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誘因:開啟了戰爭的石油時代
1929年爆發的震撼世界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時間長、地域廣、多病並發、破壞性大。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科%以上, 各國失業率在30%一50%之間, 造成的物質損失達250多億美元, 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170億美元的損失還要多出80億美元。這樣嚴重的經濟危機, 大大激化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各國為了轉嫁危機, 以鄰為壑, 競相爭奪國外市場, 展開了空前的傾銷戰、關稅戰和貨幣戰。
在這場你死我活的爭鬥中, 德、日兩國或因國內市場狹小,而國外市場又受美、英、法控制, 明顯處於不利地位。它們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 決心通過發動對外戰爭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 在歐洲和亞洲形成了兩個戰爭策源地。由日德兩個法西斯先後拉開了二戰的序幕。二戰是逞兇、逞奸、逞謀、逞奇, 一個各色人物粉墨登場的人性舞台; 是斗強、鬥勇、鬥狠、鬥智, 一幅人類歷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戰爭畫卷。
研究二戰的文獻浩瀚, 本文從一個尚未引起人們足夠關注的角度—二戰與石油資源的關係, 來研究二戰的成因,以期對當今世界石油資源的短缺有可能引發新的戰爭提供預警。二戰中著名蘇德大戰與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及其他一些戰役幾乎都同石油有關:
一、為了取得羅馬尼亞和蘇聯高加索的石油資源, 爆發蘇德大戰
1939年8月23日二戰爆發前夕, 德蘇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得到蘇聯中立的保證後, 放膽發動侵略波蘭的戰爭。1939年9月1日4時45分, 德國軍隊大舉越過波蘭國境, 分北、西、南三路進逼華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包括一個《秘密附屬議定書》, 德國答應東南歐屬蘇聯的勢力範圍。
石油供應匱乏的條件下,一些國家開始使用燃煤,甚至是燃木材的蒸汽動力的汽車
蘇聯在未通知德國的情況下, 於1940年4月24日對羅馬尼亞提出了最後通碟, 要求立即歸還比薩拉比亞, 割讓北布科維納。蘇聯限定羅馬尼亞政府24小時內務必作出答覆。羅馬尼亞一屈服, 蘇軍便立即從空中和陸上蜂擁而入。這對希特勒而言, 簡直無異於打了他一個不聲不響的重重的耳光: 一戰後德國石油依賴羅馬尼亞,二戰所需要的石油很大部分也來自羅馬尼亞, 其餘不足部分通過戰爭中佔領其他油田來解決。當年德國對羅的石油依賴量達到94%。
不過羅馬尼亞的石油並不安全, 最大的普羅耶什蒂油田不斷面臨駐比薩拉比亞和克里米亞半島的蘇聯轟炸機威脅。蘇德戰爭打響後, 羅馬尼亞的油田和煉油廠就遭到從克里米亞半島奧德薩起飛( 直線距離約40公里)的蘇聯轟炸機95次轟炸。在當時德國海外石油來源已被切斷的情況下,希特勒本來是把羅馬尼亞油田視為主要油源的, 而俄國卻逼近了羅馬尼亞的油田, 希特勒對這一危險愈加感到惴惴不安。7月29日, 希特勒曾對他推行侵略政策的最親密的顧問之一約德爾說, 如果俄國佔領羅馬尼亞油田, 那就有可能不得不同俄國作戰。希特勒極需羅馬尼亞的石油, 於是積極扶持反蘇的安東尼斯庫上台, 在羅馬尼亞建立親德的軍事獨裁製度。
1940年10月, 德軍進駐羅馬尼亞後, 蘇聯的黑海出口受到嚴重威脅。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 相繼加人德、意、日軍事同盟, 大大加強了德國進攻蘇聯的南翼力量。至於西班牙、瑞典、土耳其等國, 形式上雖然保持中立, 但實際上都站在親德反蘇的立場上。總之, 法西斯德國在人侵蘇聯前夕已形成了很有利的戰略態勢。波蘭滅亡後, 德蘇之間的、「緩衝地帶」業已消失。被德軍佔領的那部分波蘭領土, 成了德國進攻蘇聯的軍隊集結地區。德國佔領丹麥、挪威後, 不僅改善了對西歐作戰的戰略態勢, 同時也有了東侵蘇聯的跳板。荷、比、盧、法投降, 英國退守英倫三島, 使希特勒基本上消除了東進的後顧之憂。至1941年4月初法西斯佔領了希臘等巴爾幹國家後, 最後完成了對蘇聯西部月牙形的包圍。
1941年3月, 德國戰時經濟與軍備局發出警告: 德國石油儲備估計將在10月份耗盡。如果未來陷人消耗戰, 緩解石油壓力的惟一辦法就是利用蘇聯的石油。因此, 必須迅速奪取並利用高加索油田,至少應佔領邁科普和格羅茲羅。同時, 必須在敵方尚未完全破壞前奪取采油設備, 包括運輸工具, 才能保證一個月內恢復生產, 完成運輸還要一個月。如果這些目標不能實現,1941年9月1日後的作戰和國內經濟將面臨無法預計的嚴重後果。
1941年4月22日, 星期天, 凌晨3時, 法西斯德國出動約200架飛機, 突然襲擊蘇聯西部4個機場以及其他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 並以數千門大炮猛烈轟炸蘇聯西部邊境地域。德軍以裝甲和摩托化部隊為先導, 由空降到蘇軍防禦縱深內的空降部隊配合, 從波羅的海至喀爾巴阡山一線約150公里寬的正面, 向蘇聯發起全線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當時斯大林估計, 德軍的主攻方向將是穿過鳥克蘭奪取高加索的石油。
19世紀末, 裡海之濱的巴庫發現大油田, 產量最高曾接近蘇聯總產量的80%, 英國戰爭經濟部估計其800口油井1941年產量高達240萬噸, 比伊朗伊拉克、羅馬尼亞、墨西哥及荷屬東印度( 印尼)的總和還多。8月初, 希特勒躊躇滿志, 欣喜若狂, 以為勝利在望了。對高級將領大講戰爭經濟學, 認為烏克蘭的糧食、頓涅茨的煤礦和高加索的石油對德蘇雙方都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主張加強南路兵力, 攻下基輔, 佔領克里米亞。希特勒沒有如願。直到1942年4月1日希特勒仍說: 「 如果我無法得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 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一年以後的1942年7月23日希特勒簽署的第45號作戰指令中, 還命令德軍佔領高加索地區的邁科普— 格羅茲尼油田。
二、美國切斷對日石油供應, 日本大劫珍珠港, 太平洋戰爭爆發
納粹德國在歐洲的勝利鼓舞了日本法西斯分子。
1941年4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7月28日、29日兩天, 日本阪田中將率領的第25軍在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登陸, 並按原定計劃「 和平進駐」完畢。這一行動大大刺激了美國。8月1日, 美國政府宣佈: 對日本實行包括石油在內的全面禁運( 除棉花以外)。日本近衛首相得到消息後, 大吃一驚。日本是一個石油進口國, 二戰前, 它一直從美國進口石油, 由於日本在東亞地區擴張, 影響了美國的利益, 因此美國對日本實行了石油禁運, 美國一旦採取諸如斷絕石油供應這樣的政策, 日本就必然失去石油供應來源; 而日本的儲藏量即使多估計也不能使用兩年。面對這種困境, 日本陸海軍高級將領已迫不及待了。他們要求政府下決心對美國宣戰。
1941年12月8日凌晨1時( 東京時間), 突然襲擊珍珠港的戰鬥序幕終於拉開了, 從此太平洋戰爭全面展開, 美國正式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三、涉油的其他一些戰役
1、日軍鐵蹄急速南下, 相繼奪取巨港油田和安羌油田
珍珠港上空硝煙滾滾之際, 正是日軍鐵蹄急速南下踐踏之時。日軍統帥部將南下作戰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迅速攻佔菲律賓與馬來亞;
二是進軍荷屬東印度, 實施爪哇作戰;
三是鞏固佔領地區, 相繼進行緬甸作戰。
這三步也都是同石油有關的。打開世界地圖便可以對日本的意圖看得非常清楚。荷屬東印度是日軍與英美荷盟國爭奪的主要戰場。荷屬東印度有豐富的石油, 為了不讓荷印當局破壞石油設施, 日軍急於迅速佔領荷屬東印度。
1942年1月24日, 日本第14軍的阪口支隊佔領了婆羅洲南部的巴厘巴板。第14軍的東方支隊於1月13日佔領了安墳島, 2月20日攻陷帝墳島,從而從東面完成了對爪哇島的包圍。
1942年2月巧日, 日軍第14軍的第38師團攻陷新加坡, 從西面完成了對爪哇島的包圍。同日, 日軍一支傘兵部隊佔領了蘇門答臘的油田—巨港。緬甸是通向中國和太平洋的西大門, 是日軍南進的另一個獵取的重要目標。日軍進攻緬甸的作戰計劃是: 切斷中國與西方聯繫的惟一交通線—滇緬公路, 斷絕英美石油等戰略物資的通道, 孤立中國, 以促使中日戰爭的早日結束, 伺機進犯印度, 以便和德國在中東會師。
1941年12月中旬, 日軍第巧軍先遣隊進人丹那沙林, 出襲了三個機場, 切斷了緬甸至馬來亞的通道, 阻止了英軍對馬來亞的支援。1月24日, 日軍越過泰國向緬甸重鎮毛淡棉發動進攻,31日佔領了毛淡棉。接著, 日軍兵分兩路北進。3月8日, 西路日軍佔領仰光。4月初, 東路日軍沿著伊洛瓦底江北上, 向緬甸重鎮曼德勒進攻, 企圖切斷滇緬公路。4月中旬, 日軍首先擊潰了防守曼德勒以南的4萬英軍, 奪取了安羌油田。
2、北非由於東接石油寶庫西亞, 因而也成為二戰戰場
位處地中海南岸的北非, 由東到西排開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5國, 僅西部沿海狹地和尼羅河三角洲為綠洲良田, 其餘均為茫茫熱帶沙漠。此地地廣人稀, 南聯非洲內陸, 北與歐洲隔海相望, 東接石油寶庫西亞, 西臨煙波浩渺的大西洋。既是地中海航線南岸的橋頭堡, 又是聯結西亞和大西洋的陸地中介, 故素為兵家所力爭。
自19世紀起, 歐洲列強紛至沓來。英國拿下埃及, 法國占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 意大利得利比亞。歐戰爆發後, 北非亦成戰場。1940年4月, 早就對英法北非殖民地垂涎三尺的墨索里尼, 眼見法國淪陷, 英國自身難保, 遂趁火打劫, 向英法宣戰, 揮師25萬, 從利比亞殺向埃及。墨索里尼被打得頭破血流, 希特勒自然不能無動於衷, 希特勒遂匆匆派德軍後起之秀隆美爾中將率領兩萬人馬趕赴北非。北非東部的戰火總共燃燒了兩年零9個月。在此期間, 這裡一直殺聲不斷、戰塵滾滾。到了1942年初冬, 東面戰事也進人高潮,一時間, 整個北非、法國都陷入紛亂的戰火中。
3、1942年德國潛艇打油船和油田
潛艇的發明, 給德國海軍注入了生機。戰前無人一顧的潛艇在二次大戰中大顯神威。在一片潛艇無用的議論聲中, 只有一個人堅信潛艇是德國海軍的發展方向。這個人就是後來成為希特勒繼承人的德國海軍總司令的卡爾·鄧尼茨。美國參戰後, 鄧尼茨就把所有能動用的潛艇都派到美國東海岸。因為目標太多, 德國潛艇只挑油船用魚雷打, 人夜後浮上水面, 用火炮把一艘艘滿載汽油、柴油從美國開往英國的油船打成火炬。
鄧尼茨還把潛艇派往加勒比海。這裡是委內瑞拉油田到美國的黃金水道, 油船往來如梭。德國潛艇很快就把加勒比海變成「 潛艇樂園」 , 一時弄得英國戰爭用的燃油告急。
4、切斷日本的石油供應, 日本無力進行長期戰爭
1945年5、4月間, 經外交途徑商定, 美英俄三國首腦會議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召開。商討一系列重大問題: 如何處理戰敗國德國、意大利及其歐洲僕從國, 以及對日本作戰等等。
1945年7月24日晚9時20分發表《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實際上是反法西斯同盟國對日本法西斯發出的一份敦促投降書, 對於日暮途窮的日本法西斯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實, 這時, 日本已無力再進行長期戰爭了。自盟軍佔領馬裡亞納群島、菲律賓、硫黃島和沖繩之後, 日本與南方佔領地的海上交通已被截斷, 無法再得到東南亞的豐富資源, 尤其是戰略物資石油等。
日本實行「 以戰養戰」 的戰略, 即用戰爭去掠奪資源來維持和擴大戰爭。現在南方資源已無法得到, 所以也就難為無米之炊了。到日本無條件投降還剩一個多月時間了。
5、蘇聯要美國答應有了石油等物資的供應, 就對日本開戰
早在德黑蘭會議上( 1943年1一12月), 蘇美英三國領導人就達成協議, 美英軍隊於194年春天在法國登陸, 開闢第二戰場; 斯大林答應, 一旦德國最後垮台, 蘇聯就把增援部隊調到遠東, 與盟國共同打擊日本。
1944年10月, 德國人敗局已定, 美國渴望蘇聯參加對日戰爭。斯大林答覆如果美國肯幫助增加這樣一支軍隊所需的物資供應,10月17日, 斯大林交給美國人一份清單, 載明蘇聯軍隊為進行擬議中的對日作戰所需要的物資: 一支由150萬軍隊、300輛坦克、7.5萬輛機動車和500架飛機所組成的兵力所需要的20.4萬噸燃料油等其他物資。美國人做出了努力, 在規定的時間內, 提交了80%的貨物。於是在8月8日夜間, 蘇聯百萬雄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快速、強大攻勢, 從西、北、東三個方向,在廣闊的戰線同時突人中蘇國界, 擊潰日軍的邊防部隊, 進入內蒙古和中國東北。中國軍隊對日展開了全面反攻。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 日本代表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 密蘇里」 號上, 簽署了投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