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起義的失敗原因:領導人有著極大局限性
這次起義所以失敗,一方面是因為,就全國來說。封建王公和地主的絕大多數是站在英國殖民者一邊,竭力阻止自己地區爆發起義並從兵力、財力上支持英國統治者,使起義在範圍上受到限制,使英國殖民者有可能在一個地區被趕走而在另一個地區穩穩安身,並把未起義地區變成鎮壓起義的基地;另方面,也因為領導起義的封建主本身有很大階級局限性,無力擔當領導起義的重任。
只企圖恢復封建舊秩序
首先,他們只考慮恢復封建舊秩序,而絲毫不考慮下層人民的要求就使群眾感到失望。他們的政治主張從莫臥兒皇帝詔書、那那·薩希布給法國皇帝的信和奧德幼王的宣言這三份重要文件中便可看出。莫臥兒皇帝1857年8月詔書提出,要恢復王公養嗣權利,歸還土邦,取消英國殖民政權對地主的種種勒索,被剝奪土地的柴明達爾凡參加起義的,土地一律歸還,維護和保障地主的尊嚴和榮譽,使每個地主都能全權統治他的領地。還提出恢復大商人的地位,使手工業者「重新為國王、王公和富人服務」等。至於如何對待農民則隻字未提。那那·薩希布給路易·波拿巴的信中列舉了英國殖民統治的罪行,其中大部分是講印度王公的領地被剝奪,年金被取消,地主土地課稅太重,地主的及寺廟的免稅土地被重新徵稅,干預印度教,取消撒提等等。信中講到起義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奧德幼王的宣言在列舉英國殖民者破壞印度人的宗教、榮譽、生命、財產四大罪行後特別指出,在英國統治下,竟把印度上等階級和下等階級一樣看待,上等階級沒有得到特別的尊重。這三份文件表明,無論是莫臥兒皇帝或土邦王公,他們起義都是為了恢復印度的封建秩序,重建封建主階級在政治、經濟、思想各方面的統治地位。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參加起義的大小封建主在一切起義的地方都是忙於抓政權,奪回被兼併的土地,對起義的下層人民則只知利用,從不考慮如何改善他們的經濟、政治地位。這裡且不談他們要完全復舊的企圖是開歷史倒車,違背時代潮流,不可能行得通,畢竟這還只是他們的主觀設想。僅就現實而論,他們在起義過程中只知恢復自己權勢,完全置群眾的要求於不顧,不可避免地會阻礙群眾的進一步發動。已參加起義的群眾對他們感到失望,未起義地區的群眾看到起義後不過如此,對於起義的熱情也驟然消退。這就是為什麼起義像狂風暴雨一陣瓢潑而下後,卻突然停止不前的根本原因。
自身局限
其次,這些封建主雖說口頭上大都接受莫臥兒旗號,但內心裡還是各有各的主意,各打各的算盤,都想在起義後擴大自己的勢力。加之,起義的王公和封建立各有部屬,自成系統,平素既少接觸,戰時就很難相互為謀。這一切在起義的組織領導上就表現為各自以我為中心,消極防禦,孤城自守,從來沒有形成統一指揮,沒有統一的戰略配合,不能利用起義頭幾個月的有利形勢,主動發起戰略出擊,擴大起義範圍和影響。這就給英國人以充分的機會,重整旗鼓,全面發動反撲。
應該指出,領導起義的封建主中有一些是很堅定的,如坦地亞·托比、章西女王等,他們以民族利益為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表現了愛國者的崇高氣節,成為民族英雄,受到後人景仰。但多數參加起義的封建主瞻前顧後,三心二意,唯恐起義不成,危及現有利益。有些人例如王妃姬娜德·瑪哈爾以及她周圍的一些權臣一直與敵人暗中勾結,形勢越困難,他們的活動越猖撅。英國殖民者是瞭解多數封建主這種心理的,於是發動政治攻勢。1858年11月維多利亞女王宣言的發表最終使封建主放下了武器。少數堅持鬥爭的領導人無法挽狂瀾於既倒,其中不少人最終也死於叛徒告密之下。
事實表明,封建主階級的舊包袱是過於沉重了,此時靠他們來領導民族起義,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