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強大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因何停止了擴張?
蘇萊曼一世逝世後,土耳其的領土擴張逐漸放緩。西歐海事力量的增長、發展由歐洲前往亞洲的海路及新大陸破壞了奧斯曼帝國的經濟發展。以往有效的軍事及官僚體制因蘇丹的管治失當而變異。雖然帝國面對著這些困難,它仍然是歐洲的主要擴張勢力,直至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維也納之戰標誌著土耳其終止向歐洲繼續擴張。
歐洲各國開始著手應付土耳其對陸路貿易通道的控制。西歐國家繞過土耳其的貿易壟斷,建立她們的海路通往亞洲。從新大陸大量湧入的白銀導致土耳其貨幣的貶值及通脹,這對奧斯曼社會的各階層有嚴重的負面影響。塞利姆二世時期的大維齊爾索科魯·穆罕默德·帕夏開始進行蘇伊士及伏爾加航道的開發,以挽救經濟,但這些計劃在後來被取消。
1571年焚燒位於東歐平原上的莫斯科後,土耳其支持的克里米亞可汗道拉特.格萊一世,計劃征服沙皇俄國。翌年,克里米亞軍在摩洛迪戰役被擊敗。當時的克里米亞汗國無疑是東歐的一個強大勢力,直至17世紀末。
在南歐,腓力二世領導的天主教聯盟在地中海挑戰奧斯曼的海軍,他們在勒班陀戰役擊敗土耳其艦隊,對於土耳其海軍不敗的姿態造成打擊。現今的史學家認為,勒班陀戰役的象徵意義重於軍事。在土耳其海軍戰敗後的六個月內,一支約250艘戰船、其中八艘配備現代三桅帆裝軍備的新艦隊建成。在君士坦丁堡的碼頭,造船高峰時每天都有船艦落成。土耳其大維齊爾在與威尼斯的部長討論時說:「在我們奪取塞浦路斯時,我們除去了你們的一支軍隊,而你們擊敗了我們的艦隊也只不過是刨掉了麵包的一層皮。」土耳其海軍驚人的恢復能力使威尼斯於1573年簽訂和約,土耳其得以在北非擴張及鞏固其地位。
哈布斯堡王朝的邊界則沒有太大的變動,只有多次爭奪個別要塞的小型戰役。這是由於歐洲發展了星形要塞,這是奧地利在邊界建造的一種低堡要塞,這種要塞須經長期圍攻方可攻破。土耳其對這種堡壘毫無辦法,帝國以往所使用的大炮都變得無效。這亦反映出其地理限制,在初春至晚秋的戰爭季節裡,土耳其軍從君土坦丁堡進軍,維也納是土耳其軍的最遠點。除此之外,土耳其亦須在前線部署軍力,一方面須防範奧地利人,另一方面又要對抗波斯什葉派穆斯林的薩法維帝國。
在戰場上,土耳其逐漸被歐洲大陸的軍事技術趕過,宗教及知識份子保守派的壯大扼殺了土耳其的軍事革新。歐洲軍事革命對戰略及軍備的改變使以往令人聞風喪膽的西帕希騎兵的威脅減弱。在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冗長戰爭裡,帝國需要大量配備火器的步兵,於是放寬募兵政策,使土耳其新軍的數量大為提高,但卻引起了軍紀、兵士素質等問題,政府甚至需要應付軍士嘩變。歐洲提倡火槍而發展的長矛與火槍及線性戰術對土耳其軍造成致命打擊。土耳其軍招募了一些非正規的狙擊手應付戰爭,在復員後一些狙擊手在傑拉裡叛亂裡淪為土匪,傑拉裡叛亂讓安那托利亞在16世紀末及17世紀初陷入無政府狀態。至1600年,奧斯曼帝國的人口達到三千萬,對土地短缺的訴求亦對政府構成壓力。
蘇丹女權時期(1648年~1656年)是土耳其後宮對政治有很大影響力的一個時期,由太后代表兒子行使權力,這並非前所未有,許蕾姆蘇丹在1530年代初繼承魯班紐蘇丹成為蘇丹皇太后,她被威尼斯拜羅安德裡亞·傑裡迪形容為「極度善良、有膽識及聰慧的女人」。由於伊卜拉欣一世無力管治國家以及1646年年幼的穆罕默德四世登位,政務就交帝國後宮治理,這時期最著名的女性是柯塞姆蘇丹及其兒媳杜亨·哈提婕,其中柯塞姆蘇丹因攝政招致政敵在1651年將她殺害。
接下來帝國進入科普律魯時期(1656年~1703年),在這段時期,帝國由科普律魯家族的成員出任大維齊爾。1656年9月15日,時年八十歲的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得到杜亨·哈提婕保證帝國後宮不會干預他處理政務。科普律魯·穆罕默德·帕夏是一位激進的保守執法者,他恢復了中央權力及帝國的軍力,其子及繼承人科普律魯·法奇爾·艾哈邁德奉行其父的路線。科普律魯家族重振軍威的成果可見於重奪特蘭西瓦尼亞、1669年征服克里特及1676年擴張至烏克蘭南部,佔領科丁、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及波多利亞地區。
1683年5月,剛得到重振的軍事力量再遭到毀滅,卡拉·穆斯塔法·帕夏再次舉兵進攻維也納,土耳其軍被波蘭國王約翰三世領導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國及波蘭聯軍擊敗。
《卡爾洛夫奇條約》的簽訂終止了大土耳其戰爭,使奧斯曼帝國軍須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包括奧斯曼帝國的匈牙利。自此,奧斯曼帝國無力再對歐洲奉行擴張政策,在歐洲戰線上只得採取防守。
在這時期,只有兩位蘇丹可對帝國實施有效的政治及軍事管治。穆拉德四世重奪埃裡溫及巴格達,中央權力再次得到重視。穆斯塔法二世在1695年至1696年反攻哈布斯堡王朝的匈牙利,但在桑達被歐根親王擊敗。
滯止改革
在滯止期,帝國的許多巴爾幹屬地落入奧地利帝國手中,而名義上歸奧斯曼帝國的管治的埃及、的黎波里塔尼亞(今利比亞)、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實際上已經獲得獨立,後來淪為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殖民地。在18世紀,中央政府給予地方統治者及領導不同程度的地區自治。在17世紀至19世紀間,興起於歐洲東部地區沙皇俄國與昔日興起於亞洲西部、後向歐洲東南部和非洲北部擴張的奧斯曼帝國爆發了一系列爭奪領土、屬地和霸權的戰爭。
歷史學家認為奧斯曼帝國長期的滯止是改革失敗的時代。奧斯曼帝國在這時期進行過科學及教育改革,包括建立高等教育機構,如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奧斯曼帝國的科學及技術處於中世紀時代,這是奧斯曼學者將伊斯蘭的哲學及數學、中國的火藥及磁鐵羅盤知識綜合得來。在這時期,科學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一些作家的同業工會抨擊印刷機為「魔鬼的發明」。西方的活字印刷術在1450年由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1493年由西班牙的塞法迪猶太人引入奧斯曼,塞法迪猶太人從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逃出後移居到奧斯曼帝國。
鬱金香時期是以蘇丹艾哈邁德三世喜愛的花卉而命名,鬱金香亦可象徵其任內的和平統治。帝國對歐洲的政策在這時改變,在1712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三次俄土戰爭裡取得勝利及簽訂《帕薩羅維茨條約》後,在1718至1730年間,地區都處於和平狀態。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邊疆城鎮加強防禦工事,以防範歐洲的擴張。一些初步的改革開始實施,如降低稅率,以嘗試改善帝國的形象,國內開始出現私人投資及企業家。
土耳其軍事改革在塞利姆三世在任時開始,他是第一位嘗試沿用歐洲路線將軍事現代化的蘇丹,然而這些改革卻被反動分子妨礙,阻力來自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當時的土耳其新軍耶尼塞裡已失去控制及效用,他們對貧窮的不滿及反對變動觸發了叛變。塞利姆三世的改革終招致殺身之禍,其繼承者馬哈茂德二世在1826年對土耳其新軍進行了驚人而血腥的屠殺,壓制了叛變。
不過,18世紀的土耳其帝國,並不是單純地處於擴張及發展的滯止期,也是處於一個適應新事物和新體制的時期,它作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軍事擴張向近代改革過渡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