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什麼時候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的發展史

奧斯曼帝國什麼時候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的發展史

奧斯曼歷史故事

奧斯曼帝國什麼時候建立的?奧斯曼帝國的發展史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土耳其語:Osmanlı İmparatorluğu)為土耳其人建立的一個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17世紀也叫奧托曼帝國。

土耳其人初從屬於羅姆蘇丹國,後在土耳其獨立建國,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東南歐、巴爾幹半島之大部分領土,北及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自滅東羅馬帝國後,定都於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且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文化。

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其領土在17世紀更達最高峰。在巴巴羅薩的帶領下,其海軍曾壓過西班牙,取得地中海地區的優勢。

土耳其是15世紀到19世紀地中海地區重要強國,並在16到17世紀和西班牙、法國、奧地利等同為該地區最強的國家之一。不過在17世紀的巔峰期之後,土耳其日趨衰弱,不敵崛起的奧地利和俄國。

土耳其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國家因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希臘,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土耳其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的主要陸上交通線近六個世紀之久。在其存在期間,不止一次實行宗教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

  興起擴張

土耳其人是土耳其語民族,是原來的塞爾柱所屬羅姆蘇丹國下屬的一個小型部族。這個部族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半島逐漸定居,早期與拜占庭-希臘民族多有融合與戰爭,通過在拜占庭帝國和其他安納托利亞土耳其人民族的遊走與鬥爭,土耳其人日漸興盛,現代土耳其人就來源於此。

自羅姆蘇丹國於1300年左右滅亡後,位於黑海和地中海間的安那托利亞(小亞細亞半島)上,分裂出多個獨立國家,統稱為安那托利亞侯國(Anatolian Beyliks)。

土耳其人原本居住土耳其阿姆河流域,實際上就是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花剌子模地區,屬於土耳其人卡伊部落,在當時為花剌子模沙王朝的臣屬。自古從事遊牧,逐水草而居。

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於塞爾柱土克曼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庭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後,他的兒子奧斯曼(1258~1326年)繼位。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1299年,土耳其趁塞爾柱羅姆蘇丹國分裂,正式宣佈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土耳其國家的雛形。

1326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6~1360在位)繼位後,改稱總督,建立了常備軍,吞併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於1331年,打傷了拜占庭帝國皇帝,並攻佔了尼西亞城,並遷都於此。

1354年,土耳其奧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佔領了加利波利半島,並把這裡作為進攻巴爾幹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對內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成為土耳其國家的真正締造者。

1360年土耳其君主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繼位後,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採取大規模軍事進攻,佔領埃迪爾內,並以此為都。接著又征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洛尼卡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統治者稱臣納貢。

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庭帝國,派出了援軍。

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國、德國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餘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但就在此時,中亞的突厥人帖木兒強大起來,並開始向小亞細亞擴張。

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軍大敗土耳其軍,土耳其君主巴耶塞特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庭帝國,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巴耶塞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土耳其處於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在歐洲的擴張。

土耳其君主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結束分裂局面,收復帖木兒征戰時喪失的領土。

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爾納戰役打退了歐洲基督教王國的反撲。

  發展強盛

土耳其在1453年至1683年間的歷史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1566年前的領土、經濟及文化擴張時期及其後的軍事及政治相對緩和的時期。

1453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鏖戰53天,終於5月29日攻克,並遷都於此,拜占庭帝國滅亡。穆罕默德二世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土耳其語意為"上城去"。

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同時亦穩固了土耳其作為歐洲東南部及地中海東部地區霸主的地位,接下來土耳其進入了漫長的征服擴張期,將疆域擴至歐洲及北非。土耳其的陸上擴張主要倚靠其強大的中央集權體制、軍事革新及鐵一般的軍紀,而土耳其的海軍亦對其征服活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意大利及葡萄牙手裡爭奪及保障了黑海、愛琴海、地中海、紅海及印度洋的遠航路線。

由於土耳其握有歐亞之間主要的陸路貿易路線,帝國的經濟因而蓬勃發展。土耳其對西歐及亞洲間貿易的壟斷經常被引證為西班牙女王支持克裡斯托弗·哥倫布西航尋找亞洲海路的主要原因。

1492年前已有人推測地球是圓的,然而哥倫布卻是第一位發現了可縮短需經奧斯曼帝國往亞洲貿易的危險路線的方法。

土耳其在一些賢能君主的統治下繁榮興盛。塞利姆一世在位時,對內致力於國內經濟的建設,對外致力於向東及向南擴張,於1514年查爾迪蘭戰役擊敗了塔赫瑪斯普一世治下的波斯薩法維帝國,取得了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區。

1517年,土耳其消滅埃及馬穆魯克王朝,其海軍勢力亦擴至紅海。此後,奧斯曼帝國及葡萄牙帝國成為了地區最具支配地位的勢力。繼後的蘇萊曼一世並沒有停止征服步伐。

1521年,土耳其攻陷貝爾格萊德,其後征服了匈牙利王國,並在匈牙利及中歐的所在地建立土耳其屬匈牙利。

1526年,土耳其人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得勝,並於1529年發動維也納之圍,但由於冬季的來臨而被迫撤退。

1532年,土耳其舉兵逾二十五萬再次進攻維也納,但在維也納以南的克塞格被擊退。

1543年,土耳其繼續進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在1547年正式承認土耳其對匈牙利的宗主權。在蘇萊曼一世治下,特蘭西瓦尼亞、瓦拉幾亞及反覆無常的摩爾多瓦都成為土耳其的附屬國,須向土耳其納貢。在東面,土耳其在波斯人手裡奪取巴格達,得以掌控美索不達米亞及波斯灣。

在蘇萊曼一世統治時期的末段,土耳其的總人口多達1500萬人。

在塞利姆一世及蘇萊曼一世時期,土耳其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能控制地中海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土耳其海軍司令巴巴羅薩·海雷丁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帶領土耳其海軍多次擊敗基督教國家的海軍,包括征服了西班牙的突尼斯及阿爾及利亞。土耳其海軍協助穆斯林及猶太人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逃離西班牙,並護送他們抵達土耳其。

1543年,土耳其海軍佔領神聖羅馬帝國的尼斯,這是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促成的。法國及土耳其因與哈布斯堡王朝於中歐及南歐的敵對而聯合起來,成為當時的強大聯盟,這是一個軍事及經濟聯盟,土耳其允許法國可在帝國內貿易而免收徵稅。事實上,當時的土耳其是歐洲相當重要及受接納的政體,土耳其與法國、英格蘭王國及荷蘭共和國締結軍事同盟,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意大利及奧地利公國。

隨著16世紀的發展,土耳其的海軍力量受到冒起的西歐勢力挑戰,特別是在波斯灣、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及摩鹿加群島一帶受到葡萄牙威脅,雙方勢力此消彼長,並且土耳其在這一時間段佔據上風,東南亞地區的亞齊國、馬六甲蘇丹國皆成為土耳其勢力範圍。由於土耳其封鎖了向南及向東的海路,歐洲各國只得另覓路徑。在陸上,土耳其被奧地利的戰爭及波斯這兩條戰線困擾,維持戰爭所需的資源、後勤補給及通訊因距離過遠而變得困難,使海軍無法維持。

另外,土耳其對伊斯蘭國家的征戰,一直繼續到塞利姆一世的繼承者蘇裡曼大帝時期(1520~1566),1520年,土耳其海盜海雷丁,綽號為巴巴羅薩(紅鬍子),宣稱自己是土耳其君主的時候,征服了阿爾及利亞。

從1533年起,土耳其中央政府向阿爾及利亞派遣地方官僚--貝勒貝伊。

1534年,土耳其人第一次試圖征服與阿爾及利亞毗鄰的突尼斯,甚至佔領了突尼斯,但是次年這個地方又被西班牙人所據有,不過很快土耳其人擊敗了西班牙人,完全佔領了這個國家。土耳其侵佔的黎波里(今利比亞)約在1551年左右。

土耳其的擴張也波及到了阿拉伯半島,1547年,土耳其佔領也門,1550年佔領巴林,1557年在阿曼馬斯喀特擊敗葡萄牙人,並控制阿曼。不久,土耳其人征服了紅海沿岸的厄立特裡亞與索馬裡。接著,摩蘇爾成了土耳其向伊拉克推進的新的出發點。土耳其與波斯爭奪伊拉克的百年之爭,以土耳其的勝利而告終。繼伊拉克之後,土耳其人又征服了波斯灣沿岸的哈薩。

這樣,僅百餘年的時間,幾乎所有的伊斯蘭國家都被土耳其所征服,只有摩洛哥和阿曼仍獨立於土耳其之外,並以藩屬國形式存在。在以後300~400年的時間裡,這些阿拉伯國家飽受土耳其的軍事壓迫。直到19世紀~20世紀則為歐洲國家更為沉重的壓迫所代替。

伊斯蘭各國依附土耳其的程度有所不同。北非馬格裡布地區的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的黎波里(今利比亞)形式上是土耳其的邊遠省份,實際上在17~18世紀期間就已經脫離土耳其政府而獨立。

也門在17世紀中葉前就已經獨立。

在波斯灣南岸,葡萄牙人在軍事對抗中幾乎喪失所有殖民地之後,16世紀末期又以商人的身份捲土重來,並以貿易優勢將土耳其人不斷排擠,並重新建立了一些據點,直至17世紀初被波斯人的薩法維帝國驅逐。甚至在土耳其統治者--帕夏們坐鎮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伊拉克,土耳其中央政府的權威也常常受到地方官僚的挑戰。時而帕夏們策劃反蘇丹的陰謀,時而當地阿拉伯封建主起來反抗土耳其帕夏,強大的人民起義更是彼伏此起,震撼著整個奧斯曼帝國。

  帝國解體

土耳其革命(1908年)及蘇丹宣佈復行1876年憲法、恢復議會後,奧斯曼帝國踏入二次立憲時期,對奧斯曼帝國的解體有重要的作用。

在這時期,政務被聯合進步委員會掌控。奧匈帝國乘奧斯曼帝國陷於國內鬥爭在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戰敗,失去了的黎波里和昔蘭尼加。隨著東南歐國家民族主義的崛起,巴爾幹同盟於1912年末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戰爭裡失去了除了東色雷斯及埃迪爾內以外的巴爾幹領地。

德國控制的巴格達鐵路成為國際局勢緊張的源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肇因之一。土耳其在追擊戈本號及布累斯勞號及介入中東戰線後正式參戰。在戰爭初期,奧斯曼帝國取得多次重要的勝利,如加裡波利之戰和卡塔之圍。奧斯曼帝國也遭遇不少挫敗,如在高加索戰役敗於俄國。

1916年的阿拉伯起義讓奧斯曼帝國在中東戰線的良好形勢逆轉。

內政部長穆罕默德·塔拉特對土耳其國內亞美尼亞人成立第五縱隊的可能表示憂慮,下令逮捕亞美尼亞領袖,要求實施特西爾法,開始大規模驅逐及屠殺亞美尼亞人,強行將數千人帶到敘利亞沙漠的營地,事件演變成種族滅絕。在戰爭時估計有150萬亞美尼亞人因飢餓、缺水、暴曬、盜賊掠奪而死亡,是為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亞美尼亞人遂以凡城抵抗戰及成立西亞美尼亞政府作為回應。土耳其政府則指責亞美尼亞人在安那托利亞西部勾結入侵的俄國軍隊,俄軍裡就有亞美尼亞志願軍。

至1918年,也門和麥地那是土耳其在阿拉伯半島僅存的領地,《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土耳其被迫交出也門和麥地那,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后土耳其奪取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及阿塞拜疆都須一併交出。

《色佛爾條約》的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現時,在奧斯曼帝國土地上建立起來的新國家達40個(包括備受爭議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

戰後安那托利亞地區的農民僅及戰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土耳其的傷亡重大。

佔領伊斯坦布爾及佔領伊茲密爾激使土耳其國民運動的成立,國民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下在土耳其獨立戰爭獲勝。

1922年11月1日,蘇丹制被廢除,最後一任君主穆罕默德六世於11月17日離開土耳其。新成立的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在1923年簽訂的《洛桑條約》得到國際承認。

1923年10月29日,大國民議會宣佈土耳其共和國成立。

1924年3月3日,哈里發制被廢除。奧斯曼皇室被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且被驅逐出境。50年後的1974年,大國民議會才准許奧斯曼皇室的後裔獲取土耳其公民身份。

奧斯曼帝國淪亡的主因是其經濟結構的崩壞,以及因幅員廣大而未能統合各地的經濟。另外,帝國的通訊技術不足以聯繫所有領土。奧斯曼帝國淪亡的環境與羅馬帝國衰落時相似,特別是國內民族間的緊張關係及政府未能調和種族問題。坦志麥特時期進行有關提高文化權利、公民自由及議會制度的改革開展得太遲,未能阻止19世紀初民族主義崛起及國家分裂的潮流。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奧斯曼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