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河盆地,為什麼有兩個叫剛果的國家?
如果兩個國家的國名相同怎麼辦?比如以前有兩個德國,兩個也門。為了區別,就稱首都在波恩的為聯邦德國或西德,首都在柏林的稱為民主德國或東德。也門也是這樣,北邊的叫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或北也門(首都薩那),南邊的叫也門人民民主共和國,或南也門(首都亞丁)。
東、西德國和南、北也門都成了歷史,他們已經合併了。但還有一個例子,兩國國名完全相同,甚至首都就隔著一條河,這就是位於非洲中部的剛果和剛果。
兩國都叫剛果,那平時怎麼區別呢?有的是辦法。隔著寬廣的剛果河,河西的剛果,國名是剛果共和國(面積34萬平方公里),首都是布拉柴維爾,簡稱剛果(布)。而河東的剛果,國名是剛果民主共和國(234萬平方公里),首都是金沙薩,簡稱剛果(金),或民主剛果。
你有時在新聞裡看到剛果後面加個括號,或布或金,就是這麼來的。
兩個德國,兩個也門是親兄弟,這兩個剛果是啥關係呢?其實也是親兄弟。
剛果在歷史上非常輝煌,在古代非洲,能和強大的馬裡帝國相提並論的,就是剛果王國。剛果王國成立於公元1400年,「剛太祖」是一個名叫尼米·盧克基的叢林梟雄,他把剛果盆地大大小小的部落整合成一個強大王國。面積337萬平方公里的剛果盆地,就是剛果王國的主要地盤,國王吃辣的喝辣的穿辣的裹辣的。
王位傳到了阿方索一世姆本巴·恩津加手裡,這位國王開始信奉由葡萄牙傳來的天主教,對葡萄牙簡直是從頭到腳的崇拜。葡萄牙人也藉機在剛果發展勢力。後來,剛果王國爆發了多次反抗國王貪婪的起義,但都被葡萄牙給打壓了下去。等到公元1641年,剛果出了一個果斷的國王加西亞二世,他又把一盤散沙般的剛果王國打造成一個整體。葡萄牙再躥過來,要求剛果割讓地盤,賠一大筆錢,就碰了一個大釘子。公元1665年,葡萄牙大舉進攻剛果,雖然國王安區尼奧一世戰死,但葡萄牙白忙一場,狼狽滾出剛果。
然後,歐洲各路道貌岸然的土匪都躥到剛果發財,最後摘到大果子的,是法國和比利時。
法國是個殖民大國,在世界各地都有巨大的殖民地,但在剛果,他們佔的地盤並不大。而比利時是個只有3萬多平方公里的小國,他們在海外只有一塊殖民地,就是剛果。法國和比利時在剛果是如何分贓的?根據1885年的柏林分贓大會的談判結果,法國佔領剛果河以西的剛果(包括加蓬),比利時佔領剛果河以東的剛果。
比利時佔了大便宜,剛果二百多萬平方公里,是比利時本土的七十多倍,被稱為比利時國王的私人采地。二戰結束後,法國和比利時的國力都不足以再支撐他們在海外經營殖民地,能退出的都退出了。法國佔領的剛果,就成了剛果(布),比利時佔領的剛果,就成了剛果(金)。
剛果(金)在六七十年代出了一個著名的梟雄——蒙博托,這位瘋子一樣的統治者覺得剛果這個國名容易和鄰居弄混,就在1971年,把剛果國名改成了扎伊爾。而首都在當時也不叫金沙薩,而是比利時人給起的利奧波德維爾,也被蒙大帥改成了金沙薩。否則,民主剛果就不會簡稱剛果(金),而是剛果(利)了。
民主剛果又是咋回事?1997年,扎伊爾變天,蒙博托出逃。新的統治者不喜歡扎伊爾這個不三不四的國名,又把國名改回了剛果,這才有了兩個剛果,以及新聞裡涉及國名時少見的()。
兩個剛果的關係還不錯,大佬們經常串門,談談今年的收成怎麼樣,家裡添了幾個大孫子。但兩個剛果兄弟也鬧過彆扭,2011年,剛果(金)的大佬官府被襲擊,剛果(金)就把鍋扣在剛果(布)的頭上,說這件事完全是你們收留我們的叛徒導致的,趕緊賠錢。剛果(布)也不是省油的燈,兩個剛果過足了嘴癮。罵完街後,兩個剛果發現他們誰也離不開對方,連首都都是「連體雙胞胎」,抬頭不見低頭見,也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