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知識大全 - 兒童多動症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兒童保健

兒童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hyperkinetie syndrome)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異常綜合症。是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兒童,具有與年齡不相符的注意力集中困難、行為衝動性和活動過度的特點,因而學習困難、學習成績及社會適應能力差。過去曾稱為輕微腦功能障礙(縮寫MBD),近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又稱其為注意力不足症(ADD)。這類患兒長大後,多動症狀可逐漸減輕或消失,但其違法行為、教育困難、病態人格等精神障礙仍高於常人。

我國在學齡兒童中的患病率在1.3%-13.4%之間。其起病始於學齡前,但能確診者多為學齡期,約佔全體小學生的1%-10%。男多於女,其比例4:1至9:1。

病因

多動症的病因,目前有各種假說,真正病因仍不完全清楚,但多數學者確信多動症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病因中有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在病例中各有側重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遺傳因素

研究表明,患兒的父母、同胞和親屬中患本病或其他精神疾病者明顯高於對照組,孿生子研究發現單卵孿生子的多動症同病率達100%,而異卵孿生子的同病率僅佔17%。

2.神經生理學因素

許多研究認為該症可能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成熟延遲或是由於大腦皮質的覺醒不足。多動症兒童腦電圖異常率較對照組高,提出示本症具有生物學基矗

3.腦部輕微損傷

產前、產時、產後缺血、缺氧引起的輕微腦損傷:如難產、早產窒息、顱內出血或宮內發育不良;生後有腦外傷,高熱驚厥、腦炎、腦膜炎,癲癇,一氧化碳中毒史者。但多數學者認為腦器質性病變並非為本症的主要病因,而可能與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如多巴胺、β烴化酶(DBH)偏低造成去甲腎上腺素減少有關,而多巴胺遞質不足又與基因遺傳有關。

4.社會心理因素

(1)社會環境因素

鉛中毒。研究發現,幾乎一半以上的多動症兒童血中含鉛量較高。工業社會的環境污染,汽車的汽油燃燒時,化合物的鉛會揮發成氣體進入空氣中,被兒童吸入體內。用含鉛的玩具、餐具,使兒童體內鉛蓄量過大,可能引起本玻

(2)社會文化因素

有人發現不少多動症患兒的家庭有喜高音調、快節奏和近似噪音音樂的嗜好。當今許多電視、音響節目充斥狂歌勁舞、打鬥兇殺場景,對兒童正在發育的大腦構成超強刺激,極易引起腦功能失調。

(3)教育因素

目前公認家庭、學校和社會不良教育因素是兒童多動症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下列四種不良教育方式均可誘發本玻

1放任型:家庭破裂、父母離異或早喪,子女缺乏教育,放任自流,導致心理變態、行為偏離、社會適應不良,入學後易有多動表現。

2專制型:家長或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在家中或學校中經常受到指責、打駕,兒童心理壓力增加,精神緊張可致多動。老師的歧視、冷漠使兒童產生逆反心理也可致玻

3溺愛型:父母對子女過於嬌縱溺愛,養成任性習慣,日後難以適應環境和約束個人行為。

4相關型:父母自身行為不端,舉止不穩,耳漏目染、潛移默化,誘使兒童多動行為。甚至家長幼年患有多動症,成年後仍衝動任性、脾氣暴躁,再把這種素質遺傳給子女,故本病有家庭傾向。總之,家庭教育和父母對子女態度不當、家庭背景不良是多動症致病的重要原因。

臨床表現

本症一般學齡前起病,病程半年以上。

1.注意力不集中

多年來對多動症兒童的研究發現,注意力集中困難,是該類患兒突出的、持久的臨床特徵。患兒不能專注一件事,易從一個活動轉向另一個活動。這種患兒的分心不是發生在任何場合,有時也能較好地從事一種活動,如:在黑板上解題或從事一對一的遊戲時,分心不太明顯。

2.活動過多

活動過多是多動症的主要特徵。這類兒童在嬰兒時就表現出好動、不安寧,學走路時以跑代步。幼兒時不停地奔跑做事。上學後,多動表現突出,在課堂上坐不住,身體在椅子上不停挪動,嚴重的則擅自離開座位在教室裡走動。好與人說話,推撞別人,惹是生非或做各種怪樣。 這種兒童的多動與一般兒童的好動不同,因為他們的活動是雜亂的、缺乏組織性和目的性的。在運動場上難以看出他們與一般兒童的差別。但在限制活動的教室裡,他比一般好動孩子明顯表現出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動。不過,當得到成人個別注意時,或從事一對一的活動(如兩人下棋或對他講故事)時他也能安靜一會兒。

3.衝動性

多動症兒童的行動多先於思維,即他們不經考慮就行動,這就是衝動性表現。在教室內突然喊吵,離座奔跑、搶同學東西或襲擊別人等。在集體遊戲時,他們難以等待。 這三個主要臨床特徵常引起一系列繼發性後果,如學習困難,成績不良常不及格或留級,大多數患兒情緒低沉、有自卑心理,有逃學、說謊、鬥毆、偷竊等品行問題。不伴有精神異常、明顯智力落後。

4.認知障礙、學習困難

患兒大多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由於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動過度而影響學習。神經心理學測驗表明在注意力、記憶、視運動及概括、推理能力方面有障礙。

5.行為問題、適應困難

往往表現不聽父母和老師的管教、好挑鬥、打架、干擾集體活動、說謊、逃學、不守紀律或其他品行問題。

診斷和鑒別診斷

診斷主要依據家長及老師提供的病史,必須同時具有顯著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動過度,並結合臨床評定和檢查。

診斷標準

1. 起病於學齡前,病程至少持續6個月。

2. 症狀標準 至少須具備下列行為的4條,其症狀嚴重性不同程度地影響其自身的學習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1) 需要其靜坐的場合難於靜坐,常動個不停。 (2) 容易興奮和衝動。 (3) 常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 (4) 做事粗心大意,常常有始無終。 (5) 很難集中思想聽課、做作業或其他需要持久注意的事情。 (6) 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產生情緒反應。 (7) 經常多話,好插話或喧鬧。 (8) 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 (9) 學習困難、成績差,但不是由於智能障礙引起。 (10) 排除標準:不是由於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期精神並焦慮狀態、品行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所引起的。

鑒別診斷須與下列疾病鑒別:

1. 精神發育遲滯

2. 兒童精神分裂症

3. 品行障礙

治療

對於多動症的治療採取教育引導、行為療法和藥物治療相結合。

1. 行為療法或行為指導

治療重點在於培養和發展其自制力、注意力。主要是訓練兒童採用較好的認知活動改善注意力、克服分心;其次是通過一定程序的訓練,減少兒童的過多活動和不良行為。例如,當多動症的兒童在家裡或學校表現有點滴良好的行為,如能安靜地做功課或聽他人講話,上課時較少做小動作,按時上床睡覺等,及時給予表揚,記個紅星。如果他有亂跑、喊叫、打鬧等行為,則記個黑圈。家長或教師應告訴患兒,每出現一個黑圈就要抹掉一個紅星,累積一定數量的紅星就可以換取某種權利或達到某個要求。例如10個紅星可領到一張獎狀或去動物園和公園玩;5個紅星可看電視或吃冰淇淋等。用及時獎勵良好行為的方法訓練多動症患兒,不僅可以使行為有明顯改善,而且藥物也可逐漸減少,甚至可以停藥。

此外,行為療法還可以幫助兒童培養自我控制能力、集中注意,較好地完成學校作業。方法是:在多動症患兒做作業時,設計一種訓練程序,用指導語訓練兒童控制並指導自己的行為。例如,首先讓兒童觀察父母或老師大聲自言自語地做作業,然後在患兒做作業時,成人在旁述說指導語指導患兒做作業,進而讓兒童自己邊說指導語邊做作業。譬如患兒做算術時,可用這樣的指導語:"良良,現在我要做算術了,我必須認真仔細地做。第一道題是什麼呢? 喔:先抄下題目"8十3=",讓我好好想想,8十3等於幾呢?啊!我知道了8十3=11。對了,好!我做第2道題了。先抄題目,9十6是多少?是14對嗎?我再想想,不對,應該是15……"。這樣的方法可使兒童集中注意於解題,較好完成作業。不過,在兒童未形成自我控制行為之前,必須有成人在旁監督和指導。

事實證明,以上兩種方法,能大大減少兒童的多動或衝動行為,培養患兒與他人合作並較好地完成作業,且效果較鞏固。

行為治療的原則:1多鼓勵、少批評,對其正確行為和微小進步及時表揚或獎勵。避免懲罰、禁止打罵、不可歧視。2加強學習的直觀性、提高患兒學習興趣、利用無意注意。3堅持個別對待、耐心引導、堅持不懈、持之以恆。4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生活規律、鬆緊適度。

2.娛樂療法

根據患兒的個性特點和家庭條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多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如唱歌遊戲等,以調整氣氛、陶冶性情。尤其要鼓勵兒童多參加集體娛樂活動,在活動中給予指導、矯正行為偏異。

3.飲食療法

近年來有人研究發現,限制西紅柿、蘋果、桔子、人工調味品等含甲醛、水楊酸類食品的攝入,對兒童多動症有明顯療效,可考慮試行。

4.藥物治療 本病常選用的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利他林、右旋苯丙胺、匹莫林等),三環類抗抑鬱劑(丙咪秦),咖啡因等。上述藥物可使神經原突觸間隙中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濃度增加,從而增強自制力,改善注意,減少不良心理刺激,促進心理平衡,並為心理治療或教育創造條件。

預後

大多數患兒隨著年齡增長,症狀逐可減輕或消失;少數病例持續到成年階段,或出現某種性格或行為偏異,尤其須重視本症可能發展為品行障礙的趨向。如發現行為方面問題,應及時矯正,正確教育引導。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health_3.php?id=7658&s=1195482842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