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攻克新加坡屠殺華人:五萬華人幾遭斬盡殺絕
新加坡著名旅遊勝地聖淘沙島西部一隅,有個叫西樂索的地方。此地三面環海,從地圖上看像聖淘沙島的一個尖角。與該島其他地方濃厚的商業氛圍不同,這裡沒有巨幅廣告,也沒有霓虹燈招牌,更沒有震耳欲聾的娛樂音響,僅在入口處的牆上寫著兩個英文單詞:FortSiloso(西樂索炮台)。這裡遊客稀少,甚至可以用「寂寥」二字形容。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寂靜的角落,卻記錄著二戰時期一段慘烈的故事。
一個濃雲遮日、潮熱沉悶的下午,我來到這裡。沿著海邊的斜坡路上行,進入林木掩映的斷壁陡崖間,忽見左側路旁陳列著十幾尊烏黑的大炮。大炮的口徑有粗有細,炮筒長短都在二至三米,炮口全部衝著大海,毫無疑問,這些炮是二戰中英軍駐守部隊使用過的。再往高處走,即可看見當年守軍修築的碉堡群了,登上西樂索的制高點,站在炮台前沿,透過林木間隙眺望四周,發現這裡的大炮既可封鎖和新加坡主島之間的水路,又可控制西南側馬六甲海峽的廣闊海域。
此時,風雲驟變,濃雲裡蘊積的能量化作一道道閃電,緊接著,驚雷在空中炸響,密集的雨點砸了下來。炮台腳下有一個二戰歷史陳列室,我疾步進入展廳。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幅的軍事地圖、日軍機群進行狂轟濫炸和大隊日本兵在太陽旗下扛槍挺進的紀實場面。1941年末,美國連同荷蘭與英國對日本停止石油出口。日本為支撐其長期戰爭作準備,在偷襲珍珠港的同時,實施南下戰略,即進攻石油戰略資源豐富的英屬馬來半島和荷屬印尼。作為第一步,日軍從它佔領的西貢出動陸海空部隊,攻佔馬來半島北部,得手後又兵分兩路向南奔襲,逼近新加坡。駐防馬來亞的英屬聯邦軍隊收縮到新加坡,試圖憑借8萬多守軍和堅固炮台,長期防守等待援軍。但形勢對英軍十分不利,原有的海軍艦隻和老式戰機已損失殆盡,制海權、制空權被日軍掌控,因此各炮台的守軍雖然仍在頑強抵抗,但難以扭轉被動挨打局面。反觀日軍,從馬來半島南下的部隊在飛機掩護下快速渡過柔佛海峽,在新加坡北部登陸並迅速向全島推進,使英軍佈防在東南沿海守護海路的炮台,包括聖淘沙島上的炮台,完全失去作用。面對無法挽回的戰局,英軍司令無奈宣佈投降,僅一周時間新加坡淪陷,從此處於日軍鐵蹄下,直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
展板上的黑白照片真實記錄了日軍飛機輪番轟炸,以及日軍步兵列隊入城時耀武揚威的情景。當時日本報紙得意忘形之極:「大東亞戰爭大局已定;短短幾天內攻下新加坡,只有我神武皇軍才能立此殊勳。」而日軍大本營的某些頭目也狂妄叫囂:「大日本乃照亮世界和平的太陽……」侵佔新加坡後,日軍以各種高壓手段對當地居民實行殘酷統治。其一,將新加坡改名為「昭南島」,即「昭和年間所得之南地」。其二,對不馴服的各族居民進行大「肅清」,即大屠殺,特別是對贊助或同情中國抗戰的華人,更是欲斬盡殺絕而後快。根據戰後有關調查統計,當時被殺害的華人大約有5萬人,許多無辜者經所謂「知情人」胡亂指認,被立即緝拿,並分別押解到幾個沿海地帶槍決。一時間,海灘上死屍遍地,血流成溪,其中有些屍體被海浪推向臨近小島,聖淘沙島沿岸也屢見漂過來的浮屍。圖片還展示了個別在大屠殺時期倖存下來的人,以親身經歷控訴日軍的法西斯暴行。其三,將戰俘分散各地關押,進行慘無人道的迫害,其中西樂索炮台下的隧道暗室就是人間地獄之一。
面對一幅幅慘烈的歷史圖片,我心如刀絞。法西斯在屠殺和平居民時向來不會手軟。日軍的大屠殺和殘暴統治,在新加坡人民心靈深處烙下永遠抹不去的傷痕。由此想到挺立在獅城美芝路北側的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它落成於1967年2月,成為新加坡人民不忘傷痛的明證。這座高達近70米的漢白玉方尖碑挺拔如劍、聳入雲天,象徵著罹難的新加坡人不屈的靈魂。它的下面,安葬著戰後從全島幾十個地方搜尋到的600餘名死難者的骨灰,基座上的空膛擺放著一個象徵存放骨灰的黑色罈子。此碑是由當地華人商會發起、政府資助、百姓捐款建成的。紀念碑建成後,每年2月15日都要在此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今年2月15日,紀念碑成為新加坡第六十五個國家古跡,時刻提醒新加坡人和平的代價。
走出令人窒息的展室,踏上林木遮蓋的小徑,此時雷雨已停,陰雲正慢慢散開,潮濕的海風撲面而來,使人頓感輕鬆。不遠處三三兩兩的遊客正拾級走上炮台,其中有一對年輕的情侶,正手拉手登上小石橋,以炮台為背景拍照留念。或許他們剛從島上娛樂場所休閒出來,特到此地訪古探幽。看來,這個角落並沒有被人遺忘。
70年過去了,新加坡浴火重生,走上獨立自由、繁榮發展之路。雖然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已漸漸遠去,可歲月的傷痕依然清晰。因為有西樂索炮台這樣的歷史紀念地,有屹立於城市中心的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它們在不斷地向新加坡人昭示:以史為鑒,可知興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和平帶來繁榮,戰爭仍須警惕。正如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所說:「只有我們痛定思痛,認真吸取歷史的教訓,明智而勇敢地鞏固我們的未來,我們許多死難的同胞才不至於白白地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