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為一個島國憑什麼稱霸世界200年?七年之戰英國做了什麼?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憑什麼稱霸世界200年?七年之戰英國做了什麼?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作為一個島國的英國,能夠做到稱霸世界200多年,這樣的成就絕對不會是一場偶然,必定是有著他過人之處的地方。而英國在七年戰爭之中的表現無疑成為了這場戰爭中真正的焦點。在這場戰爭中,英國所表現出來的謀略,使得自己成為了這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光著就很說明問題了。
大家知道,七年戰爭被一些人稱為第零次世界大戰,說明它僅次於第一、第二世界大戰。而這場大戰的中心就在持續了七年的歐洲大陸混戰,幾乎包括了歐洲所有國家,而島國英國雖未直接登陸參加中心戰場的戰鬥,但它卻盡顯智慧和謀略,與四面楚歌腓特烈統治的普魯士結盟,讓隨時面臨滅國危險的普魯士有底氣英勇戰鬥,最終使自己成為這場戰爭最大贏家。
那麼,當時英國是怎樣考慮的,要與幾乎被所有歐洲強國包圍的腓特烈普魯士結盟呢?其實,英國選擇支持身處惡劣環境的普魯士,這就足以看出英國的膽識與謀略。
保持歐陸均勢
大陸均勢策略是英國對歐洲大陸的基本外交政策。所以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進入後期時,英國從保持大陸均勢的角度考慮,通過《亞琛和約》,使奧地利失去了美麗富饒的西裡西亞。不僅限制了奧地利這個盟友在歐陸的做強,同時還把普魯士這顆釘子釘在了法、奧、俄三國的中心。讓這三個歐陸強國不能產生有效合作,形成挑戰英國的力量,使歐洲大陸的格局更加混亂。
因為英國是島國,所以它的實力主要在海上。為了不讓歐洲大陸有能夠威脅自己的國家存在,英國主要採取代理人戰爭的方式限制打壓歐洲大陸各強國。在七年戰爭之前就曾扶持法國對抗西班牙,後來法國強大了,又和奧地利勾搭在一起,利用奧地利來制衡法國的擴張。再後來法、奧、俄三國,看到普魯士在繼承人戰爭中的鋒芒初露,就聯合準備消滅普魯士。這讓英國人十分不安,如果這種聯合升級到整個歐洲大陸的聯盟來對付普魯士,這對英國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儘管英國海上力量強大,但也無法面對整個歐洲。
削弱爭霸對手
英國、法國這對好基友,曾經聯合收拾了第一任日不落帝國西班牙。西班牙被它們打得江河日下後,兩國便開始滿世界的爭奪西班牙原來勢力範圍,圈占殖民地和貿易線路,都想稱霸世界,成為下一個日不落帝國。當時作為島國的英國除海上力量稍強於法國外,國家實力還是遠遠不如法國,一旦法國成為歐陸霸主,就會威脅英國。英國的擔心並非多餘,這一點在後來拿破侖拿到歐洲統治權的時候就得到了證明。當年如若拿破侖不遠征俄國,如若法國沒有英國在背後掣肘,歐洲也許會在兩百年前就成為統一的國家了。
所以,在英國看來奧地利攻擊普魯士這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但是法國、奧地利、俄羅斯三國聯合進攻普魯士,這種局面就讓英國產生憂慮,也是英國不能容忍的,這樣一來英國就會義無反顧地幫助普魯士。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轉移對手目標,爭奪殖民地。
七年戰爭的英國聰明智慧之處,就是體現在為普魯士定期提供戰爭援助資金和少量的軍事支援上。以此保證普魯士不倒牽制住法國、奧地利、俄羅斯和西班牙等國的軍事實力。當它的主要競爭對手法國的軍事力量被集中吸引到普魯士戰場之際,恰是英國軍隊兵臨法屬殖民地城下之時,英國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法屬加拿大、印度這兩塊大殖民地。
此時的法國正深陷普魯士的戰爭泥潭之中,想抽身回顧它的殖民地已經為時晚矣,英國人則樂收法國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殖民地,斬獲了更加廣大的貿易市場和戰爭動員能力。
置死地而後生
七年戰爭前普魯士的處境極不樂觀,可以用四面楚歌來形容。其實七年戰爭與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是有關聯的,或者說它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繼續。腓特烈在這場戰爭中指揮才能以及普魯士軍隊的強大作戰能力都得到充分展示,又奪得了西裡西亞,這無疑是對哈布斯堡家族神聖羅馬帝國皇族權威和其歐陸霸權的挑戰。這樣絕好的矛盾怎樣能逃過英國人的法眼,於是普魯士就自然成為了英國人制衡奧地利的最合適的盟友人選。
正當整個歐陸都躍躍欲試為消滅普魯士而加緊準備之際,腓特烈也發現法國、西班牙、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等原來的盟友,都在自己那位可愛的表妹活動之下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成為了自己不折不扣的敵人,還拽上了俄國這個龐然大物。
面對如此嚴峻形勢,對於腓特烈只有置死地而後生一條道可走,所以當英國也想與其結盟時,兩國一拍即合成為盟友。後來通過實戰的檢驗證明了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儘管英國人直到羅斯巴赫會戰才完全確認腓特烈普魯士的軍事價值,為其定期提供戰爭援助資金,給了一度山窮水盡的普魯士以有力支持。當然在這當中英國人也十分謹慎小心,在之後俄國出現反轉並與普魯士締結和約後就馬上單方面的停發了定期的戰爭援助資金,因為擔心親手再造出一個強大的對手。
結束語
總之,七年戰爭中英普聯盟是歷史的必然。從英國的角度看,選擇普魯士是其歐陸均勢策略,限制歐洲大陸產生霸主的需要,也是其掃平爭霸世界道路上的障礙,削弱最強大的競爭對手法國的需要。從普魯士的角度看,當時的普魯士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為生存計,所以毅然決然選擇了在當時最為合適的英國作為盟友。雙方的選擇是歷史的必然。
但在這裡不得不說的是雖然兩國各自的目的不同,但卻產生了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英國的歐陸均勢政策玩到了極致,而極具軍事天賦的腓特烈在這場戰爭中表現更為搶眼。普魯士不負英國拽住消耗了各強國,幾乎讓英國躺贏世界殖民霸權,為日後成為世界霸主鋪平道路;有了英國的支持,不僅使普魯士安然無虞,還因此打下了歐洲五強的基礎。
其實,當年英國的選擇腓特烈大帝也不無風險。七年戰爭打得最為艱苦慘烈之時,腓特烈大帝曾一度兩次產生自殺的想法。如若腓特烈大帝的普魯士真的折了,那麼,對於英國來說後果可想而知。然而,這正是大英帝國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