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的喪葬習俗是怎樣的?為何要三年下葬呢?
高句麗,看見這個古國名稱,讓人不禁會讀錯,同時也十分好奇這個國家會有什麼樣的制度等等……高句麗的喪葬習俗十分出名,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高句麗人從死亡到下葬需要三年的時間準備。「金銀財幣,盡於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
《三國史》對高句麗厚葬的記載十分形象,這是源於高句麗人覺得靈魂不滅,如果將好的陪葬品放入陵墓中,這樣去世的人們也可以得到富裕的生活。不僅如此高句麗人從死亡到下葬需要三年的時間也是其厚葬的一個特色,和高句麗人心態的一個體現,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為何高句麗需要三年的時間下葬?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要從中國古代的厚葬說起,高句麗從死亡到下葬花費時長之長是為了厚葬去世的人,也就是受厚葬制度的影響和靈魂不滅迷信之說的影響。
對於喪葬這件事,歷朝歷代以來,都受倍受重視。不僅如此厚葬作為一種喪葬消費在封建社會中一直佔據重要的地位和影響,那麼高句麗人從死亡到下葬這三年的時間究竟為何?首先是由於高句麗人想要厚葬前人的心理,如果說三年的時間是用來厚葬去世的人,那麼為何需要厚葬呢?
厚葬這一喪葬文化,從周到清歷朝歷代中,孝道喪葬文化的演變歷程中,使厚葬成為我國古代的主流喪葬觀。在這種觀念下,不僅要求人在身前要對長輩盡孝,在其身後也要盡到最大的孝。
高句麗人對於喪葬的重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孝文化的影響之大。炫耀之風、攀比之風驅使人們進行厚葬,厚葬一定程度反映了晚輩對長輩的孝心,但是在另一個角度是在此種喪葬消費下是其家庭地位和財富的展現之地。
就從炫耀之風來講,如果晚輩對長輩進行厚葬,無論是從墓室建制或是陪葬品數量都是可觀的,那麼說明了其家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富裕程度,如此不僅體現了孝道同時也側面炫耀了自己家庭的經濟能力之強大。
不僅如此,這種喪葬消費下攀比之風盛行,今日他人為送行自己去世的父母花費了萬兩的人力物力,打造一口精美的棺材,他日另外一人因此,就會花費比萬兩更加宏觀的財力為自己的長輩送行。人與人之間的攀比,永無止境,這種行為是不值得被提倡的和被效仿的。
其次是迫於社會壓力,人們維護面子進行厚葬而在這種炫耀之風和攀比之風下,「樹要皮,人要臉」人們愛面子也隨之體現。歷朝歷代,有「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塚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動用的人力物力時間都是前所未有,更有其他帝王傾盡國力耗巨資人力去修建自己的陵墓。而中小階級跟貧民迫於不厚葬即不孝,為了維護自家的孝道和面子,也不得不耗費錢財物力去置辦葬禮。所以高句麗人利用三年時間不僅由於這些原因去厚葬親人,同時也是由於靈魂不滅才有三年的時間。
除了厚葬,三年的時間更是為了讓去世的人靈魂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