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遇刺:最沒懸念的懸案到底懸念在哪
去年卡羅琳·肯尼迪正式到東京出任美國駐日大使。明明是大使赴任,在美日這對盟友或民間或官方的張羅下,卻搞得有幾分像「公主和親」。當天,日美主要新聞網站都公佈了為這位女大使特製的形象宣傳片,在該片中,人們除了欣賞這位「美國寶貝」堪稱坎坷的成長史,恐怕不由得會想起造成這種坎坷的「第一推動力」—1963年11月22日,卡羅琳的父親、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約翰·肯尼迪遇刺。到任日期(11月22日)剛好是這個「20世紀最大疑案」的50週年紀念日。
肯尼迪遇刺之所以如此出名,首先是因為肯尼迪在美國的地位實在太崇高了。時至今日,每次民意調查中,他幾乎都能擠進「好總統」排行榜的前五位,和他平起平坐的華盛頓、林肯、小羅斯福、裡根,無一例外都任期很長並幹掉了各自時期內美國最主要的敵人。肯尼迪是其中唯一一個一屆沒干滿(只做了三年)就獲此殊榮的總統。究其緣由,除了肯尼迪人長得帥、口才好外,最主要的是在他的帶領下,美國成功渡過了古巴導彈危機—或者說得更準確些,贏得了這場危機。正是由於肯尼迪堅強的性格和軟硬兼施的高超手腕,蘇聯最終以所有艦船、潛艇接受美國核查這樣屈辱性的條件,從古巴撤走了所有導彈。
這樣一個總統,沒倒在蘇聯人的壓力下,卻在美國國內被刺殺了。更蹊蹺的是,被指控為兇手的嫌疑犯案發兩天後,在數百警察的看護下,被人走到跟前用手槍抵住胸口射殺,死前的遺言是「我是替罪羊」。那個殺死兇手的兇手,則自知不久於人世,一年多後死於晚期肺癌。如此一來,該案徹底成了「無頭案」,在之後的半個世紀裡,雖然被複查了多次,每次調查組得出的結論卻基本雷同:先開宗明義地承認「這很可能是一場陰謀」,然後就開始囉嗦:肯定不是蘇聯人幹的,也不是古巴人幹的,更不是恐怖分子干的……但究竟是誰幹的,官方始終諱莫如深。
既然官方明顯在「磨洋工」,美國民間各八卦團體就忙活開了,兇手版本從瑪麗蓮·夢露到51區的外星人一應俱全。但要說起真正靠譜的猜測,恐怕只有一個—副總統林登·約翰遜和美國軍火商。
副總統殺了總統,約翰遜殺了約翰,這個說法聽起來有些驚世駭俗,但思路其實非常簡單,誰能從這場兇案中獲得最大的利益呢?約翰遜當然算一個,因為總統一死他就能從原先「打醬油」的副總統接班干總統。肯尼迪任內對蘇推行的是一套「和平遏制」政策,這讓在二戰和朝鮮戰爭中已經養成「發財慣性」的軍火商非常不爽。相比之下,林登·約翰遜上台伊始就急不可耐地擴大越戰的政策,顯然「可愛」得多。肯尼迪遇刺的達拉斯市是美國軍火之鄉得州首府等背景,似乎也在暗暗牽起這條邏輯鏈。
肯尼迪遇刺至今半個世紀了,很多該案當年的保密材料被解密,但最具爆炸性的還是卡羅琳在從政前公佈的一份錄音。該錄音顯示,卡羅琳的母親、原第一夫人傑奎琳在案發後不久,就指名道姓地指控約翰遜和「他的南方商業夥伴」刺殺了自己的丈夫。即便如此,在司法程序嚴格而定罪謹慎的美國,這個說法恐怕永遠只能成為一個最公開的秘密、一個最真實的假說。
肯尼迪,這位美國歷史上偉大的總統,為美國人民擋住了蘇聯的導彈,卻沒為自己擋住同僚射出的子彈。他的死,成為美國另一場災難的預演—幾年後,當整個美國在越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時,美國人用這次史上最大的信仰危機,換來了一個肯尼迪至死不悟的教訓—與「敵國」在家門口架起的那幾枚導彈相比,國內政治野心家和既得利益者的貪慾,對一個國家來說才是更大、更現實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