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史:什麼樣的戰術使得美國迅速打贏海灣戰爭?
令世人震驚的海灣戰爭已過去了十多年,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從政治、羥擠、軍事三個方面對伊拉克迅速作出的反應已成為現代國際政治舞台上經典的一幕。開始於1990年8月7日的「沙漠盾牌」軍事行動已成為研究現代戰爭的專家、軍事曼好者耳熟能詳的名詞。這場歷時42天,投入最先進武器的海灣戰爭.實際上是一場真正的20世紀末期的石油大戰。
面積l.8萬平方千米,人口僅180多萬的小國科威特是石油探明儲量居世界第5位的「石油大國」。20世紀90年代初,它的探明石油儲量選92.3億噸,年產量超過1億噸,是世界主要石油供應基地之一。
與之相鄰的伊拉克也是石油大國,儲量居世界第2位。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從擁有500億美元海外資產的富國,淪為欠外債達700億美元的窮國。與伊朗停戰後的經濟建設急需大量資金,而伊拉克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石油出口。
科威特油田的含油層厚,油質好、埋藏淺。伊拉克南部的魯邁拉油田正處在伊、科邊境地區,雖然該油田僅有約3.2千米長的小部分延伸到科威特境內,但科威特在兩伊戰爭打得正激烈時,曾利用新的開採技術加緊在此處獲取石油。對此,伊拉克再三指責,並要求科方賠償24億美元的損失。
此外,1990年初,科戚特和阿拉伯聯台酋長國,肆意超過石油輸出國組織(即「歐佩克」)分配的生產定額,大量增產出口原油,致使世界石油市場的油價從每桶18美元跌至14美元。這對急需資金的伊拉克無疑是上加霜。19907月中旬,伊拉克就此猛烈攻擊科、阿兩國這種不負責任的超產行為,聲稱自己僅上半年就因此損失了140億美元。
為了「彌補」石油工業方面的損失,並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資源,伊拉克數十萬大軍於1990年8月2日出動.一夜就攻下了科威特。
僅僅5天之後,美國就做出丁迅速、強烈的反應,要不惜一切代價進行海灣戰爭,為什麼?美國前總統尼克松一語道破了天機:既不為了民主,也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石油。
到1990年,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儲量約有65%在海灣地區。那裡的石油產量已佔到世界總產量的25%,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石油貿易總量的40%。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全世界每年產出的30億噸石油中,約30%是由美國消費的。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國內石油需求量以2%的年增長率增加,但經過百餘年的開來後,其國內的石油產量卻連年下降,因此,美國的石油消耗對進口的依賴日趨嚴重。到1990年第一季度,美國從海灣地區進口的石油已達206.4萬桶/天.佔其總進口量的26,9%。
日本消耗的石油中有99%依賴進口,歐洲共同體國家在1989年石油進口量佔其石油總消費量的80%。
西方的政治經濟學家認為,誰控制了海灣石油,誰就控制了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命脈和生命線。難怪伊拉克攻佔了科威特,打算控制海灣的重要產油區時,西方世界驚慌失措,大規模出兵,動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大的軍事力量,發動了海灣戰爭。
自從坦克、飛機、戰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顯示出威力以後,摧毀和破壞敵方的石油生產供應的設施和機構,已成為現代化戰爭中克敵制勝的一條重要作戰原則。因為如果石油供應被切斷,再好的作
戰裝備也只能成為一堆廢銅爛鐵。
回顧這次海灣戰爭,多國部隊殺人伊拉克以後,井末受到戰前許多軍事分析家們預測的惡戰,伊軍大部分不戰而退、潰不成軍,僅僅100小時就結束了戰鬥,伊拉克無條件接受了聯合國有關12項決議。
各國軍事分析專家在戰後分析發現,除了薩達姆指導思想失誤之外,石油應被切斷是伊軍迅速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從地面攻入伊拉克之前,美、英等國出動了強大的空軍對伊拉克境內實施了現代戰爭史上空前的大規模、高強度、高準確性的長達38天的「地氈式」轟炸,不僅徹底破壞了伊軍重要的戰略據點,而且使伊拉克的主要煉油廠、石油儲存與供應設施幾乎全部癱瘓,通往前線的軍用物資供給線全部被切斷。前線急需的汽油和彈藥等物資送不上去,而設在前線的燃料儲備也被完全炸毀。伊軍的坦克、戰車卡車等機械化裝備沒有燃料補給幾乎失去了機動作戰能力而變成了一堆廢鐵,面對裝備精良、空中和地面燃料供應都十分充足的多國部隊,只好作「鳥獸散」了。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海灣戰爭中,美軍一個裝甲師日耗燃油94.6萬升;參戰的8個機械化師和裝甲師在100小時的地面戰中共消耗燃油3028.3萬升。美國官方公佈,海灣戰爭中,每天消耗燃油6813萬升。據不完全統計,僅42天的海灣戰爭就消耗燃油230萬噸。石油在現代戰爭中的角色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