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天皇是誰?日本昭和天皇到底是不是戰爭罪人

昭和天皇是誰?日本昭和天皇到底是不是戰爭罪人

日本歷史故事

昭和天皇是誰?日本昭和天皇到底是不是戰爭罪人

  昭和天皇是誰?

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本名裕仁 ,稱號迪宮。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日本天皇,執政長達63年。

裕仁1901年生於東京,是大正天皇嘉仁的長子。1914年學習院初等科畢業,後在東宮學問所讀書。1916年11月被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王。大正十五年(公元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改元昭和。在位期間,指揮和策劃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1945年8月發佈「終戰詔書」,代表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因美國的干涉戰後免除了審判,帝統得到保留,戰後在位期間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促成神武景氣。他對生物分類學有研究,發表有《相模灣產後鰓類圖譜》、《相模灣產海鞘類圖譜》以及《那須植物誌》等著作。 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死於東京,終年88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號「平成」,昭和時代落下帷幕。

裕仁在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歷第二次中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現時全球在位時間第三長的國家元首(僅次於泰王蒲美蓬·阿杜德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跟德國完全相反的是,日本一直不願意承認它在二戰中的無恥行徑———1931年到1945年間,先是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接著橫掃了整個太平洋地區。這種沉默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裕仁在戰爭中的角色一直都沒有定性,在這場史無前例的殘酷戰爭中,這個男人統治著日本。

如果不是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的私人干預,裕仁險些被控為戰犯。戰後日本的軍事統治者麥克阿瑟希望通過開脫裕仁天皇的方式,使日本戰時緊張的神經得到放鬆,好集中精力去重建家園,達到安撫一個動盪而敵意的國家的目的。這個決定出於好意,但貽害無窮。許多日本人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天皇是無罪的,他們也是。

很久以來,日本一直堅持他們二戰時的天皇裕仁是一位反戰的仁慈國君,但美國歷史學家赫伯特.P.比克斯在他的新傳記中描述的裕仁則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形象。

對於大多數日本人,裕仁天皇是一位終生和平主義者,他反對戰爭但不能阻止戰爭。他們仍對他十分尊重,他們可能會認為比克斯的傳記有些荒誕。比克斯的《裕仁及現代日本的形成》展示了一個「狂暴狡詐、野心勃勃」的君主,他推翻了民主政治,掌控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直至他那浸滿鮮血的王朝崩潰。日本戰敗之後,裕仁設法轉移了人們對他的指責。他還有一個幫兇:太平洋盟軍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這位美國將軍急於維持一個沒有能力的君主制國家,他把君主包裝成一個「軍國主義者」的傀儡的形象,讓裕仁擺脫困境使他的臣民隱藏了他們可恥的戰爭記錄,為否認罪行的日本文化提供了保護。比克斯收集了裕仁的一些主要同夥的筆記、日誌和私人信件,他還追蹤了現代日本的奠基人明治天皇。

書中揭露裕仁真面目

天皇裕仁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僅僅是架在強有力的政府統治之上的一個傀儡、受到一幫軍事強人控制的一個帝國木偶?還是一個掌握實權、號令三軍的總司令,甚至就是日本的希特勒?

現執教於東京一橋大學的哈佛歷史學家郝伯特.比克斯同意第二種更黑暗的觀點,在新近出版的《裕仁及現代日本的形成》(HirohitoandtheMakingofModernJapan)一書中,他用大量詳盡有力的敘述描述了天皇的個性和生平,這本書堪稱是有關日本前任國王的最具爭議性的一本書。

戰後不久,裕仁天皇交給美國官員一本長篇獨白,這篇獨白只是在他於1989年死後才公之於眾,直到1997年才發現了一本縮寫的英文版本,一個個性複雜而強烈的領袖展現於世人面前,他所擁有的聰明才智絕不遜色於他手下的司令官,他無所不在地影響著戰爭的每個方面。

比克斯所描述的裕仁是一個全新的裕仁,跟日本官方的版本截然相反。戰後的日本從一個傳統的順從的社會迅速轉變為一個共和國,作為惟一的候選人,裕仁被重新定位為一副憂國憂民、慈祥的形象,權力被剝奪了,軍銜沒有了,除了一國之主的象徵外一無所有。

這種無害的存在就是他留在戰後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但比克斯揭示了歷史上的裕仁絕不是這樣一朵枯萎的荷花,他承襲了他祖父、獨裁天皇明治的勃勃野心,身上全然沒有他多病而軟弱的父親大正天皇的影子。他的學校生活即便是相對於日本的標準來說都算得上嚴厲,這位年幼內向的小男孩從小從軍事將領那裡接受教育,他們專門負責讓他通曉小型武器、戰壕戰術和閱讀地圖,對詩書和王朝的神權也瞭如指掌。他們給他灌輸成為偉大的軍事領導者的思想———這與他安靜的性情並不適合。在裕仁天皇的鼎盛時期,他不斷地考慮自己的傳承問題,他常常沉思,認為自己「比一個紙玩偶強不了多少」。

20歲出頭的時候,裕仁已經具備了獨裁君主所具有的一切素質,極度崇尚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他通過大臣們「極其隱密地」進行著統治,大臣們在做重要決定前都要與他協商。裕仁支持日本的軍國主義和領土擴張。日軍在1931年入侵中國東北地區後,裕仁催促他們向前推進。1937年,日本在中國擴大戰爭時,這位君王向他的將領們建議:「在要塞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更好些嗎?」幾個月後,日本「皇軍」攻陷南京點擊查看南京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開始了瘋狂的燒殺姦淫。

裕仁有能力挽回戰爭的災難嗎?比克斯相信他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這一點,但他沒有。當戰爭後來對日本轉為不利的時候,為了保住君主地位、抓住權力做出最後的一搏,裕仁頑固抵抗拖延投降,無謂地犧牲了數以百萬計的臣民和士兵的生命。最後兩顆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的上空爆炸了,前蘇聯的參戰更使裕仁不得不接受了戰敗的現實。

惟一令人費解的是,如果說裕仁崇尚武士道精神,那日本投降後他為什麼不剖腹自殺,像他忠誠的首相、東條英機試圖要做的一樣呢?裕仁不需要麥克阿瑟、一個外國征服者來強迫他不要自殺。作為日本帝國的榮譽象徵,自殺是正當的理由,但他選擇了重新生活,當了一個寵愛孩子的父親、一個善良的君主和熱衷於收集海洋標本的怪老頭。如果裕仁真的是日本的希特勒,那麼德國的獨裁者比他更有出息。

東京仍在試圖掩飾歷史。當被問到裕仁在戰爭年代時的作用時,日本外務部引述1988年的首相的說法,稱這位君王「從心底祈求世界和平,力圖避免那一次全面戰爭」。比克斯的傳記應該能夠喚起人們一些壓抑已久的記憶。

  書中典型一幕:

坐在皇宮寶座上,裕仁默默看著他的大臣們做戰爭計劃。下面內務部領導和軍方將領們也在估量他們的方案。於是首相說:「只要陛下您一聲令下,我們都將努力為國效忠。」天皇點頭表示同意。

那次會議之後,日本便進入「X日」(日本太平洋戰爭的代字)的倒計時。在接下來的一周裡,裕仁不斷地和參謀機構的首腦們會晤,不斷地接到「關於部隊在各個入侵前線進入陣地的報告」。1941年12月8日,日軍轟炸了珍珠港併入侵新加坡。勝利的消息不斷飛傳回東京,天皇的一位助手在日記上寫道:「天皇穿上了他的海軍軍服,他看上去心情特別好。」

裕仁天皇生於1901年4月29日,是大正天皇嘉仁的長子。1926年,患腦膜炎的大正天皇病逝以後裕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昭和」,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天皇在位63年,是日本歷史上最長壽、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代天皇,也是世界上最後一位去世的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君主。

裕仁自幼受到陸軍大將乃木希典和海軍元帥東鄉平八郎的熏陶,形成了強烈的武士道精神。他上台以後,在軍國主義分子的策動下先後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1931年9月18日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1937年7月7日又以「盧溝橋事變」為開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8日又偷襲美國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侵略亞洲許多國家。在「義勇奉公」、「發揚皇威」的口號下,許多日本人為侵略戰爭效勞,為天皇賣命。侵略戰爭不僅使亞洲各國人民遭受沉重的災難,也使日本人民忍受痛苦,日本面臨崩潰的邊緣。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向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宣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歷史上稱之為「玉音放送」。

戰後,他僅是日本的一個「象徵」,權力受到極大限制,直至其於1989年1月7日病死。

  日本的戰爭遺忘藝術

茂夫佐佐木記得日本開始忘掉過去的時刻。那是在1945年8月15日,當時裕仁天皇下令他的臣民「忍受無法忍受的」,無條件地向駐太平洋的盟軍投降,「老師們教我們撕掉我們課本裡的部分書頁,」他回憶道。

「頭一天美國人還是洪水猛獸,第二天他們就變成了好人,」佐佐木當年14歲,但他的國家「180度的大轉彎」以及隨後對戰爭的簡單描述至今仍令他記憶猶新。事實上,這位68歲的退休銀行家已經著手重建日本的戰爭史,他打算以畢生的心血讓這段歷史重見天日。

上周,佐佐木的首次戰後戰爭藝術展覽悄無聲息地在東京開張了,展覽展出了1931年到1945年間日本美化其侵略行為的油畫、海報、書籍和雜誌,這些戰時宣傳畫是日本領袖想隱瞞的東西,戰爭結束後,日本政府開始檢查書籍、銷毀了相關文件,企圖抹掉日本最血腥的秘密,最初,官員們的理由是國民應當把精力都投入到國家的重建中,但他們的真實目的是轉移注意力,把戰爭的責任推到少數幾個將軍的身上。「我們這代人是日本被洗腦的一代人,對戰爭的瞭解完全是錯誤的,我們決心揭示真相。」佐佐木說。

年輕一代的日本人對真相幾乎一無所知,課本裡只是把戰爭的責任推到幾名法西斯分子的頭上,絲毫都不問及為什麼整個社會當時都是如此地軍事化,佐佐木的展覽揭示了一切,展示牆上的招貼畫上,步兵侵佔了香港、傘兵向東飄到了蘇門答臘,畫展中心的一張桌子上放著當年出版的一本「聖戰圖片集」,書中極力美化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那是把蓋子蓋在發臭的東西上,」上周參觀展覽的嘉明法師說,「年輕人對那場戰爭的印象等於空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