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奇觀:德軍美軍並肩作戰保護法國政要

二戰奇觀:德軍美軍並肩作戰保護法國政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奇觀:德軍美軍並肩作戰保護法國政要

      德國《明鏡》週刊網站2月24日發表題為《當德國國防軍和美國人並肩對黨衛軍作戰》的文章,作者為馬克·呂普克,全文編譯如下:

  1945年5月4日,一支奇特的車隊穿行於奧地利蒂羅爾的山間。一輛美式「謝爾曼」坦克在前面開道,4名美軍坐在發動機艙蓋上。後面跟著兩輛德國國防軍的軍車。車隊在拐過一個急彎後突然停下。武裝黨衛軍的士兵在前方設立了路障。

  美軍步兵在坦克機槍的支援下立即向黨衛軍開火。後面軍車上的德國國防軍軍人也舉槍向同胞射擊。黨衛軍士兵向森林逃竄。很快,美軍和德國國防軍就繼續上路了。目的地不遠了:伊特宮這座於19世紀修復的中世紀古堡就坐落在山谷入口處。

  車隊駛入古堡。德軍軍車駛向古堡的廣場,美軍上尉約翰·李則下令坦克掉頭開向古堡大門,佔據有利位置。這些美軍清楚,危險的一夜即將到來。古堡周圍的森林裡聚集著黨衛軍的武裝部隊。在希特勒於1945年4月30日自殺後,這些人仍然沒有停止毫無意義的戰鬥。

14位法國名人被囚古堡

  李上尉本可一戰成名。他是二戰中唯一指揮德國軍人戰鬥的美國軍官,而且成功守住了一座中世紀的古堡。

  基於官方文件、回憶錄和對親歷者的採訪,美國歷史學家斯蒂芬·哈廷在其於德國出版的《最後一戰》一書中翔實記述了發生在伊特宮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為數不多的美軍、德國國防軍同武裝黨衛軍爭奪的並非這座古堡,而是關押在那裡的14位法國名人的生命。

  這座古堡在1943年到1945年間充當達豪集中營的外部關押點。黨衛軍在這裡關押了一批法國名人作為人質,其中有兩位法國前總理,愛德華·達拉第和保羅·雷諾。1945年5月4日晨,這些囚犯發現自己事實上自由了:黨衛軍看守都逃跑了。

  但這些法國人仍然身處險境。從因斯布魯克突進的美軍仍然遙遠,黨衛軍則在各地頑抗。走運的話,這些法國人會被黨衛軍再次逮捕,不走運的話,則會被槍斃。達拉第知道,黨衛軍看守原打算「把自己灌醉然後向我們開槍」。

  一名捷克廚師急忙騎自行車趕到了附近的小鎮。在那裡,這名被迫在伊特宮勞動的達豪集中營囚犯找到了德國國防軍少校約瑟夫·甘格爾。這名軍官和自己部隊的少數倖存者加入了奧地利的抵抗運動。甘格爾當即決定向自己遇到的第一批盟軍求援。不久後,美國人李上尉和德國人甘格爾就動身馳援法國人。

法前總理持槍射向黨衛軍

  李上尉指揮10名美軍軍人、14名德國國防軍軍人和一名變節的黨衛軍軍官來防守伊特宮。為確保安全,一名美國坦克兵把法國人帶到了地窖裡。所有聽命於李上尉的德國軍人都在左臂繫了塊布條來表明身份。佈置完崗哨後,李就睡下了。

  但他沒睡多久,黑暗中就傳來了機關鎗聲。李急忙跑到院內觀察敵情。黨衛軍從臨近的高地射擊古堡。美軍的「謝爾曼」坦克的機槍開火,敵人才暫時停止射擊。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守軍一再遭到小規模的襲擊。

  當法國人利用戰鬥間隙到院子裡透氣時,爆炸震動了院牆。黨衛軍開始用高射炮射擊古堡。「謝爾曼」坦克震了一下,然後冒出火焰。一門反坦克炮擊穿了坦克的裝甲。躲在坦克後面的美軍慌忙躍入壕溝。

  隨著戰鬥的繼續,法國人也拿起武器自衛。一幕荒謬的景象出現了:近70歲的法國前總理雷諾在德國國防軍一名年輕少尉的指揮下向黨衛軍士兵射擊。在1940年,他就曾嘗試抵禦德國的進攻。「很遺憾,我沒法確定自己有沒有打死敵人」,雷諾後來寫道。國防軍少校甘格爾在掩護冒失的雷諾去掩體時被狙擊手擊中頭部身亡。黨衛軍從四面八方向伊特宮的守衛者射擊,而後者的彈藥逐漸耗盡。

  突然,槍聲中響起了電話鈴聲。一名美國軍官打電話來瞭解情況。李上尉請求對方盡快派兵增援。隨後電話線就被打斷了。

網球名將喬裝成農夫求援 

  美軍救援部隊隨即出動,但一再受到黨衛軍的襲擊。突然,一個身影走近美軍士兵。加拿大戰地記者勒內·萊韋克回憶說:「作為狂熱的網球迷,我立即認出了那是誰。」來找美軍的是法國著名網球選手和政治家讓·博羅特拉。他喬裝成農夫,逃出伊特宮,穿過黨衛軍的陣地前來求援。博羅特拉告訴了美軍敵人陣地的位置。

  此時,在伊特宮,絕望的守衛者躲在堡壘中。法國前總理愛德華·達拉第與兩名德國國防軍軍人喝光了一瓶酒。「這酒難喝極了」,達拉第後來回憶道。此時,黨衛軍正在古堡外集結,準備衝鋒。突然間傳來了坦克的履帶聲:第一輛前來馳援的美軍「謝爾曼」坦克出現了。進攻者驚恐地逃離。

  當晚,法國人被護送到比較安全的因斯布魯克。參與保衛伊特宮的德國國防軍軍人則開始了戰俘生涯。李上尉和他手下的美軍回到了原部隊。在後來的和平生活中,這名美軍軍官沒有那麼成功。婚姻破裂後他開始酗酒。1973年,守衛伊特宮的這位美國英雄54歲便辭世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