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國際聯盟是如何運行的

解密: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國際聯盟是如何運行的

揭秘與解密

解密: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國際聯盟是如何運行的

和平國際社會的理念可追溯至1795年,伊曼努爾·康德在該年出版的《永久和平論》(Perpetual Peace: A Philosophical Sketch)一書中,提出議制政府與世界聯邦的構想。 而歐洲協調(1814年-1870年)亦於19世紀拿破侖戰爭後開始發展,這幫助維持歐洲安全狀況,以避免發生戰爭。這時期亦促進了國際法律(包括日內瓦公約及海牙公約)的發展,亦為國際法中的人道主義定下了標準。1889年,英國和平主義者威廉·蘭德爾·克裡默及法國和平主義者弗雷德裡克·帕西成立國聯的先驅-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簡稱IPU,又譯『國際國會聯盟』)。當時世界約百多個國家國會,就有三分之一是各國議會聯盟的會員;1914年,有24個擁有國會的國家是各國議會聯盟會員。其使命是鼓勵各政府以和平手法去解決國際爭論,年度會議則協助政府精簡國際仲裁的程序。其架構內包含一個議會,這個議會就成為國聯架構的前身。

20世紀初,德國、奧匈組成同盟國,而英國、法國、俄國和意大利組成協約國陣營。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後來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是第一次工業國家之間的戰爭及工業化帶來的「成果」,這場「工業戰爭」造成難以估計的死傷及經濟損失。戰爭結束後,亦帶來極大的衝擊及影響全歐洲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系統。 此時,全球反戰爭浪潮升溫,人們將一戰形容為「停止所有戰爭的戰爭」(the war to end all wars)。 有些人認為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軍備競賽、同盟對立、秘密外交、君主國家的自由和新帝國主義。另一方面,有識之士希望建立一個國際組織,以國際合作的形式,共同處理糾紛。

早在一戰進行期間,一些政府和小組早已開始發展改變國際關係的計劃,避免世界大戰再度發生。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Edward Grey)被公認為是第一個最先提出建立國聯的人。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和其顧問愛德華·豪斯(Edward M. House)上校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認為可以避免戰爭,不至於重蹈一戰的覆轍。關於國聯的構思亦源於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的最後一點:「成立國際聯合組織,各國互相保證彼此的政治獨立、領土完整。」

一戰完結後,在1919年1月28日的巴黎和會中,通過建立國際聯盟的草擬法案,並在英法兩國的操縱下,派一個以威爾遜為首的起草委員會來草擬《國際聯盟盟約》(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準備籌組國聯來反對共產國際。1919年6月28日,盟約得到44個國家簽訂(44個國家中有31個國家是戰時支持三國協約或者加入協約國)。1920年1月10日《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的這一天,在威爾遜主持下國際聯盟宣告正式成立。凡是在大戰中對同盟國宣戰的國家和新成立的國家都是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雖然威爾遜致力促成國聯的成立,並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但因與英、法爭奪領導權失敗,美國最終未加入國聯。1920年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凡爾賽條約》及《國際聯盟盟約》,並否決加入國聯。

國聯第一次議會會議於1920年1月16日(凡爾賽條約生效後六天)在巴黎舉行。同年11月,國聯總部遷至日內瓦威爾遜宮,11月15日,國聯在總部內舉行第一次全體大會,有41個國家代表出席。

1922年國聯簽發南森護照予無國籍難民,最終被52個國家承認。20世紀20年代,國聯曾成功地解決一些小紛爭。但對於30年代較大的衝突及二戰,國聯則顯得力不從心。1946年4月18日國聯正式解散,由聯合國所取代。

職能

國際聯盟以保障國際和平與促進國際合作為宗旨。盟約規定通過集體安全、裁軍、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措施,以保障會員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並規定對違背者實行經濟制裁。

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國聯主要致力於解決一些有關領土的爭端,如瑞典和芬蘭有關奧蘭群島之爭,立陶宛和波蘭有關維爾紐斯之爭,土耳其和伊拉克有關摩蘇爾之爭,此外還在玻利維亞和巴拉圭之間斡旋,為結束曠日持久的查科戰爭做了大量工作。為防止戰爭,國聯還組織日內瓦裁軍會議,並具體安排「委任統治」。

此外,國際聯盟還關注並協助處理國際範圍內的衛生、知識產權交流、奴隸貿易、鴉片貿易、難民及婦女權利等問題。如1922年,國際聯盟簽發南森護照給予無國籍難民,並得到52個國家的承認。

語言

國聯的官方語言是法文、英文及西班牙文(1920年起)。國聯雖然亦有採用世界語作他們的工作語言及積極鼓勵使用世界語,但法國認為世界語會影響法語地位,因此世界語未曾成為官方語言。

1921年,羅伯特·塞西爾勳爵提出一份關於在會員國的國立學校內引進世界語的建議書及該建議的調查報告。兩年後,國聯11個代表通過在國立學校教授世界語的草擬書。 但此舉引來法國代表加百利·阿諾托(Gabriel Hanotaux)的強烈反對,並揚言要捍衛已經是國際語言的法語,以致世界語成為官方語言的議案被否決。

標誌

國聯並無自己的旗幟和標誌。1920年,國聯提出關於建立官方標誌的議案,但會員國之間未達成共識,議案不了了之。但國際組織在自己的活動裡使用另類旗幟和標誌。1929年,國聯舉行國際徵稿比賽來徵集標誌圖案,但未能確定。直到1939年才出現半官方徽章,徽章中間綴一個內有兩個五角星的藍色五邊形。五邊形及五角星象徵五大洲及五個種族。旗幟上方和下方分別寫有國聯的英文名稱(League of Nations)和法文名稱(Societe des Nations)。旗幟曾在1939至1940年紐約世博會的建築物上被使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揭秘與解密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