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重心從農業轉向工業的最重要原因是什麼?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英國歷史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從14世紀開始,英國傳統的敞田制就已經不適合生產發展的需要了,並且已經成為阻礙農業生產的要素,所以這種落後的制度逐漸被圈制度所代替。英國的圈地運動持續時間很長,用一種十分循序漸進的方式,去推動土地制度變化,對英國的生產力提升有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從而也加速了英國從農業向工業的轉變過程。
一、英國的敞田制在英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終於被英國的圈地運動所取代。圈地運動帶來的改變,明顯對農業生產更為有利。因為圈地運能能更為合理的利用土地,也能提升土地耕種的效率,讓收益最大化。
英國的敞田制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早期。當時一些封建領主的私人留地和教堂的一些自留地,會向農民開放,農民們可以在這裡耕種,甚至開墾成為公共牧場。隨著圈地運動的逐漸興起,確實對雇農是一個十分重大的打擊。
因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被大農場主或者大資本家圈走了,他們失去了生活的資本。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敞田制其實是不利於土地的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的。而圈地運動明確可以讓土地得到更高的利用效率。
Mingay在《英國議會圈地》中曾經提到過:
「圈地雖然不能改變土壤的性質,但是其最大的優越性在於給予了農場主支配土地的權利,如果條件允許,他可以給濕粘的土壤排水,擴大耕地,增加農作物品種。他還可以將貧瘠的土地退耕還牧,專門用來發展畜牧業。他還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種植花卉或蔬菜水果以豁達最大的收益。」
上面這段話,就已經很好的體現了為什麼圈地運動會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因為這些土地是屬於一個農場主統一支配的,這些土地沒有了曾經敞田制的公共權力,這樣,土地就會為唯一的主人發揮成最大的效力。農場主可以自己決定在這塊土地上種植什麼東西能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
在1778年經過圈地運動後,北安普頓郡的一些村子中,大量的耕地被轉化為草地了。就算是穀物最貴的那幾年,這些耕地還是義無反顧的變成草地,被當成牧場。
到了1801年,在圈地的區域內,耕地佔全部土地只有22.6%,而在敞田制的區域,耕地還是占30%左右的百分比,明顯比圈地區域的耕地佔用面積大。此外,燕麥的種植面積,圈地區域也明顯大於敞田區域。
敞田區域燕麥種植面積只有49英畝,而圈地區域燕麥種植區域多達109英畝。那是因為依賴燕麥本身比較容易種植,對土地要求不高,對溫度濕度要求都不是很高;另外燕麥的葉子和秸稈是動物很喜歡吃的飼料之一。
而且燕麥的種子也是家畜家禽的飼料。所以燕麥十分受到農場主的歡迎。這就是因為圈地種植的農作物與農場主個人意願有著很大的關係。
二、圈地運動能把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很多,由於圈地運動中的地主與農民的關係逐漸由傳統的地主與雇農的關係演變成資本家與僱傭者的關係,更能符合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
摒棄了曾經古老而落後的敞田制,經歷了圈地運動以後的英國,土地利用的效率就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因為與原來的公共所有不同,如今的圈地運動等於是一個比較完全的土地私有的運動,這樣圈地的地主就等於可以完全支配土地,無論是土地的收益還承租土地的費用付出,都由地主一人承擔。
這時候,農場主自然不能一人開展農業活動,他也還是需要很多農民為之工作的。但是這是一種僱傭方式,是屬於一種標準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美國學者布倫納在1976年曾經發表過自己的觀點:
「在我看來,正是這種古典地主——租地資本家——工資勞動者的機構的出現,使英國農業生產轉變為可能,而這又是英國獨特的、成功的、經濟全面發展的關鍵之所在。」
在圈地運動以後,土地擁有者終於可以完全的支配自己所佔有的土地了。他們可以開展積極的農業或者畜牧業的生產,盡可能的使用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去提升土地的單位價值的產出,增加土地的收益,獲得更多的回報。
而這種情況也導致了英國的農業走上了一個更為專業化和規模化的道路,是一個很好的良性發展方向。這種農場,經過統一管理,統一規劃和統一調控,更能抵禦自然災害,避免市場風險,也更有利於先進的生產方式得到普及。
當農業技術革新成功後,一個農場所有範圍內的土地可以迅速完成生產改造。這是原來敞田制所完全不敢想像的。所以這種所謂的大農業發展趨勢,必將代替小農經濟,成為了後來農業發展的方向。
雖然圈地運動讓很多農場主獲得了更多的土地,誠然這些土地不是平白獲得的,也是農場主需要付出租金租回來的,在投入方面農場主付出了更多的租金。土地大了,付給幫工農民的佣金也就變多了。但是這兩點卻能大大提高利潤,根據投入產出比來看,去掉佣金和租金,還是可以獲得更多的純利潤。
英國議會的圈地運動,是英國的一次重大的土地改革,讓人們切實的感受到大農業與小農經濟對比的好處。因為有了圈地運動,每一寸土地的利用才更為有效率,也更為合理了。成本被不斷減少,降至最低,利潤被提高的十分顯著。
三、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英國一直是一個農業大國,一切生產都以土地為主,圈地運動讓土地利用結構更為合理。土地的改革不只發揮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剩餘勞動力從農業中解放,開始向工業發展。
農業為主的英國,對於土地的需求自然十分重要。隨著圈地運動的不斷進行,這場土地改革越來越趨緊徹底。土地有了屬於自己的管理體系,這時候,勞動者的積極性完全的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會想盡辦法去減少開支,增加利潤,將土地的利用率達到最大化,完全釋放土地的弄能。同
時生產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生產效率逐漸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被從土地上釋放了出來。他們成為了自由勞動力,從農業轉到了工業,離開土地,來到城市,直接為工業革命的發展也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圈地運動不僅僅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自由勞動力,還提供了很多生產生活的必需品。
在18世紀,英法對戰的時期,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很多貿易往來都被切斷了。英國的主要食品小麥無法進口,而很多農產品也不能進口了,當時的糧食供應出現了危機,加上戰爭時期糧食運費也跟著提高,糧食的供應成本就更高了,小麥的價格飛漲。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圈地自然是要順應社會而被改變的。高額利益的刺激下,那些已經轉變為牧場的圈地彩瓷變為種植穀物的耕地。很快,在十九世紀的後半期,英國的小麥種植已經趨於平穩,人們開始理性的看待土地與農作物的關係,處理市場利潤帶來的刺激。
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小麥價格瘋長的時期,並不是所有英國圈地都在種小麥。相對而言,有一些圈地卻減少了小麥的種植。這些減少小麥種植的圈地,多半集中在英國中部,這裡的氣候條件並不適合小麥種植,卻更適合畜牧業發展。
當適宜種小麥的圈地都去種小麥而獲得高額利潤的時候,其實畜牧業也是國內十分緊缺的。在這時利用自己獨特的自然條件,更為合理的利用土地,農業與畜牧業生產有力的協調發展,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追求經濟刺激的一種行為了。
這是非常理智的,懂得合理利用資源的一種思維。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圈地自然會更為科學更為健康的發展,畢竟農業與自然的依賴程度,是其他所有行業裡最大的。
工業革命的開始,很大部分是因為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離開了土地,開始向著城市靠攏,這些人為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所以說圈地運動不僅僅提高了土地的生產效率,還解放了很多剩餘勞動力,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在解放勞動力的同時,圈地運動還讓農業產品的產量提升了,很少的人也可以滿足全國人民的示範問題,給英國提供了人口發展的空間。在1750年到1850年的一百年間,英國的農產品幾乎翻了一番。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壯舉,因為只有人口的發展,社會才有進步的空間,而人口發展的前提就是有足夠的農產品,圈地運動對於英國的影響力可謂十分巨大。