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16世紀歐洲的男人特別愛穿絲襪呢?
與高跟鞋和香水一樣,時尚總是從「臭美」的貴族男人開始,連襪子也不例外。15世紀之前,編織技術是一門男性專屬技藝,針織活更是交由神職人員來做。因此,能穿襪子在中世紀就成了一件象徵身份與地位的事。
大約16世紀,歐洲上流社會的男人開始流行穿爆款絲襪。作為這股風潮的帶頭人,路易十四尤其喜歡穿上絲襪大秀「美腿」。出席正式場合,他必然穿上絲襪,以顯示自己的風度。他的兒子、孫子也愛穿絲襪,甚至教皇也穿。
撇開國王親自代言的原因不說,現在看來,這種緊身絲襪十分便於騎馬作戰,並且避免腿部被刮傷。尤其在氣候寒冷的西歐,貼身絲襪更有利於保暖,實用又好看,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穿絲襪的男人也有煩惱—襪子老往下掉。19世紀的時髦精們順勢發明了吊襪帶,精緻的男人還在上面繡花紋、綁蝴蝶結。改造後的絲襪既方便又舒適,深得時人喜愛,也被視為紳士品位和身份的象徵。
這股風潮可不只在大洋西邊,留洋回來的新青年胡適穿著男士絲襪,在當時也算「潮人」了。他穿的是半筒絲襪,在當時算襪子裡的奢侈品。
不過,男人穿絲襪的潮流早已過去,工業革命後,女性仍是絲襪最主要的消費群體。女性的「絲襪風潮」始於尼龍的發明,尼龍表面光澤如同真絲,強度遠超當時的纖維,且有很好的延展性。
二戰時,尼龍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美軍甚至將其列為重要的軍用物資,廣泛用於生產降落傘、服裝等。由於戰時尼龍產量吃緊,尼龍絲襪成了最緊俏的商品,據說一雙絲襪在當時的售價可達幾千美元。
由於物資緊張,絲襪供應在當時無法滿足女性的需求。不過,對美的追求就是生產力,沒有絲襪,美國人就選擇在腿上「化妝」——除了塗抹液體以模仿穿上絲襪的效果,要求嚴格的女性還在腿後畫上黑線,模仿絲襪的接縫。
戰爭結束後,絲襪的產量有所恢復,但仍供不應求,追逐「絲襪之美」的女性甚至引起了一場騷亂。
在匹茲堡,四萬名女性排長隊購買1.3萬雙絲襪,結果發生爭搶。這些發生在1945年8月至1946年3月的騷亂被稱為「尼龍暴亂」。買到尼龍襪的女人心花怒放,甚至有的直接當場換上絲襪。
然而到了現代,穿絲襪的人好像越來越少。在職場中,女性也更願意裸露雙腿。但這並不意味著絲襪絕跡了,出於禮儀與衛生的考慮,許多工作場合仍會要求員工穿絲襪,如空乘、餐飲及醫療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