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筆下誕生兩個對立的國家 使1100多萬人遭殃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對老冤家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出於很多因素的考慮,國內很多人喜歡稱呼巴基斯坦為巴鐵。其實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及孟加拉國,在1947年之前是議和整體,那就是英屬印度。真納和尼赫魯是印巴兩國的創立者,但是由於他們二人的尖銳矛盾,最近導致了印巴的分治。兩大勢力的領導人邀請一位英國人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劃分邊境,在這個人的筆下,畫出了兩個意識形態完全對立的國家,也把1100多萬平民變成了難民。
一、印度開始謀求獨立,英國被迫給予印度自由
在上世紀30年代,印度開始民族覺醒,聖雄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當時希特勒正在積極準備戰爭,英國根本沒有過多的精力去關心印度。1939年,二戰爆發,納粹德國橫掃歐洲大陸。法國戰敗之後,英國依靠英吉利海峽艱難支撐。隨後日本趁各國忙於戰爭之際,出兵佔領東南亞。日軍進展很快,在半年之內中國香港、菲律賓、馬來亞、蘇門答臘、新加坡先後淪陷。日軍甚至開始威脅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安全,這讓英國首相丘吉爾憂心忡忡。印度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可以用於戰爭,但是印度正在尋求民族獨立。最終丘吉爾只得宣佈:「在戰爭結束以後的適當時刻,還給印度自由。」隨後印度確實全力投入到了戰爭之中,雖然印度軍隊的水平不怎麼樣,但提供了大量的物資。
1945年8月15日,在各大國的夾擊之下,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印度等的就是這一天,印度希望英國兌現承諾。1946年,英國派出了高規格的代表團到達印度,他們要勸說甘地,希望印度留在英聯邦的體系之內。但是甘地毫不動搖,堅持要求印度獨立。但是此時的印度內部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是甘地沒有考慮到的。甘地是整個印度的精神領袖,在印度擁有著難以想像的影響力,但是他不參與日常政事。在印度政治界兩個人非常重要,他們是尼赫魯和真納。在英國殖民時期,甘地、尼赫魯和真納屬於同一戰線,都是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尋求國家的獨立,這是他們的共同點。但是在確定英國人即將離開之後,真納和尼赫魯的權力鬥爭、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鬥爭就逐步融合在了一起。
二、印度宗教和民族問題複雜,最終請英國人劃線
印度國內擁有很多宗教,除了伊斯蘭教和印度教之外,還有基督教和佛教等等。這些教派之間的矛盾不是幾個人就能調和的,這是世界難題。要命的是各個宗教信仰的民族犬牙交錯,他們相互牽扯。尼赫魯作為國大黨的領袖,代表著印度教徒的利益。而真納是穆斯林聯盟的領袖,他代表伊斯蘭教徒的權力。二人和兩大教派的矛盾愈演愈烈,這讓甘地焦急萬分。甘地不希望國家的分裂,他曾經說:「印巴分裂,除非我死!」甘地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曾勸說尼赫魯把未來國家總理的位置讓給真納,這樣就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尼赫魯雖然十分尊敬甘地,但是在權力的問題上不肯退讓半步。在歸於兩國邊境線的劃分問題上,真納和尼赫魯根本談不到一起去。最終請英國駐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出面,蒙巴頓找了一位對印度歷史毫無瞭解的英國律師雷德克裡夫來劃定邊境線。
雷德克裡夫是英國赫赫有名的大律師,他被請到印度劃分印巴兩國邊境線。這位律師對印度的民族、宗教矛盾毫無瞭解,蒙巴頓告訴克裡夫一定要慎重,一旦出現問題那就是一場大廝殺。雷德克裡夫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他懂得人命高於一切的原則。但是他身邊沒有任何的資料,他只有一張印度全圖。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想像去一筆筆畫出國境線,他格外小心,有可能一筆下去兄弟二人就會身在兩國。經過兩個月的勾勒,印巴兩國的國境線正式出爐。當這份國境線出來了,真納和尼赫魯都不滿意,他們都感覺對方佔了便宜。但是他們已經沒有沒有了時間,宣佈獨立的時間已經到來,他們也只能認了這條國境線。有一部分印度人看出了這個隱患,他們提出英國人再待一年,暫時不要走。但是他們被視為國家的叛徒,沒有人能理解他們。
三、兩國開始大廝殺,聖雄甘地被憤青殺害
雷德克裡夫離開印度時,印度教與穆斯林的相互攻殺已經開始了,克裡夫無法原諒自己,他把那2000英鎊的酬勞退給了英國政府。印度成為了他的傷心之地,他後半輩子都在懺悔。此時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建國,兩大領袖、兩大宗教、兩個國家的矛盾凝聚在了一起,最終上演了大廝殺。在這次大動亂中,80多萬人被殺,1100多萬人淪為了難民。兩個本為一體的國家徹底成為了生死大敵,此時的甘地仍然希望兩國保持和平。他再次使用絕食的手段,迫使印度政府把5.5億美元的資金移交給了巴基斯坦。甘地的苦心很多人不理解(美國國務卿馬歇爾稱甘地為人類良心的代言人),尤其是那些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印度建國之後不久,一個激進的印度教徒刺殺了甘地,再次上演了理性與瘋狂碰撞的悲劇。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對個人的綁架,這就是最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