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戰前的激進擴張:鼓吹忠君愛國武士道

日本二戰前的激進擴張:鼓吹忠君愛國武士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

日本二戰前的激進擴張:鼓吹忠君愛國武士道

在戰後的日本,曾經有一場對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討論,素以爭吵作秀著稱的日本國會,發生了一次混戰式的辯論,其題目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在日本的教育中是否應該提倡「愛國」。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號召國民愛國似乎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在日本,這個題目卻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很多議員和他們代表的選民,要求解釋清楚這個「愛國「的具體含義。這一場「愛國大戰」持續甚久,消耗掉無數杯茶水,為電視台提供了若干收視率,最終精疲力竭的議員們才做出了一個模稜兩可而又盡量不包含政治含義的定義——愛國,即愛鄉之心,指的是愛這片土地,其他提法均暫不適用。

為何日本人對「愛國」如此敏感呢?這就和日本的國情有關了。一方面,二戰前日本法西斯政府曾以「愛國」為借口,造成了軍國主義的膨脹,直接引發一系列瘋狂的戰爭,給亞洲鄰國也給日本本身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在今天的日本,也有一批背景複雜的團體,以「愛國」為口號,不斷煽動日本國內的鷹派情緒。

這些一個比一個「愛國」的團體,大部分屬於一個我們經常在新聞中見到的政治派別——右翼。他們共同的特點便是拉起一面「愛國」的旗幟來包裝自己,並以此為號召在一代代日本人中獲得支持者。正因如此,右翼分子經常把反對他們的人士統統打為「國賊」。一些比較理智的日本人不免擔心,如果不明確「愛國」的概念,籠統地提倡「愛國」會造成國民被右翼團體的極端思想所綁架,使日本走上違背二戰後和平發展的道路。

鼓吹忠君愛國的武士道精神

右翼勢力是日本政治版圖中鷹派分子的總稱,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明治時代。歷史上,日本右翼勢力經歷過多次低潮與高潮的興替。

1868年,日本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建立君主立憲政體,興辦實業發展經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這期間,關於日本在亞洲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日本政壇逐漸形成了不同意見:一派主張協助中國等亞洲國家共同對抗西方列強,其中,激進者宮崎滔天甚至認為,沒有中國的崛起,日本的進步發展也無從談起;而另一派是當時的主流,主張效仿西方進行對外擴張,把亞洲各國變為日本的勢力範圍。這一派別以西鄉隆盛、副島種臣等為首,形成了日本最初的右翼集團。在他們的操縱下,當時的日本政府定下了「征韓」、「征台」等侵略擴張的國策。

作為明治維新時期的政治家,西鄉隆盛被公認為是日本右翼的鼻祖。1877年,西鄉隆盛發動兵變,被中央政府鎮壓,史稱西南戰爭。受此影響,日本右翼勢力在政壇的地位一度下降。

然而,日本朝野對外擴張的政策並未因此改變。當時,正值日本自由民權運動興起,日本政府暗中支持右翼組織破壞民權運動、操縱選舉。右翼因此對內協助政府鎮壓反對派,對外充當鷹派勢力侵略擴張的急先鋒。此後,右翼勢力在推動政府發動甲午戰爭,吞併朝鮮、琉球和台灣等行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勢力也越來越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民間遍佈各種右翼團體,軍政兩界也不乏右翼成員擔當舉足輕重的職務。他們控制輿論,大肆鼓吹「忠君愛國」的武士道精神,對日本的法西斯化和軍國主義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勢力也膨脹到巔峰。在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發動的一系列侵略行動中,一些右翼團體始終是掌控社會、推動戰爭的基本力量,他們背後則是戰爭中受益的財閥和鷹派政客。二戰中日本右翼的力量如此強大,以至於無法分清是政府在利用右翼,還是右翼控制了政府。

當時的日本右翼分子大都持反華立場。早期影響巨大的黑龍會,主張將日本的疆界擴展到中俄交界的黑龍江,領導人頭山滿在辛亥革命前與孫中山先生相交甚厚,部分成員還曾經支援過同盟會的反清鬥爭,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儀式就是在黑龍會首領內田良平的家中進行的。然而,究其本質,他們的目的不過是試圖給中國製造混亂和分裂,以使日本從中漁利。當中國的革命黨人取得政權並為中國的統一和復興而努力時,黑龍會立刻與之分道揚鑣。

戰前主要右翼組織二戰前右翼組織大體有3種類型,即「國粹派」、「革新派」以及「俠客派」右翼組織。有代表性的國粹派右翼組織是玄洋社、黑龍會、大日本生產黨。有代表性的革新派右翼組織是老壯會、猶存社、經綸學盟。有代表性的俠客派右翼組織是大日本國粹會。

「國粹派」右翼組織

玄洋社成立於1881年2月,所謂「玄洋」是越過朝鮮海峽君臨大陸之意。明治初期,因廢藩而失業的武士在福岡達數萬人,福岡青年武部小四郎、箱田六輔、平岡浩太郎、頭山滿等人於是組成玄洋社。其中,箱田六輔、平岡浩太郎、頭山滿被視為「玄洋社三傑」。平岡浩太郎是玄洋社第一任社長,頭山滿雖沒有做過社長,但一直是該組織的核心人物。

玄洋社的3條法規是:敬戴皇室,鍾愛本國,維護人民權利。19世紀80年代後期,玄洋社告別民權運動,走上了伸張國權之路。隨後的一系列戰爭,如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韓合併」、「滿洲事變」等,都能看到該組織的身影。玄洋社是日本右翼的源頭組織,後來又派生出黑龍會、浪人會、大日本生產黨等右翼組織。

黑龍會成立於1901年1月,內田良平是創始人,頭山滿是顧問。《黑龍會綱領》主要內容是:弘揚東方文化,振興亞洲民族;除去弊端,實施立憲;改革內政,振興外交;奉行天皇主義,鞏固皇國根基;全民皆兵,鞏固國防,以圖海外發展;模仿歐美現代教育,提高大和民族公德良智。

大日本生產黨於1931年由內田良平組建,它是在日本對歐美外交政策從協調走向對抗的背景下成立的。

「革新派」右翼組織

老壯會以大川周明、滿川龜太郎為核心人物,1918年10月成立,成員由左右兩翼的思想家、軍人等構成。老壯會是舊式國粹主義運動向新式國民主義運動轉化的第一步,有很多右翼組織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

猶存社是1919年8月由大川周明、滿川龜太郎組建並推舉當時在上海的北一輝為領導人的右翼組織。1920年初,北一輝回到日本,其所著《日本改造法大綱》成為該組織的理論核心。猶存社的口號是:「改造日本帝國,解放亞州民族。」北一輝作為猶存社的創立者及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對「昭和維新」運動產生巨大影響。

「俠客派」右翼組織

大日本國粹會成立於1919年11月,號稱會員60萬,大木遠吉為總裁,村野常右衛門是會長。俠客派右翼多由從事土木建築的工人和賭徒構成,與黑社會組織界限不分明。大日本國粹會信奉俠客道,以行動為原則,更重視行動而不是理論,更醉心於某個特定領導人而不是組織原則。他們跨越合法政治活動而行使暴力,甚至搞暗殺。在行俠仗義的同時,打家劫舍的事沒少干。

隨著二戰結束和日本法西斯的崩潰,很多在戰爭中極為囂張的右翼分子被作為戰犯受到盟軍逮捕或開除公職,他們的理念也遭到日本國民唾棄,日本右翼勢力陷入了低谷。

然而,俠客派右翼組織為戰後右翼勢力的保存和發展提供了基礎,如行動右翼組織。冷戰時期,行動右翼組織奉行「對美一邊倒」的反共方針,成為日美兩國政府的御用警察。其中,「反共愛國拔刀隊」就在1960年修改「日美安保條約」過程中,向反對該條約的左翼人士瘋狂反撲,在他們身上,人們看到了俠客派右翼的影子。著名黑社會頭目兒玉譽士夫就是這期間右翼的典型代表人物。分享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