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活小常識 - 中國經歷最健康的大蛻變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健康常識

中國經歷最健康的大蛻變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是中華文明走向復興的光輝歷史進程,也是中國人追逐新夢想的史詩般的實踐。中國所取得的進步,並非僅僅表現在經濟成就上,而更表現在中國人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去參與國際事務、引領世界潮流。

這是中國近代以來最為健康、最具進步意義的大蛻變。

與此前數百年相比,這一蛻變的歷史意義顯得更加突出。過去的歷代執政者都曾嘗試過用不同的治國方式去改變國家的命運,而民間社會更是爆發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革命運動,以圖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但結果都是貧窮與困頓。

直到最近數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這種狀況才逐漸改變。其中最大的變因之一,就是凝固僵化的社會形態開始發生“分子裂變”,社會角色日益多元化,勞動分工日益複雜化。它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個體能力和社會能量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而其最終結果,就是成功打破了世代承襲的集體貧困之鏈。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還有一部分人依舊貧困,而富有群體的生活方式更凸現了弱勢群體的艱難處境。但是,在總體上,曾經揮之不去的生存危機感已不再是社會生活的核心內容。這一歷史性跨越,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指引。在1949年之後長達30年時間裡,中國社會曾一直在變與不變之間搖來擺去。由於長期處在封閉和孤立的狀態之下,中國不僅失去了與外部世界共同發展的條件,而且也缺乏先進的治國理念和切合實際的發展目標。數次社會運動都導致了社會大動盪,一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幅員遼闊的國家,就這樣自我消耗,最後貧困之鏈再次加固。

此後30年,中國如夢初醒,管理模式開始轉型,國家形態逐步走向正常化。絕大部分人口告別了貧困,基本教育的普及使民智獲得前所未有的開化,越來越多的人口正在向中產階層攀升,國強民富的目標也變得越來越有希望。

中國依然處在深刻的變化之中。在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得到滿足之後,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態度也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整個社會的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角落都面臨著必須隨之改變的命運。過去為求得基本生存而形成的某些行為規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都有可能被冷落、被淘汰、被拋棄。中國未來的演變進程,將因此而充滿種種未知因素。對執政者而言,關注、瞭解和把握這些變化,是繼續管理這個國家的基本前提。其中,最值得關注的變化之一,就是主導性文化的傾向在轉變:過去是以克服物質匱乏的目標為重心,將來則是以增加和分享物質豐裕為重心;過去,整個社會都圍繞著實現經濟繁榮的目標運行,而未來社會的主體訴求是要建立適當有序的利益表達機制,讓人們有更多機會去挖掘物質繁榮所蘊含的各種可能性。

歸根結底,中國社會一切變化的本質,就是人在變化。生存環境的不同,決定了生活態度的差異。在缺乏安全保障的環境裡,人們不得不接受和順從嚴苛的思想和行為規範,在自律和自我壓抑中求大同、顧大局;而在安全無虞和物質殷實的環境裡,人們大多不願接受各種束縛,張揚個性和獨立思考的求異傾向會日益普遍。

這種差別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多元化。每一個群體都自認為代表了社會和文化的靈魂,但都無法把自己的意志變成社會共識。這是中國轉型時期最為突出的現象,更是當今和未來執政者必須正視和適應的政治現實。

在過去60年裡,中國執政黨完成了三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一是用政治革命的手段建立和鞏固了政權;二是用經濟革命的手段使中國擺脫了貧困;三是擴大了自己的代表性,變得更具包容性。這是過去的成功,更是未來的挑戰。

隨著人口結構在不斷變化,“中國人”的特徵也在變化。今日中國人已經不同於過去,未來中國人又將是另一種“新人類”。他們在安全和繁榮環境中成長,已經或即將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整個國家的演變方向將與之緊密相關。對執政者而言,與其試圖讓他們適應體制,還不如努力讓體制適應他們。

中國人曾經因為面對生存威脅而產生了集體憂患意識,心甘情願地維護既定的政治秩序,並且結成了命運共同體,不僅最終征服了貧困,而且正在向“全面小康”的目標接近。這一事實足以證明,雖然現有體制的一些方面備受指摘,但畢竟還是可行的。

可是,中國已不再是過去的中國。為了對付貧困而結成的命運共同體正在分化,導致社會階層和利益訴求日益複雜和多元。這種嶄新的形勢意味著,執政黨既要滿足不同基層的權益需求,又要確立一套符合新時代的新共識。

馬斯洛在闡述“人類需求層次論”時說,人的需求是無止盡的,在擁有足夠的麵包之後,其他需求便接踵而至。當前中國社會的現狀,大體也是如此。在基本的生存需求獲得保障之後,人民需要更高層次的滿足感,包括機會均等、社會公正和實現個人價值的自由。這顯然是一道更高的歷史門檻,也是我們整個體制所面臨的挑戰。中國能否跨越新門檻,還有賴於更加完善的政治體制和管理模式。政府需要為社會創造更有利的環境,以利於產生和發展更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中國社會迫切需要建立比較寬鬆的體制,既培養出忠實和高效的管理者和實踐者,又不拘一格地培養和使用傑出的思想者和戰略家。

中國能否跨越這道門檻,取決於人民的整體素質。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裡,中國既要順應世界科技和經濟發展的潮流,更要培養出各類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這就需要尊重和依賴人民的智慧。但是,若要充分開發民智,快速和全面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中國的政治管理模式就必須更加完善,社會環境必須更具包容性。中國能否跨越這道新門檻,還決定於人民是否感受到自己是這個國家的真正主人。為此,中國社會必須讓所有人都能弘揚自由的個性,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個人的價值、獨立性和尊嚴,讓每個人的潛能都能得到合理的開發和釋放。作為一個文化大國和經濟大國,中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有條件和理由,使自己成為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五千年文明的基因應該表現在每個人的臉上,體現在人們的舉手投足之間。

過去60年,中國實現了兩次解放:一次是民族的解放,一次是初步的思想解放。未來的中國還應該不斷地解放自己,掃除束縛前進步伐的障礙。

中國經濟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shenghuo_3.php?id=3371&s=1210834129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