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德國科學家被瘋搶,那麼日本的科學家呢?

二戰後德國科學家被瘋搶,那麼日本的科學家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後德國科學家被瘋搶,那麼日本的科學家呢?

首先德國是被盟軍和紅軍分東西兩線佔領的,最後還被強行分裂為兩個國家,所以,美蘇都有染指;

尤其是美國,二戰期間,有個「回形針計劃」,旨在吸收德國納粹科學家,通過爭奪,將大批德國火箭技術專家及高階研究人員轉移至美國。只要你足夠優秀,不用改名換姓的東躲西藏,自有八抬大轎去抬,享受老幹部待遇。

下圖,「回形針計劃」中被帶到美國的104德國科學家。

最有名的是德國「火箭之父」黨衛軍少校,納粹黨員馮.布勞恩,是第三帝國的重點保護對象,戰後又被美國花大價錢請走,不但沒受到審判,還主持了土星五號等大工程,成了美國航天之父和阿波羅登月設計師,還擔任過美國航天局的副局長。

(下圖,馮.布勞恩局長)

再看日本,遠東的日本被美軍獨佔,美國是老大,一家說了算。戰敗的日本各個階層各都在爭相「巴結」美國老大,自然不存在所謂的「爭奪」了。

(下圖,1945年9月,裕仁天皇親自到美國大使館拜訪麥克阿瑟,留下合影。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身材短小的日本天皇從「神」一下子被打入了凡間。)

其次,日本的科技發展水平有限,還達不到「爭搶」那個地步。

舉個例子,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殖民東三省,在所謂的「滿洲國」大肆勘探石油。當時這方面有個權威專家,叫高田純一,其學說叫做「海底腐泥起源說」,認為石油只存在於沿海地區。日本對此理論深信不疑,所以在東北的沿海瘋狂勘探,當然了,最終一無所獲。

這間接的導致日本不得不南下搞資源。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在旁人看來簡直就是瘋狂的舉動。事實上,日本這麼干也是迫不得已,就算再瘋狂,也不會無緣無故去摸老虎屁股,而且,還是最大、最猛的那一隻。

因為日本在中國戰場已經非常吃緊了。自從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一來,石油、橡膠和有色金屬等戰略物資的消耗量是非常驚人的。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日本又是資源小國,啥都需要進口,外匯儲備非常有限,正常買,已經很難擔負,加之,此時美國不斷修改《中立法》,大有對日實施禁運政策的趨勢。然而,根據「海底腐泥起源說」在東北的殖民挖了近十年,啥也沒搞到,最終只能鋌而走險。

不過,日本也有能拿得出手的地方,那就是建立在對中國人、朝鮮人和蘇聯戰俘的活體實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化技術和醫學領域收集的大量數據、經驗。比如,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和731部隊「同夥」——侵華日軍細菌戰研究秘密部隊「513」、北京「甲」字的1855部隊等等。

這些731、513部隊的人,都因為掌握著大量在和平時期,正常渠道無法獲得的活體實驗數據和臨床經驗而被美國人當做人才保護起來,免於起訴。比如,後來美軍在朝鮮戰爭時投放鼠疫的細菌戰,就和731部隊的」科研成果「有極大關係。

這些穿白大褂的殺人兇手中,不少都選擇移民美國,享受著優厚待遇,以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著名醫生、老專家的身份在美國南部的陽光地帶頤養天年了。

畢竟,二戰後,人類的外科手術、生物製藥、航天航空技術的跨時代發展,哪個也離不開這些活體實驗的數據。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核物理學家也曾被控制審訊了一番,不過,日本的核武器技術美國人和蘇聯都看不上。

日本的核武器研究起步比較晚。當日本軍方知道一公斤的純鈾-235爆炸所產生能量相當於18000噸的炸藥時,高興壞了。1941年5月,東條英機批准原子彈項目,並讓仁科芳雄帶著100多名專家組建科研團隊,開始原子彈的研製,該計劃被稱為「仁計劃」。

1943年,仁科芳雄終於完成理論研究,但進入實踐階段後,又傻了眼......

日本本土被盟軍連番轟炸,海上封鎖、禁運的情形下,缺鈾(1943年末,德國曾秘密派一艘潛艇運送鈾礦石給日本,中途被美軍攔截了,最終只在福島附近找到品質很差的鈾礦)、大轟炸下不能穩定供電的情況下,仁科芳雄在東京的實驗室還被美軍給炸毀了,所以核武器研究進展非常緩慢。

(鈾礦石)

美軍佔領日本後,在東京發現了5個用於提煉235的迴旋加速器,請示匯報後,趕緊的銷毀沉入了東京灣。大家想想,如果真是科技含量高於美國的話,肯定會被奉為至寶,拉回去研究了。

可見,日本原子彈技術還遠沒有達到與美國對扔的地步,沒什麼值得爭搶的。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第二次世界大戰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