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弗羅斯特有哪些作品?羅伯特·弗羅斯特作品的特點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他曾當過新英格蘭的鞋匠、教師和農場主。他的詩歌從農村生活中汲取題材,與19世紀的詩人有很多共同之處,相比之下,卻較少具有現代派氣息。他曾贏得4次普利策獎和許多其他的獎勵及榮譽,被稱之為"美國文學中的桂冠詩人"。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贏得大眾對其詩歌作品的承認。在此後的年代中,他樹立起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的形象。代表作品:《詩歌選集》《一棵作證的樹》《山間》《新罕布什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林間空地》和詩劇《理智的假面具》 《慈悲的假面具》《詩歌全集》《未選擇的路》。
目前,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英語文學研究生羅伯特·斯蒂靈發現了一首從未發表過的弗羅斯特詩作,題為《家中的戰爭斷想》(War Thoughts at Home)。在一封寫於1947年的信件中,弗羅斯特向友人弗雷德裡希·梅爾徹Frederic Melcher)提到了這首詩,後者是行業雜誌《出版人週刊》的創辦人。弗羅斯特在信中說這首詩沒有發表,而是手抄在一本《波士頓之北》(弗羅斯特出版的第二部詩作)上。讀到這封信之後,斯蒂靈就開始了搜尋工作,最終在學校圖書館裡找到了這本書,弗羅斯特抄在書裡的詩也因此面世。
這首詩作於1918年,是弗羅斯特為在法國戰場上陣亡的英國詩人愛德華·托馬斯(EdwardThomas,1878-1917)寫的。詩的內容是一名士兵的妻子看到幾隻藍松鴉在自家窗外打鬥,由此想到了法國戰場上的士兵。一戰初期,弗羅斯特曾在英國居留,由此與托馬斯成了朋友。托馬斯在前線陣亡的時候,身邊還帶著一本弗羅斯特的《山窪》(MountainInterval)。
作為一個現代詩人,在詩歌的形式上,弗羅斯特走出了一條與20世紀多數詩人迥然不同的道路。他並沒有標新立異,企圖嘗試詩歌形式的改革,而是繼承傳統,滿足於用舊形式表達新內容。他喜歡用淺顯易懂的口語,語氣平緩、冷靜,採用人們熟悉的韻律。他的詩一般都遵從了傳統的韻律形式,比如押韻的雙行體、三行體、四行體、十四行體都寫的相當出色。弗羅斯特很少寫自由詩,他曾說過,詩歌如不講韻律,就像打網球不設攔網一樣。他對抑揚格似乎情有獨鍾,他曾說:"對英語詩歌而言,抑揚格和稍加變化的抑揚格是唯一自然的韻律。"的確,英詩四個主要音步--抑揚格、抑抑揚格、揚抑格、和揚抑抑格--中,抑揚格是迄今英詩中最常見的音步,從而也被稱為最自然的韻律,即一個弱讀音節後跟一個重讀音節。用這種音步寫就的詩行,其節奏鮮明而又持續平緩、暢如流水,更適於表現田園風光恬靜素淡的美,也難怪弗羅斯特在幾個傳統音步韻律中偏愛抑揚格。他寫詩最大的特色就是善於運用眼前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去表達一個深刻的哲理。正因為他長於用具體的事物說抽像的概念,所以他的詩就易為讀者接受和瞭解!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和The Road Not Taken正是明顯的例子!難怪這兩首詩一直在最受歡迎的一百首英文詩歌裡高占前十名!前者更是一直都持續很久都維持在第一名!
選擇了荒蕪的路,經歷痛苦、磨難,旅途中不斷回想起那條未選擇的路。"要是我走那條未選擇的路,也許我就不會這般痛苦?"詩人寫出了漫長人生路中的種種迷惘、惆悵。全詩最後並沒有指出詩人選擇那條路以後最終的結局,只是說"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弗羅斯特大多採用傳統的詩歌形式表達其對現代生活的看法;借自然描寫揭示社會認識;憧憬理想而又不乏現實;如此等等的傳統與現代、自然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的雙重性在詩人的詩作中隨處可見.弗羅斯特詩中的這種獨特的雙重性是其在詩壇獨樹一幟的重要原因.
弗羅斯特能夠寫出看似簡單的詩歌,但你每一次讀它們,你都會挖掘得更深,發現許多盤曲的小徑、許多不同的感受。所以說弗羅斯特使我對於隱喻有了新的認識。他給出一個隱喻,我們以為那是一個簡單的直截了當的陳述。可是隨後,你發現這是一個隱喻。"睡前我還要趕上幾英里/睡前我還要趕上幾英里。"在這裡我們看到,同樣的詩句含意卻不同。這(《雪夜林邊駐馬》)最後兩行的第一行,說的是路程、奔走和睡覺,而在第二行裡,睡覺象徵著死亡。但這象徵一點兒也不唐突。我想弗羅斯特是個靦腆的人,但我認為他也許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倘若"最偉大的詩人"這種說法還算言之有物的話。我覺得弗羅斯特也許要高於另一位競爭者,即威廉·巴特勒·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