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霸權是如何被丹麥和瑞典這兩個同胞兄弟先後執掌的呢?

北歐霸權是如何被丹麥和瑞典這兩個同胞兄弟先後執掌的呢?

世界歷史雜談

北歐霸權是如何被丹麥和瑞典這兩個同胞兄弟先後執掌的呢?

丹麥和瑞典是如何先後執掌北歐霸權的?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一一揭曉。

北歐,在傳統意義上是一個政治地理名詞,特指北歐理事會的五個主權國家: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和冰島。這五個國家在當代基本上都是「理想國」的代名詞——環境優美、福利完善、社會平等,似乎與世界上的一切衝突和動盪都毫無關係,只過著自己平靜幸福的小日子。

但今日的平靜淡然和昔日的叱吒風雲並不衝突。除了芬蘭這個源起於烏拉爾人的「異類」,其餘四國的主體民族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維京人的後代,其中丹麥和瑞典兩國更是沒有辜負先祖們的威名,不僅先後取得了北歐霸權,更是多次向歐洲霸權發起挑戰。

那麼,北歐霸權是如何被丹麥和瑞典這兩個同胞兄弟先後執掌的呢?

一、維京傳奇

公元8世紀後期,英格蘭東北部海岸開始遭到來自海上的襲擊和掠奪,隨後包括法國北部海岸、日耳曼人居住的波羅的海南岸在內的廣大區域也開始受到來自海上的襲擾,而這些襲擾的發起者正是丹麥人和瑞典人的祖先維京人。

維京人通常指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一個北歐民族。受制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寒冷、土壤貧瘠、多山地丘陵,並不適合農耕文明的發展;但另一方面,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眾多天然良港以及茂密的森林可以提供造船的原料。當半島再不能支撐起日漸增多的人口之時,維京人自然的踏上了向海洋討生活的征途。

起初維京人也只是在近岸漁獵,但或許是狂暴的北海激發了維京人血脈中無畏和冒險的精神,又或許是被海面上往來於歐洲各地的商船上的財富所誘惑。自8世紀開始,許多維京人開始劫掠商船,很快的這種劫掠從自發行為變成了由部落統籌的有組織的劫掠,劫掠的範圍也擴大到了歐洲範圍內的沿海城鎮。

維京人對海岸的劫掠往往採取搶了就跑的游擊戰術,歐洲各國又多處於分裂狀態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在8世紀到10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歐各國對維京人的侵襲都毫無辦法,尤其是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隔海相望的英倫三島更是屢遭侵襲,這也激發了英格蘭人對維京人的恐懼和仇恨——在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中就有這樣一句話: (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獄,裡面有許多監房、囚室、地牢;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項。

不過在另一方面,這樣的侵襲也促進了維京人和歐洲其他民族的交流。在劫掠的過程中維京人接觸到了基督教,也在其他國家政治體制影響下開始建立自己的封建國家。而在丹麥、瑞典、挪威三地之中,距離歐洲大陸最近也是交流最密切的丹麥率先建立了統一國家並在在著名的藍牙王哈拉爾的率領下迫使挪威臣服,奠定了兩國日後八百餘年聯合的基礎。

但即使是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家,早期的丹麥人依然沒有放棄劫掠的傳統,而是把它上升到了國家層面——海盜向國王效忠,所侵佔的土地也歸國家所有,成為國家領土的一部分。

通過這樣的方式,丹麥在本土之外攫取了相當數量的土地和人口,遭受侵襲最嚴重的英格蘭甚至有半壁江山都落入了丹麥人之手,哈拉爾的兒子斯凡甚至給自己加上了英格蘭國王的稱號。而到了哈拉爾的孫子克努特這一代,更是征服了整個英格蘭地區並控制了瑞典南部,建立起一個包括丹麥、英格蘭、挪威和蘇格蘭、瑞典大部的龐大帝國,丹麥的勢力也達到了頂峰,成為不折不扣的北歐霸主。

二、北歐三結義

儘管克努特擁有的卓越才能幫助他建立起了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的「北海帝國」,但再卓越的才能也不能幫助他處理死後的事情。1035年克努特死後,「北海帝國」很快便分崩離析,英格蘭的王冠也在1042年重回盎格魯撒克遜人之手,丹麥國王所能直接控制的區域又只剩下了丹麥本土。

在這一階段,維京人的形象也開始從海盜,向貴族、商人、農民和手工匠人進行轉變,既然龍船可以用於裝載劫掠的戰利品,那就一樣可以運送正常的貿易貨物。丹麥人還是一樣的駕著他們的船,把產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木材、毛皮和礦石穿過波羅的海運到歐洲大陸,換成貴金屬和其他貨物再返回丹麥。同時丹麥也會進行一些對外擴張,但僅限於波羅的海沿岸,其目的也只是為了保證自己海上航線和貿易據點的安全。

此時的丹麥已不復昔日霸主的威風,不過在波羅的海一帶也算得上強盛。但波羅的海終究不像北海那般遼闊可以容得下各方勢力,丹麥人在這裡的地位很快就遭到了挑戰。

13世紀起,為了應對海盜的威脅和封建主對貿易的阻礙,一些德意志城邦開始結成商業同盟,同盟範圍也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了囊括有一百多個城邦的漢薩同盟。漢薩同盟的興起嚴重威脅到了丹麥的貿易地位,從形成之初,德意志商人們就憑藉著他們 性能較維京龍船更優秀的柯克帆船不斷地蠶食著原屬於丹麥人的貿易份額。

面對商業上的失敗,丹麥人選擇了動用軍事力量,於1361年出兵佔領了屬於漢薩同盟的商業重鎮維斯比,並擊敗同盟海軍。但漢薩同盟憑藉著雄厚的財力,重新組建了艦隊,在1367年發起了反擊,最終在1370年徹底摧毀丹麥艦隊,迫使丹麥簽訂了 條約,承認了漢薩同盟在波羅的海的壟斷地位。

這一次的慘痛失敗後,丹麥人懷念起了北海帝國的輝煌,也想起了挪威和瑞典兩個同胞兄弟。1376年,經過一場政治鬥爭後, 丹麥公主瑪格麗特的兒子奧拉夫(瑪格麗特嫁給挪威國王哈康,其子奧拉夫也具有挪威王位的繼承權)繼承了丹麥王位。四年後,挪威國王哈康去世,奧拉夫又順理成章的繼承了挪威王位。

雖然七年後還尚未成年的奧拉夫突然病死,但瑪格麗特通過出色的政治手腕成功說服兩國貴族,由她掌握兩國政權。1395年瑪格麗特又通過戰爭成為了瑞典的攝政者,成為了三國的共主。

1397年,在瑪格麗特的主持下,三國貴族在瑞典城市卡爾馬召開會議,立瑪格麗特姐姐的外孫埃裡克為三國共主,其中丹麥占主導地位,挪、瑞兩國則保留王國稱號,擁有較大的自治權。

整合了三個國家力量的卡爾馬聯盟一經成立,就展開了與漢薩同盟新一輪的較量,而漢薩同盟則走上了下坡路,日漸式微。到15世紀中葉,丹麥人成功控制了屬於德意志地區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地區,重新掌握了波羅的海的貿易主導權。

丹麥也藉由卡爾馬聯盟控制了囊括日德蘭半島、挪威、瑞典、芬蘭西南部及法羅群島、冰島和格陵蘭島在內的廣闊領土,以霸主的姿態雄踞北歐,堪稱第二個北海帝國。

三、北境雄獅

卡爾馬聯盟確實一時風光無限,但若是細看,聯盟的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瑞典人雖與丹麥挪威同是維京人的後代,但在歷史上與兩國的關係並不緊密,願意組成聯盟也只是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漢薩同盟而已。

而現在漢薩同盟已經不再是威脅,丹麥王室企圖加強對瑞典的控制的行為又嚴重傷害了瑞典貴族的利益,兩國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最終在1523瑞典正式獨立,卡爾馬聯盟解散,也宣告丹麥就此退出了一流大國的行列,日後也再沒能回到這一行列。

瑞典獨立之初的近一百年間,都只是一個人口稀少的貧弱小國,不僅多次在戰爭中敗於丹麥,甚至連王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波蘭國王所把握,但在這一時期瑞典進行了宗教改革,新教成為國教,其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為日後的崛起打下了一個基礎,直到1611年,瑞典霸權的奠基者古斯塔夫二世繼承王位。

繼位之後,古斯塔夫立刻在瑞典國內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古斯塔夫敏銳的認識到制約瑞典的最大短板是稀少的人口和寒冷的氣候。因此他制定法令保護農民的自治權,避免農民遭到貴族和地主的過渡剝削,使每個瑞典人都能為國家出更多的力。同時古斯塔夫利用瑞典豐富的銅、鐵資源,大力發展冶金業和手工業,使得瑞典的經濟很快的繁榮起來。

而古斯塔夫所進行改革中最重要的還是軍事改革。他首先放棄了當時歐洲各國所流行的傭兵制而採用徵兵制,規定全國的成年男子都有義務為國家服兵役;同時古斯塔夫強調軍隊的素質和紀律,十分重視軍隊的日常訓練並用嚴苛的軍紀約束軍隊,使得瑞典軍隊的戰鬥素養和紀律有了一個基本保障;且在那個仍以冷兵器為主的年代,古斯塔夫清楚的認識到了火藥兵器在戰爭中的巨大威力,依托瑞典發達的冶金和手工業,古斯塔夫為自己的軍隊配備了數量龐大的火槍,並組建了獨立的炮兵部隊。

這些軍事改革措施讓古斯塔夫二世得到了現代戰爭之父的稱號,他的軍隊也確實在戰場上展現了自己的實力。1618年席捲全歐的三十年戰爭爆發後,瑞典一開始持中立態度。

但作為一個北歐國家,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波羅的海都是一個要地,於是當哈布斯堡王朝在戰場上節節勝利,將自己的勢力延伸到波羅的海之時,感受到了威脅的古斯塔夫再也不能袖手旁觀坐視哈布斯堡王朝繼續擴大勢力。1630年,瑞典在法國的支持下加入了新教聯盟,對哈布斯堡王朝開戰。

瑞典軍隊一加入戰爭便改變了整個戰局,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瑞典軍隊數次打敗哈布斯堡軍,從波羅的海沿岸一路打到南德地區的慕尼黑城,橫掃整個德意志,哈布斯堡王朝近半數的領地都被瑞典佔領。雖然1632年古斯塔夫二世在 呂岑會戰中戰死,瑞典軍隊被迫退回波羅的海地區。但經過休整後瑞典軍隊捲土重來,並最終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上作為勝利的一方簽字。

經過三十年戰爭一戰,瑞典人不僅打出了威名,還從戰後的合約中攫取了不少的實際利益——原屬於德意志的波美拉尼亞、不萊梅、維斯馬和韋爾登,加上之前獲得的利沃尼亞和1658年從丹麥手中收復的瑞典南部地區,波羅的海已經成為了瑞典人的內海,同時瑞典人還在北美、加勒比海、象牙海岸等地開闢了海外殖民地。

可以說,此時的瑞典不僅僅是一個北歐霸權,更是一個可以和英、法、奧地利、俄羅斯等國逐鹿歐洲的歐洲列強。

四、先天不足

瑞典人並沒有在巔峰上待了多久。1700年,新崛起的俄羅斯帝國為了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聯合丹麥、波蘭等國發動了對瑞典的戰爭,史稱大北方戰爭。

在這場前後持續了21年的戰爭中,瑞典人如同當年丹麥在與漢薩同盟的戰爭中所經歷的一樣,先勝後敗。瑞典人曾在納爾瓦打敗俄軍,兩次迫使波蘭退出戰爭,兵鋒曾逼近莫斯科,但這場戰爭終究還是以一紙《尼斯塔德條約》,瑞典以將俄國在戰爭中除芬蘭以外在波羅的海所佔領的領土全部割讓給俄國,並將波美拉尼亞割讓給普魯士、將不萊梅和韋爾登割讓給漢諾威為代價換取停戰而結束。

大北方戰爭結束後,瑞典失去了在三十年戰爭中獲得的全部利益,逐漸退出列強行列,在北歐和波羅的海一帶的霸權則交由俄國人掌控,當1809年俄羅斯吞併芬蘭的時候,瑞典已經幾乎無法做出任何有力地反抗。

回過頭再看瑞典失敗的原因,不是有什麼大的戰略決策失誤,或是國內動盪、天災人禍,更多的只是簡單的因為,瑞典的先天不足太多,國家的硬實力難以支撐起長久的霸權。同樣的,丹麥也是如此。

當時間進入18世紀,國家間的對抗已經越來越是兩國間綜合國力的對抗而不僅是戰場上的勝負。瑞典的軍隊不可謂不精銳,但與俄國人交戰的時候這是瑞典人唯一的底牌。

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和眾多的人口可以禁得住幾次戰場上的失敗,甚至首都都可以出於戰略需要被放棄,但無論是瑞典人還是丹麥人都沒有這樣的實力,戰場上的任一次失敗,都有可能變成壓垮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

北歐各國現在過著富足又平淡的生活,這並不代表著他們沒有追逐過征服更廣大天地的夢想。但氣候寒冷、人口稀少(卡爾馬聯盟12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僅有約150萬人)這些先天不足使得他們在面對其他人口更多、土地更遼闊的國家時難以佔到什麼便宜,畢竟以小博大這種事情,不會是每天都在發生的。

不過話說回來,不能征服所有,好好享受並利用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也未嘗不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