長的阿爾弗萊德·馮·施裡芬伯爵制定了和位於德國東西兩個戰略方向上的對手--法國和俄國--進行戰爭的方案,史稱施裡芬計劃。
在分別於1891年、1892年、1894年和1905年分別提出的4份備忘錄中,施裡芬伯爵十分詳細的制定了德國的作戰計劃。德軍主力79個師將集中於西線,而在東線僅保留10個師和部分地方守備部隊(Landwehr)。兩者之間的比例為8:1。伯爵計劃,大戰爆發後,德國東線守備部隊將協同奧匈帝國部隊採取守勢,將俄軍阻擋在東普魯士國境線一帶,於此同時,德軍主力將對法國採取猛烈攻勢,在6周內徹底擊潰法國。之後,德軍主力將利用德國境內發達的鐵路系統移往東線,對俄國發起攻勢。
施裡芬伯爵對於俄國的動員機制和境內鐵路網進行研究後,推斷俄軍需要至少6-8周時間才能完成其動員,而這一點也成為了伯爵制定計劃的時間標準。
伯爵的戰略構想師承於普魯士傳統軍事思維,即集中兵力、主動出擊、在一次大規模會戰中擊敗敵人、在最短時間內結束戰爭。伯爵判定,德國在歐洲最強的敵人是法國,德軍必須首先集中所有部隊摧毀法國,為此,有必要在非主要戰線--即東線上--冒風險。伯爵說:"整個德軍都應部署在西線,不留一點兵力對付俄國。"
受此影響,德軍在東線上的兵力十分薄弱,僅有第8集團軍和部分地方軍,以及各個要塞的守備隊,共計21萬人。
根據施裡芬伯爵的計劃,德軍將在開戰時在東線採取完全的守勢,以東普魯士邊界地區為主要防區,並配合奧匈帝國軍隊防禦俄軍的進攻。伯爵曾經以東普魯士為背景,舉行過多次兵棋推演和軍事演習。所以,德軍對該地區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另外,德軍還可以利用境內發達的鐵路網絡,及時從其他地區調來援軍,以鞏固防線。
德國為了防守東普魯士,在戰前就在此地建設了大量防禦工事,尤其在維斯瓦河上游地區和柯尼斯堡周邊地區的堡壘尤其堅固。另外,俄軍前進到某一階段,必然會發現自己被連續50英里的馬祖裡湖區分隔開來,馬祖裡湖將迫使進攻的俄軍分成兩股,而德軍的作戰計劃就是集中第8集團軍的有限力量,將兩股俄軍各個擊破。在這一地區,俄軍沒有任何側面交通,並將連續數日完全被分隔成數支獨立部隊。德軍按照施裡芬制定的計劃,把整個集團軍放在了這個要害地區,俄軍兩個集團軍中不論哪個首先進入有效打擊距離,德軍都將予以打擊,然後再利用東普魯士高度組織的鐵路系統作迂迴運動打擊另一個集團軍。不過,也正如丘吉爾所評價的,這一計劃要求德軍的指揮官擁有拿破侖、馬爾波羅和腓特烈大帝的才華和膽識,而類似這樣的軍事天才是不世出的。
但是,施裡芬計劃最大的誤算就是低估了俄軍的動員速度。俄國從開戰到總動員完畢,並沒有如戰前所料需要6個星期,而是僅僅用了6天。
據丘吉爾記錄,法國和俄國的總參謀部在戰前就建立了十分緊密的關係:
"雙方相信,德國要用其主力對付法國,僅以最少兵力對付俄國。雙方同意他們的軍隊應盡早採取攻勢,摧毀德軍是他們首要目標。1913年霞飛將軍發表聲明指出,法國在實施動員的第10天將集結150萬軍隊,並於第11天開始作戰。吉林斯基將軍宣佈,1914年俄國能在實施動員的第13天就能以80萬軍隊進攻德國。"
事實上,到了8月中旬,俄軍已經動員了65萬人的軍隊,超過東普魯士德國守軍總數的2倍。興登堡元帥在其回憶錄裡不無後怕的寫道:"我們對面的敵軍總數超過80萬人,擁有1700門大炮,相反我們只有約21萬人和700門大炮的守備力量。"不過元帥似乎指的是俄國此時在東線的一線部隊總實力,而非進攻德國的所有俄軍,因為俄國第1集團軍和第2集團軍加起來也只有40萬人,更別提俄軍此時正在加利西亞發起大規模攻勢,使得奧軍遭受了嚴重的打擊。
在戰前,俄國在法國的財政支持下重整了軍備,雙方於1911年達成協議,法國僅在1913年就向俄國提供了折合約1.04億英鎊的貸款,使得俄國有能力獲得更多軍用物資,並完成通往其西部地區的戰略鐵路計劃。
蘇霍姆利諾夫將軍從1909年起任俄國陸軍大臣。他用了5年的工夫,致力於改善俄國的陸軍。據他自述,他給自己確定了四大目標:第一,縮短三個星期的動員過程,消除德軍動員安排超過俄軍的差距;第二,實現軍隊的科技進步;第三,重振滿洲失敗後俄軍的士氣;第四,改進戰時陸軍的軍需和增援的組織。他使徵兵成為真正防衛本土的事業。他裁減過多的要塞駐軍,用裁下的軍隊組建了重炮連、氣球兵和無線電通信機構,此外,還組建了額外的6個師。他成倍地增加機關鎗的數目,一年一度的徵兵額增加了25萬人,也增加了軍官人數,還改善了俄軍士兵的食物和服裝。丘吉爾高度評價了將軍的軍事改革,認為這幾項措施使得俄軍的作戰能力大大提升,遠超日俄戰爭時期。
1914年7月30日中午,沙皇簽署了總動員令,動員了大批軍隊。在俄國西部地區有30個軍,總計有96個步兵師和37個騎兵師,總數大約270萬人,另外加上90萬特種後備軍和要塞部隊。到動員第13天,原來駐紮在亞洲地區的軍隊加入序列,因而俄軍總數增加到了1830個營、1250個騎兵中隊和6720門大炮,總計大約500萬人,這個數字中約有2/3為戰鬥人員。
相較於德軍計劃的守勢態度,俄軍的計劃則是咄咄逼人的。據丘吉爾記錄,戰前俄國人制定了兩個可供選擇的對德國和奧匈帝國的作戰方案:G方案,即"德國"方案,它設想德軍集中力量對俄作戰。A方案,即"奧地利方案",預期德國在東線取守勢。在這兩種情況下,野戰軍將分為由第1和第2集團軍組成的西北方面軍和由第3、第5和第8集團軍組成的西南方面軍。第4集團軍在實施G方案時加入西北方面軍,實施A方案時加入西南方面軍。第6和第7集團軍保護側翼和從波羅的海和芬蘭延伸到羅馬尼亞和黑海的這條戰線。在這兩種選擇中,俄屬波蘭維斯瓦河以西地區準備在戰爭爆發時疏散人口以確保軍隊從容不迫地集結。西北方面軍沿東普魯士邊界集結,西南方面軍沿奧地利加裡西亞邊界集結。
丘吉爾認為,這些基本安排在兩個方案中都是一樣的。如果德國開始時就在東線以主力採取攻勢,則俄軍兩個方面軍便都朝在普裡佩特沼澤後面的南北延伸穿過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的一條線撤退,放棄整個波蘭、華沙和維斯圖拉河和納雷夫河的全部堡壘群,以避免在狹窄的俄屬波蘭地區遭到德軍的圍殲。如果有必要將再次使用1812年莫斯科戰役的戰略:俄國戰線將進一步後撤,不惜一切代價贏得時間,等待三、四周或更長時間,等亞洲方面的軍隊,即5.5個西伯利亞軍和2個突厥斯坦軍的到來和整個帝國兵力和資源的完全集結,然後再努力進行決定性的反擊。
如果德國在東線取守勢,那麼俄國兩個方面軍都將立即發起進攻,西北方面軍攻入東普魯士,西南方面軍攻入加裡西亞,征服這兩個堡壘,並為這兩個方面軍在華沙以東重新集合和向德國中心聯合進軍作好準備。
事實證明,德國在東線採取了保守態勢。俄軍總司令部瞭解到,位於德國東部的德軍部隊,已於8月6日開往西線。俄軍立即開始執行其奧地利方案。
但是,計劃根據法國盟友的強烈要求,而做出了變更。戰爭開始初期,德國在西線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受到嚴重打擊的法國急切的要求俄國軍隊迅速往德國境內發起攻擊,以減輕法軍面臨的壓力。事實上,法國特使在戰爭爆發僅僅兩天後,就向俄國提出了進攻東普魯士的要求。俄軍總司令尼古拉大公向特使表示,即使軍隊的集結沒有完成,他還是會以最快速度打擊德國人的軍隊。為此,大公下令在8月7日與10日之間在伊萬哥羅德和華沙再組成第9、第10兩個集團軍,攻擊方向為德國托倫、波森和佈雷斯勞的邊境地區。
此外,為了加快這些集團軍的組建和進軍,俄軍總司令部決定跳過幾個準備階段,設計一種"提前動員"的形式,以犧牲效率為代價來贏得寶貴的八九天時間。但是,此種動員使得軍隊在尚未得到足夠補給和完成各項必要準備時,就必須立刻開赴戰場作戰。這一點將在之後的戰爭中留下巨大隱患。
吉林斯基將軍在戰爭爆發初期即就任了俄國西北方面軍的司令一職。和他手下的保羅·馮·連內肯普將軍與亞歷山大·薩姆索諾夫將軍一樣,戰前在俄軍中吉林斯基享有很高威望。8月17日,吉林斯基命令連內肯普的第1集團軍自涅曼河一線前進,兩天以後又命令薩姆索諾夫的第2集團軍自納雷夫河一線前進。俄軍的計劃是從正面壓迫東普魯士的德軍,並從波蘭沿維斯瓦河一線突擊,切斷德國第8集團軍與本土的聯繫,並殲滅之。
德軍計劃的主旨就是採取守勢,以第8集團軍為主力防禦東普魯士地區,直到西線主力部隊抵達後才轉入對俄軍的進攻。而俄軍計劃則是以第1集團軍由維爾納自東向西侵入東普魯士,同時第2集團軍從華沙出發,北進,阻止德軍沿維斯瓦河撤退,配合第1集團軍在東普魯士圍殲德第8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