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甲騎兵:拿破侖戰爭時代用來改變戰局的大殺器

胸甲騎兵:拿破侖戰爭時代用來改變戰局的大殺器

拿破侖

胸甲騎兵:拿破侖戰爭時代用來改變戰局的大殺器

胸甲騎兵屬於近代重騎兵的一種,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17-18世紀的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隨著軍事科學的發展,胸甲騎兵漸漸為火槍騎兵等其他兵種所取代,退出了歷史舞台。胸甲騎兵屬於重騎兵的一種,顧名思義重騎兵的騎手和馬匹較之於輕騎兵都要高大強壯一些。早期的拿破侖胸甲騎兵甚至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只限於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具體情況不詳)重騎兵是戰場上的重要突擊力量,用於突破敵方陣線弱點;給已經動搖的敵方以毀滅性打擊。有鑒於此,17-18世紀的各國軍隊都很少委派重騎兵從事戰場衝殺以外的任務。重騎兵包括:胸甲騎兵、火槍騎兵,以及英軍的龍騎兵。胸甲騎兵的明顯特徵是騎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胸甲重量約為8公斤。

早期的拿破侖胸甲騎兵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而其所用馬匹只限於諾曼第地區的某一強壯品種。17-18世紀歐洲大陸各國都有胸甲騎兵的建制,只有英國直到滑鐵盧戰役之後才引入胸甲騎兵。關於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爭議。胸甲的主要優點是對於步槍槍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提高了騎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拋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裡震懾作用。缺點是厚重的胸甲對於人員和馬匹都有了較高的要求,因此供給胸甲騎兵的開銷也就遠大於其他類型的騎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騎,笨重的胸甲騎兵就會變得寸步難行。除了胸甲,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軍頭盔也是鐵質,下部環繞毛皮,頂部配以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早期

最初的胸甲騎兵與中世紀後期全副武裝的重騎兵非常相像。他們佩戴全罩頭盔以保護整個頭部,穿著重型鎧甲保護整個頸部和上半身、腿部和膝蓋的前側。胸甲騎兵與重騎兵最顯著的不同是他們不再使用長槍或戰錘,而是使用輕便火槍和馬刀作為武器,另外他們為了方便裝填彈藥不再穿戴笨重的護手,並且也不再使用保護馬匹的鎧甲。16世紀中後期隨著步兵長矛的廣泛使用和火器的興起,騎兵長槍逐步退出了歷史舞台,取代槍騎兵地位的胸甲騎兵從此時開始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兵種。他們在戰鬥中主要採用半迴旋式戰術,即「衝鋒—射擊—回轉—裝填—再衝鋒」,如此不斷循環。隨著步兵火器技術的提升,尤其是前裝滑膛槍的出現,使重型盔甲對騎兵的保護作用被大大的削弱了。到17世紀中葉,全身鎧甲已經逐漸過時,胸甲騎兵放棄了對軀幹部分和腿部的嚴密防護,開始轉而穿著較為輕便的胸甲(法語:cuirasse),Cuirassier這一名稱即由此時開始出現。後期

1809年法國胸甲騎兵穿著的盔甲隨著時代的演變逐漸減少,到18世紀末葉,胸甲騎兵的裝甲已經僅限於一頂頭盔,只有法國、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的胸甲騎兵仍然穿著胸甲。在近代燧發槍面前,胸甲已經很難為騎兵提供有效的防護作用。除了增強衝鋒時的動量外,胸甲在這一時期所能發揮的作用已經主要是心理上的:一方面增強騎兵進攻的信心,一方面對敵人產生震懾作用。此外,在騎兵對騎兵的戰鬥中,胸甲雖然不能防彈,但對敵方騎兵的馬刀尚有一定的防護作用。

滑鐵盧戰役中法國胸甲騎兵的衝鋒胸甲騎兵在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侖的軍隊中都扮演過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後者是胸甲騎兵的絕對熱衷者。在拿破侖統治期間,法軍的胸甲騎兵團擴充到十四個之多。由於胸甲的作用越發受到質疑,普魯士和英國在拿破侖戰爭之前都已經不再給自己的騎兵部隊配備胸甲。但拿破侖依然堅信胸甲騎兵在戰場上的震懾作用。在華格姆戰役之後,他甚至給法軍的兩個馬槍騎兵團也裝備了胸甲。

進入19世紀以後,步兵成為了戰場上的主導力量。騎兵則主要擔負偵察和襲擾的任務,輕騎兵因而逐漸成為了主流。花費昂貴、缺乏靈活性的胸甲騎兵不再受到重視,在大多數國家都逐漸演變為衛隊性質的部隊。只有法國和普魯士依然將胸甲騎兵運用於實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法國共擁有12個胸甲騎兵團,德國10個(其中2個為衛隊性質),俄國3個(均為皇家衛隊)。德國和俄國胸甲騎兵從19世紀末開始已經僅把胸甲作為和平時期的閱兵服裝。英國在拿破侖戰爭之後也給三個王室騎兵衛隊裝備了胸甲。但只有法國在一戰開始後還將穿著胸甲的胸甲騎兵部隊投入實戰中。由於過於醒目且礙事,大部分法國騎兵團在戰爭爆發幾個星期後就不再穿戴胸甲作戰了,但是直到1915年10月,穿胸甲作戰的命令才正式撤銷。

意大利共和國總統衛隊俄國和德國的胸甲騎兵隨著皇室被推翻而消失(俄國於1917年2月,德國於1918年11月)。法國胸甲騎兵在一戰結束後被裁減,只有六個在戰爭中功勳最卓著的團得以保留。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中的五個團是在放棄了騎馬,以步兵形式參與塹壕戰而獲得戰功的。最後倖存下來的胸甲騎兵團在1930年代成為法軍第一批機械化部隊。時至今日仍有兩個已經完全裝甲化的胸甲騎兵團在法國陸軍中服役,分別是第1-11胸甲騎兵團和第6-12胸甲騎兵團。現今仍有一些騎兵部隊使用胸甲作為他們在正式場合閱兵時的穿著,雖然這些部隊大部分都並不再使用「胸甲騎兵」這一名稱。這些部隊包括英國王室騎兵衛隊、西班牙王室衛隊和意大利共和國總統衛隊等。

俄國胸甲騎兵

特別是藍色和紅色鞍褥的可能是星,資料上說這兩個團在1812年以後才換聖的近衛團和騎馬禁星,但是鞍褥的樣式不對。不過還有一個線索就是上述兩個近衛團,領子都鑲金,但是油畫裡沒有,不排除油畫作者的錯誤。所以下面圖的說明除非很明顯是某團,其他的一律只說明俄國胸甲騎兵,避免歧義和誤導,同時希望高手給與解答。

法國胸甲騎兵

拿破侖時期胸甲騎兵是法軍精銳重騎兵,也是這個時代最優秀的騎兵。他們是騎著高頭大馬的戰士。他們的鎧甲包括一套鐵製的上身鎧甲,一個頭盔。他們的服裝十分漂亮,待遇優厚。多次戰役中,其雷霆般的衝鋒使得形式對拿破侖很有利。艾勞戰役中由於繆拉元帥所率領的法軍騎兵的攻擊,使拿破侖免於徹底失敗。

騎兵衝鋒

騎兵的戰術隊形相對簡單,沒有步兵那麼多的變化。衝鋒時,兩列橫隊的形式基本為當時各國所接受(匈牙利驃騎兵是3列橫隊,不過拿破侖時代後期也改為兩列橫隊)。不過,戰場上一個中隊的一、兩百人有時無法形成足夠的衝擊力。所以,騎兵通常以團為單位發動衝鋒。這時,團裡各中隊一字排開,形成更大規模的兩列橫隊。有時依照敵方情況,會發動整旅,甚至整師的騎兵衝鋒,場面巍為壯觀。行軍或待機時,需要縮小正面。中隊裡的每個連都會改為四排甚至更多排的小縱隊,前後依次排開,形成隊形較長的縱隊。 騎兵衝鋒的全過程是呈加速度進行的。在距敵方200到300碼(1碼約為0。914米,下同)的距離上,指揮官會命令:「準備衝鋒!劍出鞘!小步前進!」(Prepare to charge! Draw saber! At the trot – March!)。

      距敵150碼時,命令「快步前進!」(Gallop!)。50碼時,命令「衝鋒!」(Charge!)。此時,所有號手吹衝鋒號,騎手將自己的馬匹驅至最高速度。前排騎手將劍尖向前作刺殺狀,後排騎手保持高舉狀態。加速度衝鋒使得騎兵在接敵之前保持了隊形的相對完整,給敵方陣線造成瞬間的最大衝力。如此衝鋒是針對陣容齊整的敵方步兵或騎兵進行的。當對方陣腳不穩或潰散時,騎兵的速度就更為重要。此時,便可以放開了衝鋒。對於步兵方陣,一次衝鋒基本難以奏效。所以,在騎兵充足時,會採用多個波次的方法。一個騎兵旅的兩個團前後間隔一定距離,先後發動衝鋒。第一波吸引敵方火力,並造成一定的混亂,隨即穿過敵方方陣間的空隙改變方向返回。此時,敵方步兵消耗了彈藥正在裝填,方陣上出現的個別「弱點」也沒有恢復,拍馬趕到的第二波騎兵往往能夠形成突破。不過,這需要兩波騎兵密切的配合。而且,在堅定、訓練有素的步兵面前多波次衝鋒也不太容易達到預期效果。所以說,大多數情況下突破步兵方陣都絕非易事。

騎兵對騎兵往往會形成混戰的局面。兩方騎兵相遇,交錯穿入對方隊列,放慢速度後與就近的敵方騎兵短兵相接。這時,騎手對馬匹的控制;馬刀的使用技巧決定了近戰的勝負。統計顯示,真正面對面的騎兵近戰傷亡並非是決定性的。反倒是一方不支潰退時,會被背後的追兵盡情砍殺。所以,騎兵旅或者騎兵師通常會保有一定的兵力,一旦己方騎兵被迫後撤,用來掩護撤退。騎兵對炮兵的衝擊時,在較平坦開闊的地帶會盡量散開隊形,減少「霰彈」的殺傷。在較崎嶇地帶,騎兵應盡量發揮機動力強的長處,利用地形,以一部正面吸引,其餘側後包抄。攻入炮兵陣地後,將炮手悉數砍殺,盡量保留炮車的馭手,利用其將繳獲火炮運至己方。如果遇敵方優勢騎兵反擊,則破壞裝填用具,掀翻火炮,後撤。

關於騎兵的戰場偵察和掩護交通線的任務,並沒有太突出的地方可寫。舉一個拿破侖對龍騎兵使用的實例,讓烏爾姆戰役之後,奧皇退出維也納向北與俄皇亞歷山大匯合,法軍尾隨追擊。在此期間,一個師的龍騎兵被派往西北方向的Pilsen偵察;一個師協同達武的第三軍留在維也納維持秩序保障交通線;一個師在維也納東南監視波西米亞方向;一個師在確保Augsburg的補給基地安全後,正星夜趕往維也納。其餘的龍騎兵師配合兩個師的胸甲騎兵構成一股足夠強大的打擊力量,對聯軍後衛部隊不斷施加壓力,使其不得安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拿破侖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