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蘇聯大蕭條翻身:1929年經濟危機對蘇聯的影響

1929年蘇聯大蕭條翻身:1929年經濟危機對蘇聯的影響

世界歷史雜談

1929年蘇聯大蕭條翻身:1929年經濟危機對蘇聯的影響

在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席捲西方各國的時候,蘇聯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經濟危機,恰恰成了蘇聯大國崛起的良機。《青年參考》總結那個時期蘇聯的對內對外政策,挖掘出了蘇聯能夠在全球經融危機中的崛起的秘密。

蘇聯人民的艱苦努力和蘇聯領導人基本正確的對外經濟政策,使得蘇聯成為大蕭條時期的大贏家。

到1932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的工業產量已從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這一驚人的激增不僅是因為蘇聯生產率的提高,也是因為大蕭條造成的西方各國生產率的下降。1933年與1928年相比,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44%,德國下降45%,法國下降25%,英國下降20%。

從當時標誌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指標——鋼鐵產量來看,蘇聯的生鐵產量從1928年的330萬噸增加到1932年的620萬噸,鋼產量從430萬噸增加到590萬噸,軋鋼生產從340萬噸增加到440萬噸。機器製造業的水平也達到世界第二位。

與蘇聯經濟的高歌猛進相對應,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影響力也隨之上升。

在西方經濟崩潰的同時,蘇聯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社會主義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夢,而被認為是發展中的事業。

當時的蘇聯採取了下面的對外經濟政策:

  第一,引進技術。

1929年,蘇聯同西方專家簽訂的技術援助協定已達70多個項目,涉及冶金、工業機械、金屬加工、燃料動力、石油化工、交通運輸、農業機械、農業灌溉工程、汽車、輪船和飛機製造等多個重要經濟部門。

截至1931年,蘇聯接受技術援助的項目增加到124個,總值為8300萬盧布(當時,1盧布約合0.5美元)。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立的一大批現代化骨幹企業,尤其是在鋼鐵、機械、燃料動力、化工、汽車、拖拉機、飛機、造船等新的工業部門,許多是利用西方先進設備技術,甚至是在外國專家的直接幫助下建立的。

據美國人薩頓《西方技術與蘇聯經濟的發展(1930—1945年)》一書介紹,斯大林曾說,「在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餘的,也大多是在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的技術援助下建立的。」

  第二,大量進口機器

這個時期,蘇聯成為世界市場上機器的最大買主。1931年,美國出口的機器設備中,有50%是賣給蘇聯。1929—1930年,英國機器出口總量的70%是銷往蘇聯,到1932年這個數字為90%。1931年,世界機器出口總量的30%是銷往蘇聯,193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50%。

在蘇聯的進口總額中,1929年機器設備的進口佔了30.1%,1932年則高達55.7%。1929—1932年,蘇聯進口機器設備的資金總計60.1億盧布。

第三,重視「智力進口」。

西方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大量的失業技術人員,他們被招聘到蘇聯工作。1932年,在蘇聯工作的外國專家達1919人,技術人員10655人,分別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時,蘇聯也通過「技術援助協定」等渠道,派遣人員出國學習。1929—1933年,僅蘇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派往國外學習的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就達2000人。

  第四,吸引國外貸款。

1929年之前,西方大國都不願貸款給蘇聯,即使貸款也附有苛刻的條件。但西方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大量的過剩資本,使得蘇聯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處於有利地位。

1929—1931年,蘇聯先後從德國、奧地利、英國、意大利、美國、芬蘭、日本、挪威、瑞典、丹麥、比利時、法國等十幾個國家的私人銀行獲得貸款,到1933年底,蘇聯獲得的貸款總計已達14億盧布。

第五,在國際經濟關係中,提出合作共贏的建議。

1933年6月,蘇聯在倫敦召開的世界經濟會議上,提出一項發展對外貿易,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計劃,建議西方國家向蘇聯提供長期貸款,以保證蘇聯正常出口,蘇聯則準備在短期內向國外提供總值約為10億美元的訂單,並可能在近期內購買1億美元的有色金屬,2億美元的黑色金屬,約1億美元的紡織品、皮革原料和橡膠,約4億美元的設備和5000萬美元的消費品。

這些建議,既有利於蘇聯經濟發展,也有利於西方國家緩解危機,應該說展現了在國際舞台上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