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的另一面:作為指揮官曾戰敗被迫辭職

丘吉爾的另一面:作為指揮官曾戰敗被迫辭職

世界歷史雜談

丘吉爾的另一面:作為指揮官曾戰敗被迫辭職

溫斯頓·丘吉爾,英國首相,是領導第二次世界大戰走向勝利的三巨頭之一,可謂無人不知。可是又有幾人知道,同是這個丘吉爾,竟是一個因戰敗而被迫辭職的無能的指揮官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年僅39歲的溫斯頓·丘吉爾已是英國的海軍大臣,領導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軍校畢業時曾經以驃騎兵中尉退伍的丘吉爾,具有驚人的正確見解和明智的決心,在政府和國內享有很高的聲望,年輕氣盛,野心勃勃,渴望榮譽,尤其是在戰場上血與火的洗禮中贏得的榮譽。為了得到獲得榮譽的機會,他數次請求辭去海軍大臣的職務,去做一名戰場指揮官,但都遭到他頻為賞識的阿斯奎斯首相的反對。不久,丘吉爾終於捕獲了一次機會,結果卻證明了他是一名無能的指揮官。

1914年10月,土耳其加入德國一方作戰,盟軍又面臨一個新的敵人和新的戰線。面對日益嚴重的局勢,1915年初,英國、法國請求俄軍最高統帥部加強其東線軍隊並採取行動,以便最大限度地緩和英國、法國在西線的態勢。1月2日俄國陸軍總司令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

大公表示同意英、法的請求,但附加一個條件,即要求英、法在近東地區採取行動,把對高加索俄軍造成很大壓力的土耳其軍隊引開。

倫敦方面對此進行了討論,最終作出了決定,當時陸軍大臣基其納在給丘吉爾的信中寫道:「看來,最近幾個月要在達達尼爾海峽地區搞一點示威性行動」,從而把對高加索俄軍造成很大壓力的土耳其軍隊引開。丘吉爾看過信後,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想:何不假戲真做,借此機會,利用海軍打通達達尼爾海峽,攻佔土耳其首都君士但丁堡。這樣做起碼有以下好處:迂迴包圍德國和奧和利的內線;建立一條經由黑海到俄國的可靠補給線;最終迫使土耳其退出戰爭;建立一條巴爾幹戰線;援助塞爾維亞;奧匈帝國或許會崩潰。

丘吉爾為這巨大的軍事利益興奮了,他一定要成為這場戰役的指揮官。他醉心於體味那至高榮譽的氣息,而不能以一名軍事指揮官的清醒理智分析瞭解當時達達尼爾海峽的地理、氣侯特徵、同盟國對這一地區的防守等情況。當時,土耳其的首都君士但丁堡的安危關係到整個國家的命運,而達達尼爾海峽就是通向君士但丁堡的第一道大門,也是通向俄國黑海港口的唯一通道。同盟國能不重視達達尼爾海峽的戰略地位?德國海軍大臣馮·蒂爾皮茨上將曾講:「如果達達尼爾海峽失守,那麼我們就在這次世界大戰中輸定了。」同盟國無論如何也要死守達達尼爾海峽。更何況臨海的山脊和陡坡提供了良好的防禦陣地,屏護著達達尼爾海峽的歐洲一邊,而且,自古以來達達尼爾海峽從不封凍,但它的雙向潮流,疾轉風向和狂烈的風暴,使航行變得困難,達達尼爾海峽為一易守難攻之要衝。當時俄國洞察的丘吉爾的企圖,指出了這一行動的危險性。

年輕的丘吉爾一心想著這次戰爭勝利帶來的軍事利益,以及自己將因此在英國、世界名垂千古。他認為僅靠他那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就可以突襲並佔領達達尼爾海峽,但這一想法在海軍部首先遭到的反對,海軍上將費希爾十分懷疑僅依靠海軍怎麼能完成此任務?其他海軍將領也認為,攻取海峽必須要有各種兵力,特別是海軍艦船和陸軍協同作戰。但丘吉爾未徵得海軍將領們的同意,於1月3日私自讓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指揮英國艦隊的卡登海軍中將制定了攻打達達尼爾海峽的計劃。1月13日,丘吉爾憑其政治才能和聲望在戰時委員會上說明了方案,取得了除財務大臣勞合·喬治、海軍上將費希爾和威爾默外,幾乎所有成員的同意。會議決定由海軍部組織海軍遠征軍,具體目標是君士但丁堡。

丘吉爾終於成了一名指揮官。

對這次行動,海軍將領極力反對,尤其是費希爾上將提出沒有陸軍參加,不能進行戰爭,甚至以辭職相逼。最終取得了陸軍上將基其納於2月24日戰時委員會上的承諾;「如果海軍勝任了這次戰役,陸軍則能保證這一戰役取得成功。」但在這次戰役計劃中,丘吉爾仍沒有計劃動用更多的陸軍,只有水兵組成的人數不多的登陸隊上岸完成破壞炮台任務。2月19日,求榮譽心切的丘吉爾沒等陸軍部隊到達,經過倉促的準備,就下令艦隊出戰。艦戰由11艘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6艘艦隊驅逐艦、7艘潛艇、1艘攜載6架水上飛機的水上飛機母艦、飛機掃雷艦(後來增至21艘)、1艘炮艦和大量輔助船組成,卡登中將為指揮官。

在2月中旬,德、土軍指揮部獲悉協約國聯軍準備進攻,就將第1、第2集團軍約20萬的兵力調至達達尼爾海峽地區,重新增布了水雷等障礙,加強了防禦。2月19日,英法聯軍依靠火炮的絕對優勢開始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進攻,但由於土耳其軍隊早有準備,憑借地利,頑強抵抗,英法聯軍的幾次進攻都無功返回,一時雙方陷入了艦岸相持的炮戰。即便如此,丘吉爾仍沒有根據戰場情況,及時調整指揮,直到3月18日,英法聯軍的戰列艦「蘇弗倫」號被重型炮彈嚴重擊傷,「奧申」號、「無敵」號、「狂飲」號觸雷被擊沉,「巨人」號戰列艦、「堅定」號戰列巡洋艦觸雷被擊成重傷。至此,海軍指揮官們明確表示,沒有陸軍的支援,戰役不能繼續下去。基其納的戰區代表也承認這一觀點,丘吉爾非常氣憤地接受了這一意見,但對榮譽的渴望使他固執地下令海軍繼續戰鬥。可是海軍部的其他領導人拒絕執行這項缺乏指揮官理智的命令,海戰打不響了。

丘吉爾的指揮才能被海軍部否認了。

聯合艦隊的失敗帶來了軍事上、政治上的巨大作用。希臘發生了政府更替,親德派上台。保加利亞拒絕了協約國要求其加入己方作戰的強求,進一步倒向德國和奧國。在意大利,擁護中立的人一時又活躍起來。但是由丘吉爾指揮的聯合艦隊的失敗並沒有使英國政府停止這次戰役,反而促使英方定下決心,改變策略,派陸軍在加利波利半島登陸,從土耳背後佔領其炮台,配合艦隊突破達達尼爾海峽。

這次戰役,進一步證明了丘吉爾作為一個指揮官的無能。他一點也沒有吸取前一階段戰役失敗的教訓,仍然連最起碼的計劃準備都沒有:上任的指揮官漢密爾頓爵士只接受到了粗略的指示,對君士但丁堡的情況,知之甚少,使用的作戰區域地圖還是1912年的,甚至連登陸地點、時間也沒有選定,登陸編隊、登陸步驟也是毫無頭緒,參戰士兵沒有登陸經驗,也沒有訓練就開始了登陸戰役。相反,土耳其人在德國人的大力幫助下,進一步加強了加利波利半島防禦。因此說,丘吉爾在既不知彼,又不知己的情況下,就稀里糊塗地指揮一群糊塗的將兵去的一場糊塗仗。這使得戰鬥在4月23日一開始,英法聯軍就陷入了一團糟,丘吉爾的指揮也更無意義。部隊的登陸時間不統一,奧、新軍指揮官伯德伍德爵士命令夜間登陸,而英國將軍韋斯頓則下令白天登陸。對登陸地點的糊塗更是笑話百出,伯德伍德爵士帶領的軍隊夜間登陸迷失了方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登陸後,才發現原來以為1?6公里長的海灘,實際不足1?2公里,寬僅有30米左右,兩端都被懸崖峭壁所阻塞。在這塊有限的地區、部隊、牲畜、炮和補給品亂成一團,敵軍的每一發炮彈都創下了可觀的效益。僅登陸的兩天協約國軍傷亡就達1?8萬人。再加上對地中海的炎夏氣侯沒有準備,瘧疾和痢疾導致大批人員傷亡。5月12日,聯軍的戰列艦「巨人」號被擊沉,5月25日至5月27日,又有兩艦「凱旋」號和「威嚴」號沉沒。

丘吉爾指揮的戰役一次又一次失利,及由此產生的負面效應,促使他不久在保守黨人的壓力下只好辭職。

丘吉爾的指揮才能被徹底否認了。

但是由丘吉爾開始的這場災難並沒有就此結束。英國人仍然為丘吉爾這位指揮官分析的達達尼爾海峽的軍事利益而熱衷。協約國聯軍重新開始了達達尼爾海峽征服戰,結果陷入了一個難以自拔的泥潭。在以後相持的半年中,雙方的交戰以及惡劣的暴風雪天氣造成的人員大量傷亡終於使他們認識到了這場戰爭是毫無意義的,於是於12月19日開始撤軍,一直到1916年1月9日完成撤退任務,達達尼爾海峽戰役結束。

由丘吉爾這一指揮官指揮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對英國人是一場大災難。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任何一次戰役中都沒有遭到過這樣大的損失,而且一無所獲。這一戰役參戰的英國軍隊41萬人中傷亡達21?4萬,法國參戰的7?9萬人中傷亡達4?7萬人。土耳其參戰的50萬人中傷亡達25?1萬人。但是土耳其人保住了海峽,他們是勝利者。

  丘吉爾,是無能的指揮官!△

丘吉爾佚事

美、英、蘇三國首腦在德黑蘭會談時,氣氛非常緊張,每句話、每個動作都有可能被對方視為含有特殊意義。

一天開會時,斯大林注意到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悄悄遞給丘吉爾首相一張紙條,丘吉爾匆匆一瞥,神秘地說:「老鷹不會飛出窩的!「並當即把紙條放在煙斗上燒了。

紙條上到底寫的是什麼,當然不便問,這個疑團斯大林至死也未解開。

多年以後,赫魯曉夫訪問英國時舊話重提,艾登哈哈一笑:「我當時寫的紙條內容是——『你的褲襠鈕扣沒扣上』。」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