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部署核戰:爆炸量相當4000顆廣島原子彈

美國曾部署核戰:爆炸量相當4000顆廣島原子彈

美國歷史故事

美國曾部署核戰:爆炸量相當4000顆廣島原子彈

儘管東西方在冷戰年代劍拔弩張的一幕幕已走進歷史,但美國新近解密的一份作戰計劃仍然警示著今天的人們:整整60年前,世界曾距離全面核戰爭僅有咫尺之遙。

2015年12月下旬,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國家安全檔案館首次披露一份文件,稱美蘇一旦在上世紀50年代開戰,美方將使用核武器打擊莫斯科、柏林以及北京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城市。即便被封存了60年,這份曾經的絕密文件所包含的諸多細節仍令人戰慄。《紐約時報》指出,這份文件也是迄今為止,美方解密的最詳細、最全面的核戰爭計劃。

根據國家安全檔案館網站「nsarchive」刊出的資料顯示,美軍的作戰清單不但清晰地羅列了從東德到中國、遍佈歐亞大陸的1200個轟炸目標,甚至詳細指明了對每座城市投放核武器的具體地點。其中,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被列為頭號及二號攻擊目標,美軍對這兩個城市分別預設了多達179個和145個核彈投射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認為,若戰爭真的按照這一劇本爆發,很多城市將從地球上徹底消失。

「大規模毀滅」的劇本

這份題為《1959年原子武器研究要求》的文件,是美國戰略司令部(SAC)於1956年6月制訂的。長達800多頁的文檔封面註明「最高機密」,內裡的文字則是非常模糊的鉛灰色。密件對「三年後(1959年)極有可能發生的核戰爭」進行評估,並給出詳盡的作戰方案。2006年,喬治·華盛頓大學申請政府公開這些檔案,十年後終於迎來了它的解密。

核武器由二戰催生,東西方冷戰則是其發展壯大的土壤。1945年7月,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開啟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大規模毀滅」時代;蘇聯不甘落後,也於1949年完成原子彈試爆。此後近半個世紀,雙方大搞軍備競賽,在核武器研發領域難分高下。

朝鮮半島的戰火熄滅後,兩大陣營的關係並未緩和,從東歐、東南亞到中東,隨時有擦槍走火的風險。因此,美國戰略司令部擬定這份核戰計劃,以備不時之需。

總體來看,美軍當時確定了兩大核攻擊目標,首當其衝的是蘇聯及東歐國家的空軍力量。

在SAC看來,蘇聯的空軍力量對美國本土和西歐構成直接威脅,「雖然核爆可能帶來嚴重的核輻射,但贏得天空是重中之重」。與此同時,SAC還建議將己方投放的核彈設定為在地面引爆。與空中引爆相比,這樣做破壞力更大,「核打擊越猛烈,戰鬥結束得就越早」。

打擊對方空中力量的目的很明確——阻止蘇聯及其盟友搶先使用核武器。根據計劃,美軍會鎖定蘇聯的1100個機場,SAC依據「重要性」確定了先後轟炸順序,其中,蘇聯設在白俄羅斯的兩個基地居首。CNN指出,這兩個基地停放有當年被美國視為頭號威脅的蘇聯TU-16轟炸機,這些轟炸機上裝載了大當量核彈,威懾範圍覆蓋歐洲乃至美國本土。

「如果空戰結束後戰爭還未停止」,那麼在第二階段,SAC將對蘇聯及其盟友的基礎工業設施施加決勝一擊,「務必造成系統性破壞」。計劃指出,莫斯科、列寧格勒以及東柏林各有179、145和91個被指定的轟炸目標,包括原油提煉廠、大壩、電網以及鐵路等,一家青黴素製造廠也上了榜。據英國《每日郵報》透露,克里姆林宮很可能也在攻擊名單上。

  北京是第13號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SAC不僅給出了作戰指導,對打擊每個目標所需的核武器種類和數量也做了詳細說明。比如,美軍會在莫斯科及列寧格勒空投170萬至9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

根據該機構的分析,為預防蘇聯先發制人,美方有必要準備好總威力相當於6000萬噸高爆炸藥的核武器。在CNN看來,100萬噸炸藥的威力已然能摧毀一座城市,「而6000萬噸炸藥,相當於4000顆廣島原子彈的爆炸當量,後果不敢想像」。

針對東歐國家,SAC在文件中特別提到,應使用較低爆炸當量的核彈,「不同於蘇聯,對這些國家的打擊主要以政治威逼和心理震懾為主」。由於被視為蘇聯的盟友,中國在這份作戰清單上同樣赫然在列——北京被視為「重要性」排名第13的城市,共設23個目標點,包括兩個空軍指揮中心、兩個空軍倉庫,以及設在市內及郊區的一些基礎設施和軍事設施。

由於該計劃制定時,洲際導彈和潛射導彈尚未出現,派遣轟炸機投放核彈是唯一的選擇。根據當時的部署,美國計劃動用總數超過四位數的B-52、B-47戰略轟炸機,以及RB-47E戰略偵察機,外加執行護航任務的F-101戰鬥機,以確保對蘇聯的攻擊成功實施。

次年(1957年)8月,蘇聯研發的全世界首枚R-7型洲際彈道導彈試驗成功。緊接著,美國也在1958年推出其第一款洲際彈道導彈SM-65。《時代》雜誌指出,洲際導彈的誕生,表明只靠駕駛轟炸機空投核武器的時代正式結束,美蘇間的軍事較量也越發赤裸、緊張。

《時代》的報道還特別提到,即便是按照最保守的估計,美國在1959年的核武器存量也已達到2億噸TNT。同年,艾森豪威爾總統開始推動核裁軍。著名歷史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評論稱,「他可能覺得,這(無限擴軍)將導致人類滅絕」。

平民也被列入攻擊目標

解密文件中透露的作戰規模讓人深感不安。更具震撼力的是,美軍在進行核打擊時,明確地將平民列入攻擊目標。國家安全檔案館的高級分析師威廉·布爾(William Burr)表示,看到人口聚集中心成為核打擊目標時,他「感到分外恐懼」。

分析認為, 美軍對莫斯科及其他重要城市進行「系統性破壞」而產生的大量放射性物質,必定會讓周邊平民暴露在致命的輻射下;而在此之前,國際社會已經目睹了廣島和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後的慘烈狀況。《每日郵報》指出,在你死我活的背景下,美軍的轟炸顯然是不計平民安危的,這種做法直接違背了「國際間爭戰不得傷害平民」的原則。

美媒指出,早在一戰前,各主要國家就已達成不以平民為首要攻擊目標的默契,但在現實中,戰爭一方經常利用打擊平民來達到壓制對方士氣的目的,迫使後者投降,大幅縮短作戰時間。就對平民的系統性保護來說,直到1977年各國在日內瓦簽署《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境的技術的公約》,國際社會才最終達成書面上的一致。

此外,美國明知其核攻擊必然對盟國造成影響,仍堅持原有作戰方案,不顧後者可能遭到波及。「今日俄羅斯」新聞網站指出,東柏林是這份計劃指明的第三號目標,因為那裡集結了蘇聯的重兵;問題在於,一旦美國對東柏林發動核打擊,近在咫尺的西柏林顯然難逃一劫,這與美國做出的在戰爭期間盡力保護盟友的承諾全然相悖。

核戰陰雲從未遠去

美蘇在上世紀50年代的緊張關係,一直到1959年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訪美才有所緩和,但此後3年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又一次將兩國送上針鋒相對的擂台。當時,美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等地部署中程彈道導彈,莫斯科眼看形勢不利,決定在古巴部署核武器,扳回戰略劣勢。幸好,這場危機有個不錯的結局:雙方達成決議,蘇聯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導彈,美國則宣佈不再對古巴進行軍事入侵。在史學界看來,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國最激烈的一次摩擦,差點兒如美國戰略司令部在1956年預測的那樣,點燃核戰爭的導火索。

《每日郵報》提到,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數以千計的核彈頭從未放棄瞄準蘇聯。此外,美聯社和《華盛頓郵報》去年10月的報道也指出,美方在更早時候曾公開一份曾被視為最高機密的情報檢討報告,其中提到「1983年,美蘇核戰很可能一觸即發」。

全長109頁的報告提到,當年9月,蘇聯防空部隊在遠東地區擊落一架韓國客機;緊接著,11月,北約在歐洲展開涉及核武器的軍事演習,參演部隊從土耳其部署到英國,場面異常龐大。蘇聯決策層十分擔心這次演習只是虛晃一槍,西方準備藉機對蘇聯發動真正的突襲。憂心忡忡的克里姆林宮隨即開展了一連串前所未見的備戰動作。

這份題名為《蘇聯的戰爭恐慌》的文件指出,當年,蘇聯領導人甚至要求民眾做好最壞打算,到處張貼通知,指明防空洞位置,廣播和電視也數次宣稱美國可能率先挑起核戰爭。

《華盛頓郵報》寫道,這份檢討報告總結說,「1983年,我們(美國和北約)的舉動可能在無意之間把美國與蘇聯的關係置於戰爭一觸即發的險境之中」。

在軍事專家斯蒂芬·施瓦茲(Stephen Schwartz)看來,2015年年末曝光的這份美軍核打擊清單更加冷酷無情,讓人毛骨悚然。他告訴美國「wmdjunction.com」網站,最新曝光的核戰爭計劃已化作僅供公眾瞻仰的故紙,但不幸的是,核武器至今仍未淡出歷史舞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美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