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阿拉伯帝國是如何同中土進行交流的?
據說,穆罕默德曾經告誡他的弟子們說:「知識即使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據《舊唐書·西域傳》記載,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正統哈里發奧斯曼派遣使節抵達長安與唐朝通好,唐高宗即為穆斯林使節赦建清真寺。此後雙方來往頻繁。在中國史書的記載中,大食使節來訪次數達37次。
751年,阿拉伯帝國呼羅珊軍隊在中亞怛羅斯戰役中擊敗唐朝將領高仙芝率領的唐朝和葛邏祿聯軍,成功奪取了中亞費爾干納盆地的控制權,與唐帝國隔蔥嶺(今稱帕米爾高原)相對。阿拉伯帝國正是在這場戰役中獲得了造紙術。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於757年向阿拉伯帝國求援,阿拉伯人隨即派遣3千士兵幫助平定安史之亂。此後,吐蕃趁唐將西域兵力調回、防務空虛之際,聯合進攻唐朝。安史之亂後,阿拉伯又在蔥嶺以西多次交兵,爭取了西域的控制權。
公元8世紀,中國之外的第一個造紙作坊出現在阿拉伯帝國境內的撒馬爾罕。《旅程和王國》一書有這樣一句話:「紙是由俘虜自中國引入撒馬爾罕的。」幾乎與此同時,巴格達也出現了造紙作坊。他們的造紙技術都是由來自中國的工匠師傅傳授的。造紙術後來從阿拉伯傳往歐洲。
繼造紙術之後,一些中國的其它發明創造也通過絲綢之路傳進阿拉伯帝國,後來通過帝國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國部分地區傳遍歐洲,對西方的文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公元8世紀中葉,怛羅斯戰役中被俘的中國人杜環環遊過阿拉伯地區,足跡遠至北非馬格裡布地區的摩洛哥,並且將其所見所聞寫成一本書——《經行記》,為中國和阿拉伯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貴的記錄。
伴隨科學與文化交流的發展,不僅伊斯蘭教傳入了中國,而且將傳承自古典時代並由穆斯林學者改進過的先進的數學、天文曆法與航海、地理知識也開始被中國人瞭解。
公元10世紀,阿拉伯商人蘇萊曼與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由巴士拉與希拉(Siraf)經海上絲綢之路駛進中國的廣州港。之後,他們對於中國風土人情的大量的敘述(由AbuZeidHassan整理),使得當時的阿拉伯世界進一步認識了中國。此類故事可能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TheArabianNights)提供了與中國有關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