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與魏晉時期的人文,有哪些明顯的區別?
「文藝復興」與「魏晉風度」,分別是東西方關於「人」和人性的解放,彼此相隔千年,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之處,留人品讀。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兩者所處的社會條件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同。
文藝復興是尚在初步成長階段的資產階級在不夠發展壯大的情況下,借復古之名展開的文化領域的革新。文學家、藝術家,以及思想家,在極力模仿古人文藝成果的同時,趁機探索、宣揚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即以「人權」取代「神權」,以資產階級的世俗文化戰勝封建的教會文化,為日後資產階級革命、建國等理論實踐活動打下了良好基礎。
其中「人權」等思想,至今還是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之中極其重要的內容。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取代封建地主,奪取社會主導地位的第一步,雖然資產者的聲音還很弱小,但它的蓬勃發展,昭示一個新的社會形態的來臨是歷史的必然,封建社會對人的禁錮從此開始瓦解。文藝復興是一個破冰的旅程。
而魏晉時期的人性解放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突破封建社會的框架,只是封建文化短時期的自我調整。品評人物風度,「捫虱而談」的,幾乎全是「累世公卿」的大莊園地主,不存在一個階級的統治取代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的問題。
相反的,以魏晉玄學為代表,這一時期的文化有了蓬勃的發展,為封建社會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儘管表面上,作為封建統治思想文化基礎的儒家文化威信掃地,但是實際上,魏晉士人站在全新的角度,即道家學說的視角,對儒家文化做了更新與完善。被玄學家奉為「三玄」之一的《周易》,不僅是道家學說的源頭,也是儒家學說的源頭,更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源。
經過這一時期思想家們的苦苦探求,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封建文化得到一次自新,非但沒有走向瓦解,反向一個更高層次邁進。隨著封建統治秩序的恢復,封建社會對人性的束縛重新被強化,以致走向反動的禁錮。
其次,在美學上,儘管兩者都在強調對人本身的欣賞,但由於文化的差異,欣賞的角度全然不同。
文藝復興期間,西人在探索人本身的美感時,將人體外在的具體的直感放在首位,強調「形似」。畫家雕塑家在早期接受美術訓練時,或者要完成一件表現人體的作品前,要對人體解剖學知識有一定的研究。
雖然這有違教會法令,但是對於崇尚嚴謹科學之美的藝術家來說,解剖學是表現好人體必修的功課。不少偉大的畫家,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都有過在地下室忍著惡臭偷偷解剖屍體的經歷。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高度寫實的藝術原則就已經確立,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將這一傳統恢復發展,直至十九世紀末。
魏晉時期的文藝家和理論家,則將對人的審美抽像化,偏重對人物內在的感受,如「氣度」「風骨」等,強調「神似」。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缺少人體美的內容,卻有著濃烈的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和情感感受的傳統。
畫家要掌握準確的比例,但是結構卻表現得相當含蓄,畫面成平面效果,符合東方文化的審美意趣。藝術家追求的更多在於人物性格和內心活動上。這樣的追求,以理論的形式明確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文藝理論典籍上,如《論畫》《古畫品錄》等著作,影響中國藝術發展至今。
再次,文藝復興時期和魏晉時期,東西方分別出現了擅長繪畫,有別於一般工匠的藝術家。但是,西方畫家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雖然有些畫家成為權貴的座上賓,但始終需要依靠繪畫謀生,想到「為藝術而藝術」是在幾百年之後的事了。魏晉時期文人畫誕生,藝術家一開始就是在自家書齋中「為藝術而藝術」,擁有極大的藝術自由。產生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由於西方畫家要直面市場,畫家創作的空間受到極大制約,導致西方美術史上不乏由於得不到大眾理解而潦倒一生的藝術家。但是,藝術市場經過幾個世紀的健全發展,如今已經十分成熟,藝術品的普及與傳播相對快捷,藝術市場甚至成為西方對外擴張的工具之一。
中國傳統的文人畫,幾乎不帶有任何功利色彩和直接的社會用途,畫家的創作只是畫家個人在書齋中的自娛自樂。因此,畫家在藝術上享有的自由是中國藝術幾千年來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從事繪畫的藝術家,大都自幼飽讀詩書,素質全面,保證了藝術品的質量。
士大夫與藝術家的雙重身份,促進了統治階級對於繪畫的重視。但是,由於藝術創作缺乏社會性,文人畫始終壟斷在文人階層裡,普通的廣大勞動人民,很少有機會接觸這些藝術精品,不利於藝術在群眾中的傳播普及。
東方,西方,人性的特質總是一樣的。對於人性的解放,文藝復興同魏晉時期的種種不同,不僅體現了千年間時代的變遷,也突顯了東西方兩大文明的差異。文明各有所長短,在相互借鑒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