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進化 身體在退化(1)

生活小常識大全,生活中的小竅門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生活在進化 身體在退化(1)

生活在進化 身體在退化(1)

老天在變得越來越熱,我們卻變得越來越怕熱;生活提供給我們越來越多的代步工具,我們的「腳力」卻變得越來越校在人類生存條件不斷進化的同時,也開始賠進去為實現這種進化所付出的代價。很多人開始憂心忡忡地思考——為什麼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人類與生俱來的「本事」卻在悄悄喪失?人類曾經擁有的神奇耐熱能力、腳力、牙力、聽力、內分泌自我調節力……似乎都正逐步離我們而去。

本文從另一個視角入手提醒你,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生活中,回頭審視一下人類曾經擁有的種種古老能力,在今人身上正悄然起著變化。

空調「出世」:我們越來越怕熱

雖說全球變暖大勢不可逆轉,但是人類的耐熱能力似乎也下降得太厲害。近日颱風來臨之前炎日蒸烤,很多老人家都看著年輕人歎氣,「想我們過去沒有空調也沒有風扇、冰箱,還天天要在太陽底下幹活,哪有像你們一離開空調環境就叫著說要中暑的?」尤其是小孩就更不能讓人省心,家長們發現,再不嬌氣的孩子都難以抵擋熱浪的侵襲,動不動就會被「熱」出病來。近來各大醫院統計數字顯示,中暑病人中80%為年輕人和小孩。難道人類的耐熱能力在下降?

從客觀上而言,我們居住的環境確實是越來越熱了,城市的擁擠空氣和大量空調的熱島效應,使熱量無法散發,整個城市就如身處一個大蒸籠中。

另一方面要從人體本身找原因。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腫瘤科主任周岱翰認為,細細分析下來,人體的耐熱能力下降恐怕要「問罪」於天天為我們舒適生活作貢獻的空調和風扇。

他指出,人的體溫一般都是在36.5℃~37.5℃,當人體感覺到外界環境的熱度難以忍受時,就會啟動自身的散熱機制來加以散熱,其中出汗是一種重要的散熱機制。「現代人一天到晚躲在空調環境裡,要不就對著風扇吹,哪裡有機會出汗?」他認為,人的耐熱能力與人體本身的散熱功能密切相關,在空調和風扇底下長大的年輕人一旦身體遇到不適的溫度,便借助空調和風扇進行調節,長此以往,便使人體自身對寒熱的調節能力下降。科學研究發現,失去自然的調節功能會使人體變得對冷熱比較敏感。例如,在自然情況下,人體遇到高於35℃的溫度時,便會通過擴張毛孔,加大排汗量,加速呼吸和血液循環來散去身體不需要的熱量,進行自然調節。但任何自然功能都遵守自然定律,接受自然選擇。人體的散熱功能也是一樣,只有經過經常性的「鍛煉」應用才能得到逐漸加強。

周岱翰認為,一般室內與室外溫差不要超過5℃,在空調室內的時間不要太長,定時去室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炎熱夏天不要大量喝冰鎮飲料來強行降溫,凡事遵循自然,方是養生之道。長期進食飲料和一些垃圾食品,不僅使體質下降,而且還會影響人體的免疫能力和耐熱能力。

有醫學研究發現,一些藥物如β-阻滯劑、利尿劑、緩瀉劑、抗組織胺藥、血管收縮藥以及安非他明、可卡因、酒精、鴉片制劑等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也會造成人的耐熱力下降。人類過分地依賴科學產品和藥物,使人類原有的抵抗功能逐漸減弱,所以生活在現代都市裡的人們,要警惕不要讓自己的先天能力給舒適的享受扼殺掉。要注意提醒自己,讓身體的各個部位在自然環境下得到適當的鍛煉,提高自身對環境的調適能力,不要過分依賴外物的協助。

生活越精彩:內分泌越難調

內分泌能力的減弱是目前不少現代都市女性的「通脖,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因為內分泌問題到處求診。

現代都市的女性,由於工作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正常飲食習慣和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多地攝入肉食而缺乏食用低脂、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食品是造成內分泌失調的一大原因。而過多的夜生活是干擾內分泌的另一個「助力」。廣東省第二中醫院乳腺科主任郭智濤認為,人類調節內分泌最好的時段是晚上10時~午夜2時,適宜活動的時間一般為早晨6時~8時。但現代都市的女性大都有「夜生活」習慣,很多休息時間都在午夜2時以後。長期如此,必然會造成女性的內分泌失調,精神緊張,肝氣瘀結;進而造成痰凝、血瘀等。以乳腺為例,乳本身屬於肝精凝結,血瘀會使乳房出現腫塊,各種乳腺病就容易產生了。專家表示,目前乳腺病的發生比率比以前大大提高,由原來的萬分之三十增長到現在的萬分之五十甚至萬分之六十。而且都市的病發率遠遠大於城鄉,是典型的「現代文明都市脖。

減少高脂肪、高糖分的攝入,飲食均衡;保持良好而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生活上加強自律不可過於放縱。積極尋求排解心理問題的渠道,培養樂觀而堅強的人生態度。

音響多元化:聽力衰減越來越早

另一個警惕人類身體「退步」的信息來自聽力。日前國外有研究指出,現在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的人越來越多,廣州多家三甲醫院耳鼻喉科逐年增高的門診量證實了這一結論。常聽不少家長都抱怨,自己的孩子雖然年紀輕輕,但是聽力卻連老人家都不如。

專家認為,人類的聽力下降和環境的噪音污染密切相關,同時現代人使用電話頻率過高或過量使用音響產品均會造成一定的傷害。廣東省人民醫院耳鼻咽喉科醫生崔勇指出,強烈的噪音刺激會讓聽力受損,而長期用耳塞會導致內耳受傷,這在臨床、實驗中均有證實。人使用耳塞時聲音能量直接到達內耳(耳蝸),沒有經過外耳、中耳的消解,時間一長就會損害到內耳柔弱的毛細胞。「人的內耳有15000個毛細胞,他們是感受聲音的靈敏零件,好比15000個鋼琴的鍵。耳塞直接將聲音輸送給毛細胞,音量持續過大,就會摧毀嬌弱的琴鍵,讓其失靈。」

現代通訊工具的發達,讓電話、手機等在不經意間成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依賴。醫生表示,過度使用手機,導致聽力系統功能下降者不在少數。除了電池輻射等因素外,聽筒音量過大是主要原因。

極受時下年輕人歡迎的MP3則被最新研究認定為另一元兇——英國聽力研究團體近日為全國1000名16歲~34歲的MP3使用者做了一項聽力問卷研究,結果發現,一半受訪者每天聽MP3音樂播放器1小時或以上,有14%受訪者一星期平均會用MP3聽28個小時以上的音樂。調查又發現,超過1/3受訪者表示有耳鳴現象,顯示他們的聽覺已經受損。另外,近40%受訪者指出,他們並不知道長時間、大聲地聽MP3,會對聽力造成很大傷害。

專家提醒用耳過度的人群,首先要注意電話、手機等的噪音污染,把音量調至合適的程度。同時,普通的MP3、收音機、CD,聲音調到最高檔時會超過130分貝,而人類耳朵感覺舒適的音量不宜超過75分貝。根據每台機器的刻度不同,播放音樂電器選擇的音量檔以不超過60%較為合適。此外,盡量不要使用耳塞式耳機,多選用耳罩式的耳機,但也不可時間過長。

一旦發現聽力下降,要盡量避免去歌廳、舞廳等嘈雜環境,不要輕易相信藥物、手術可以治療感音神經性耳聾,只有保護自己的聽力不要再下降。此外,尤其要避免耳朵病毒性感染,看病時要提醒醫生自己有耳病病史,千萬不要使用慶大黴素等耳毒性藥物。

生活小常識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