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川幕府前期的對外關係如何?淺析日本德川幕府

日本德川幕府前期的對外關係如何?淺析日本德川幕府

日本歷史故事

日本德川幕府前期的對外關係如何?淺析日本德川幕府

日本德川幕府前期的對外關係如何?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中、朝和南洋的貿易

德川幕府成立初期,為獲得貿易利潤,充實財力,準備消滅豐臣遺族及異己勢力的內戰,以樹立全國統一的專制政權,繼續採取織田。豐臣時期的開放政策,鼓勵海外貿易。1615年發給赴日的廣東、南京商船朱印狀,予以貿易自由,並托明船帶信給福建總督,向明朝提出講和恢復勘合貿易的要求,以謀結束豐臣秀吉以來對中朝兩國的敵對狀態。明朝因倭寇及豐臣的侵擾,對日十分警惕,且國內形勢不穩,厲行海禁,拒絕幕府要求。但中日兩國民間貿易一直末斷。中國商船每年都有幾十艘到長崎、平戶等九州諸港。慶長14年(公元1609年),幕府和朝鮮締結《己酉條約》,恢復了國交,重新通過對馬島藩主宗氏展開日朝貿易和友好關係。位於日本西南的硫球國,與日本有往來,但一直受中國王朝冊封,坐收中、日、南洋三角地帶貿易之利,拒絕豐臣侵朝時要它交納兵糧的脅迫。江戶幕府成立後,也沒有派遣使節。於是家康借口琉球親明,於公元1609年派鹿兒島薩摩藩主島津家久出兵侵略,迫使其從屬島津藩。此後,琉球每逢德川將軍新立,便遣使致敬。但島津氏仍讓琉球保持獨立國地位,繼續向明、清派遣貢使,接受冊封,默認它為外國,且不許琉球日本化還多方設法讓硫球增加入貢明、清的次數。琉球成了當時日中貿易的中繼站。東南亞方面,德川家康於1601年以來,寫信給安南、柬埔寨、退邏等國王,要求通商,幕吏、大名和豪商們也同南海諸國政府交換書信禮物。

家康執行對外貿易政策的結果,日本同東南亞和西歐各國的貿易有顯著發展。由於明部的鎖國,日本和大陸不能直接貿易,但對前往往南洋各地的商人,幕府實行了官許貿易制,將蓋官印的特許證——「朱印狀」發給日本和外國往來於南洋與日本之間的商船主。史稱這種獲得特許權的商船為「御朱印船」。朱印船多數是由九州的大名及豪商幕吏、外國人所有。輸出日本的金、銀、銅、硫磺、樟腦、米、麥、刀劍、文具、扇子、漆器、家庭用具等,輸入絲綢、呢絨、蘇木、鹿皮、染料、香料、鉛、錫、糖、藥材等南洋和中國的物產,對日本經濟影響很大。當時日本在造船、航海的技術方面都不及西歐各國,也沒有海軍保護,但日本盛產可用作貨幣的白銀,所以對外貿易發達。和當時華僑的一樣,在南洋居住的日本人逐漸增多。17世紀初,東南亞各國,除華僑集中的唐人街外,也出現了日本町(城鎮)。居民大都是日本的商人、海員、傭兵、僕役,此外還有一部分不堪剝削壓迫而流亡海外的日本人,以後更有不少被流放或外逃的日本天主教徒及被拐賣的奴隸等。這種日本僑民集居在日本街,由當地統治者授予某些自治權和治外法權。它的頭領

是居民選舉出來的,有一定勢力。這種東南亞各國的日本市鎮到日本鎖國後,同本國完全隔絕,日僑和當地居民通婚、雜居,逐漸同化而趨於消滅。此外,僑居在我國台灣、澳門,印尼的爪哇,馬來亞的馬六甲等地的日本人。則始終同當地人分散雜居,沒有日本町和治外法權,很早就和當地居民同化。

對西方各國的貿易

16世紀中葉以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遠東積極展開殖民和商業活動。葡人乘中日交往隔絕。在澳門和長崎間壟斷了中國生絲和日本白銀的交易,賺取5至10倍的暴利。這方面的貿易一直掌握在豐臣氏和西部諸藩之手,且有耶酥會教士介入,早為幕府所嫉視。17世紀後,新教國英、荷勢力東漸,慶長5年(公元1600年)荷蘭商船遇難漂至日本,航海長英人威廉為德川家康留任為通商顧問,改名三浦按針(公元1564年—公元1620年)。荷、英商船先後於公元1609年和公元1613年年來日本,獲得在長崎的平戶島設商行自由貿易及享受治外法權的待遇。後來還在江戶、大阪、浦賀、駿府、嬌、長崎設立分行及代銷店,貿易旺盛。兩國商品和西葡大致相同,不外是幕藩領主們需要的槍炮、火藥、鉛等軍需品和豪商需要的呢絨、生絲、綢緞及棉紗棉布等。幕府為抵制葡商操縱生絲貿易,於慶長9年(公元1604年)實行生絲特許證制,由幕府統制生絲貿易。對西班牙宣佈不實行這一制度(公元1612年),對荷、英則更給以內地貿易的自由,由此葡商在日本勢力一蹶不振。當時英商著重馬來方面的香料貿易,對中日的貿易被荷蘭人排擠,元和9年(公元1623年)終於關閉了平戶的商行,專力經略印度。隨著日本禁教和鎖國,荷蘭成為西方唯一獨佔日本貿易的國。

對天主教的政策

德川家康的對外政策,基本上沿襲豐臣時代禁教與貿易平衡的方針。但家康要發展經濟,為招攬西方商人和航海、造船及開採銀礦的技術家,不依靠教士是困難的,所以禁教不但不徹底,而且他自己就在鼓勵傳教。文祿4年(公元1599年)家康還在伏見城代行政務時,就委託被俘的西班牙教士耶羅尼摩(Jeronimde Jesus)進行同呂來(當時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通好,為日本招聘技師,並允許他在江戶建立方濟各會的教堂。由此天主教各宗,向關東方面發展。慶長14年(公元1609年)家康還委託西班牙原任呂宋總督羅福利哥(donRpdrigo de Vivero)和京都商人同去新西班牙(Nueva Hispania,當時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交涉通商。仙台藩主伊達政宗(公元1567年—公元1636年)更公開宣佈傳教自由,慶長18年(公元1613年)派家臣支倉常長為使節,隨方濟各會教士路易?梭特羅(Luis Sotelho)乘自造大帆船橫渡太平洋及大西洋,經墨西哥、西班牙到羅馬,覲見西班牙王和教皇,要求通商。

在德川家康統治期間,由於對國外商品和技術的需要,使天主教傳教順利。慶長8年(公元1603年)在日傳教士達129名,受洗人數公元1605年為793名,次年一躍為8千名。據教會的報告,慶長15年(公元1610年)日本全國天主教徒已達70萬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