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蘇聯集結110萬大軍上萬坦克,為何對中國按兵不動
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以前,中國和前蘇聯的關係是相當好的,前蘇聯也一直以「老大哥」的身份對中國進行援助幫扶,但是到了60年代,兩國的關係急轉直下,1960年,蘇聯突然撤回了援助中國的全部專家,並將所有圖紙銷毀,而到了1968年,雙方甚至走向了對抗,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1968年,蘇聯在東部地區大量增兵,部署的兵力達到20個師將近40萬人,1200架飛機和200枚導彈,此外,在外蒙古和遠東地區還集結了55個師70萬人的兵力,其集結的總兵力超過75個師,110萬人,戰機數量更是超過3400架,防空導彈裝置3500部,坦克裝甲車數萬輛。
此外還有33個中程導彈基地的導彈也對準了該區域,可以發射的導彈數量達到上千枚,但是即便如此,前蘇聯最後仍然沒有揮師南下,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當時的我國有一支規模龐大、戰鬥經驗的軍隊,數量超過500萬,全軍處於隨時都可以調動的戰備狀態,此外還有數量龐大的民兵隊伍堪稱最好的後備力量,我國在北方地區還構建了防守完備的戰略縱深,想要層層突破幾乎成為不可能,當時我國還展開了浩浩蕩蕩的「深挖洞,廣積糧」運動。
此外,我國相繼試爆了原子彈和氫彈,震懾作用非常明顯,前蘇聯不得不考慮下自身有可能遭遇到的重大損失。
其次,遠東地區距離前蘇聯核心地區距離遙遠,交通不便,對軍隊的後勤彈藥補給更是相當困難,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就將被拖入無休止的拉鋸戰中,到時候不僅其力量完全會被牽制住,而且也無法保證獲得增援力量,後勤運輸更是困難重重,這是其無法承擔的風險。
最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被蘇視為頭號威脅的美國在各方面的發展相當迅速,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武器裝備都要優於蘇聯,並且其還要應對來自歐洲方面的壓力,一旦發生不測,美國就有可能趁虛而入,成為最大的贏家,當時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已經開始緩和,前蘇聯對此也有所顧忌,所以只能按兵不動,最後放棄了任何相關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